華文網

一諾,一生

他心懷天下,立志行醫救國;他關注民生,視病人為“師”;他是眾口☆禁☆交贊的內科全才,

但他說得最多的是:“我是一名醫生”,他就是我國現代醫學先驅,胃腸病學創始人張孝騫。 明天是張孝騫教授誕辰120周年,今晚,讓我們一同回溯百年風雲,向這位“為病家謀幸福”的一代大師致敬。

張孝騫教授和他的小本本

(節選)文/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陳德昌

早年我在上海做住院大夫時,就知道有位張孝騫教授,知識淵博,誨人不倦,令人敬仰。1964年我進入協和醫院工作時,

聽聞張教授診斷疑難病獨有一功,在大家都拿不定主意、眾說紛紜的時候,他能提出獨到的設想和判斷。

學生們一時未必能知道他是怎麼想出來的,但最後的結果往往證明他的診斷是正確的。是神話嗎?不是。有某種“秘密武器”嗎?沒有。

故事要從張孝騫教授和他的小本本說起。

病人以性命相托,我們怎能不誠惶誠恐,如履薄冰。

在六十多年的醫學實踐中,張孝騫教授很重視臨床第一手資料,詢問病史,親自動手臨床查體,認真仔細。

他更重視資料的搜集和積累,每次門診或查房隨身必帶上小本本。遇到疑難病症,就把病人姓名、病情要點記錄在他的小本本上,經年累月,樂此不疲。

張教授好讀書,讀的文獻也多。最新一期的醫學雜誌即將上架之前,他會到圖書館預約。他“像海綿一樣”吸收著新知識。

有一位病人,大量腹水,病因不明。他仔細查看病人後,提出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可能性,年輕大夫認為老主任的想法太離奇。張教授說:“甲低造成大量腹水的確罕見,

然而曾有文獻報導,你可以到圖書館的第幾排書架第幾層找到相關資料”,實驗室檢查結果驗證了張教授的診斷。

張教授主張讀書,但是,他最反對臨床大夫只顧埋頭讀書,不仔細觀察病人病情的變化,不注重臨床細節問題的發現和解決。他告誡學生,

不要做“看書的郎中”。

張教授的治學經驗告訴我們,我們需要從臨床觀察中去發現新的問題。臨床意外發現的一些異常體征,若輕易放過,很可能錯失一次正確診斷的機會。研究課題要從臨床中來,成果要回饋到臨床中去,而不是“從文章中來,到文章中去”。

跟蹤醫學前沿進展,可以讓我們知道自己的知識處在什麼水準,知道我在做的研究是不是別人已經做過了,或者正在做著,僅此而已。這就是為什麼張教授反對臨床大夫做“看書的郎中”。若不然,我們能夠模仿,但不會有所發現,更談不上能有所創新。

守株待兔,永遠得不到兔子,要敢於挑戰過去,挑戰自已。

診斷疑難病症是一種艱苦思索的過程,為搜集資料,他強調治學的方法論。為做好資料的分析和整理,他推崇聯想力和批判性思維。

張孝騫教授告誡他的學生們,“建立診斷時,切忌過於自信,思想僵化”、“不能接受新的想法”。為什麼起初診斷為“肺-腎出血綜合征”的病人,後被張教授推翻了自己的診斷,改為“遊走性血栓靜脈炎”?這是因為他愛反復思考,多提出疑問。

他說:“不要對原來的診斷戀戀不捨”,“認識不是一次完成的”,“病情在改變,我們的思想也要隨之改變”。“守株待兔,永遠也得不到這只兔子”,要多問幾個為什麼,不要簡單地接受已經擬定的診斷,不被習以為常的東西所束縛。

好奇心將促使我們去追究現象背面的本質。然而,批判性思維不可或缺,要敢於懷疑那些看來似乎成熟的老概念,敢於挑戰過去,當然也包括挑戰自已。

張孝騫· 擇一事,終一生

醫者,外治肌骨,內馴五臟,袪疾患,消病痛,以精專之術救死扶傷,此為妙手仁心;醫者,上循天道,下探良方,揚善義,慰人情,以公共立場濟世安民,此為杏林之俠。

故公共衛生事業,關乎人民幸福,社會諧和,其設置之方,施行之法,應詳加審慎,細密考量,方能事半功倍。

——張孝騫《公共醫學系民生》

△ 張孝騫

1

寒門學子立志 投醫報國

1897年12月28日,張孝騫出生于湖南長沙的一個教師家庭。年幼時的他,特別重視數理化和外語的學習,希望以後能夠考上工業學校,實現工業救國的理想。

然而,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戰爭,讓無數有志青年奮起反抗,為救國而呐喊。在湖南長沙湘雅醫學院老師的推薦下,張孝騫最終選擇報考湘雅醫學院。

△ 青年張孝騫

因為他認識到,當時的中國不僅“窮”,需要發展工業改變貧困面貌,而且“病”得同樣危害至深。他決心學醫行醫,為天下人治病。

△ 張孝騫在戰亂中辦公

1921年,張孝騫畢業後,留校擔任內科學助教。隨後,他離開湘雅,到北京協和醫院進修。

1926年,他被選送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進修,從事血容量的研究工作。

1927年年初,張孝騫從美國回國,本想回湘雅工作,終因大革命失敗湘雅停辦,只得在協和任講師。

2

戰火紛飛 受命於國難之際

“九一八事變”後,日寇節節進逼,已在協和任教13年的張孝騫憂心忡忡,選擇不在侵略者的鐵蹄下工作。於是,他婉拒協和再續四年的聘書,毅然選擇舉家搬回湖南。

△ 任湘雅醫學院院長時的張孝騫

歸來後的張孝騫,臨危受命,擔任湘雅醫學院院長,並且,在戰火南燒之際,馬不停蹄地主導了湘雅醫學院的大轉移,為中國醫學事業保留了重要的火種,一脈香火的傳奇。

3

博采醫學 築就醫學長城

幾度硝煙,風雨蒼黃,幾度流離,山河北望,戰爭的陰霾終於被明媚晴空取代。1948年,擔任了11年湘雅醫學院院長的張孝騫再次回到協和主持內科工作。

在他的感召下,許多醫生從南方,從海外,來到了北京協和醫院。

在協和,大家都知道,張孝騫診斷有獨門功夫,在眾說紛紜的時候,他的設想和判斷,往往一語中的。這是因為,他有件“秘密武器”——小本子,門診或查房時總是隨身攜帶,臨床病例時刻記錄,久而久之,本子記了五十多個。

△ 張孝騫筆記本

每一行字,是多年心血的凝萃;每一行字,可能就能拯救一個生命。看似輕巧的小本子,卻承載著生死重量。

“一息尚存,仍當繼續努力”,是張孝騫一生都在堅持的人生觀。無論經歷多少坎坷跌宕,他始終對黨和人民,始終對醫療事業,懷著忠貞的信念和無比的熱情。

他懷揣入黨申請書三十多年,直到88歲時,終於完成從熱血青年到愛國主義者,再到共產主義者的飛躍。

△ 1992年郵政部發行的張孝騫紀念郵票

1987年8月8日,張孝騫在北京逝世,終年90歲。

希波克拉底誓言曾說,“無論至於何處,遇男或女,貴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為病家謀幸福”,而張孝騫把“戒,慎,恐,懼”4個字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用一生履行了這份誓約。

世紀鼎革,風起瀟湘

時光荏苒,山海滄桑

南渡北歸,仁心妙手

夢魂常系,國強民康

百二十年矢志長存,投醫報國慨當以慷

九十春秋風華絢爛,春風化雨如沐驕陽

六十五載輝煌締造,偉業藍圖波瀾壯闊

三十寒暑一別如昨,深情呼喚思念茫茫

百年巨匠,奠定新時代中國醫學砥柱基石

百年變革,鍛造新時代中國醫學堅強脊樑

百年創新,建構新時代中國醫學白色巨塔

百年收穫,煥發新時代中國醫學乾坤朗朗

今年是我國現代醫學先驅,卓越的醫學科學家、教育家,我國胃腸病學創始人張孝騫教授誕辰120周年。明天下午14:00央視新聞移動網將直播紀念大會,敬請關注!(點擊閱讀原文獲取直播位址)

資料/央視新聞綜合

圖/視覺中國、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點擊「寫留言」分享感悟

跟蹤醫學前沿進展,可以讓我們知道自己的知識處在什麼水準,知道我在做的研究是不是別人已經做過了,或者正在做著,僅此而已。這就是為什麼張教授反對臨床大夫做“看書的郎中”。若不然,我們能夠模仿,但不會有所發現,更談不上能有所創新。

守株待兔,永遠得不到兔子,要敢於挑戰過去,挑戰自已。

診斷疑難病症是一種艱苦思索的過程,為搜集資料,他強調治學的方法論。為做好資料的分析和整理,他推崇聯想力和批判性思維。

張孝騫教授告誡他的學生們,“建立診斷時,切忌過於自信,思想僵化”、“不能接受新的想法”。為什麼起初診斷為“肺-腎出血綜合征”的病人,後被張教授推翻了自己的診斷,改為“遊走性血栓靜脈炎”?這是因為他愛反復思考,多提出疑問。

他說:“不要對原來的診斷戀戀不捨”,“認識不是一次完成的”,“病情在改變,我們的思想也要隨之改變”。“守株待兔,永遠也得不到這只兔子”,要多問幾個為什麼,不要簡單地接受已經擬定的診斷,不被習以為常的東西所束縛。

好奇心將促使我們去追究現象背面的本質。然而,批判性思維不可或缺,要敢於懷疑那些看來似乎成熟的老概念,敢於挑戰過去,當然也包括挑戰自已。

張孝騫· 擇一事,終一生

醫者,外治肌骨,內馴五臟,袪疾患,消病痛,以精專之術救死扶傷,此為妙手仁心;醫者,上循天道,下探良方,揚善義,慰人情,以公共立場濟世安民,此為杏林之俠。

故公共衛生事業,關乎人民幸福,社會諧和,其設置之方,施行之法,應詳加審慎,細密考量,方能事半功倍。

——張孝騫《公共醫學系民生》

△ 張孝騫

1

寒門學子立志 投醫報國

1897年12月28日,張孝騫出生于湖南長沙的一個教師家庭。年幼時的他,特別重視數理化和外語的學習,希望以後能夠考上工業學校,實現工業救國的理想。

然而,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戰爭,讓無數有志青年奮起反抗,為救國而呐喊。在湖南長沙湘雅醫學院老師的推薦下,張孝騫最終選擇報考湘雅醫學院。

△ 青年張孝騫

因為他認識到,當時的中國不僅“窮”,需要發展工業改變貧困面貌,而且“病”得同樣危害至深。他決心學醫行醫,為天下人治病。

△ 張孝騫在戰亂中辦公

1921年,張孝騫畢業後,留校擔任內科學助教。隨後,他離開湘雅,到北京協和醫院進修。

1926年,他被選送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進修,從事血容量的研究工作。

1927年年初,張孝騫從美國回國,本想回湘雅工作,終因大革命失敗湘雅停辦,只得在協和任講師。

2

戰火紛飛 受命於國難之際

“九一八事變”後,日寇節節進逼,已在協和任教13年的張孝騫憂心忡忡,選擇不在侵略者的鐵蹄下工作。於是,他婉拒協和再續四年的聘書,毅然選擇舉家搬回湖南。

△ 任湘雅醫學院院長時的張孝騫

歸來後的張孝騫,臨危受命,擔任湘雅醫學院院長,並且,在戰火南燒之際,馬不停蹄地主導了湘雅醫學院的大轉移,為中國醫學事業保留了重要的火種,一脈香火的傳奇。

3

博采醫學 築就醫學長城

幾度硝煙,風雨蒼黃,幾度流離,山河北望,戰爭的陰霾終於被明媚晴空取代。1948年,擔任了11年湘雅醫學院院長的張孝騫再次回到協和主持內科工作。

在他的感召下,許多醫生從南方,從海外,來到了北京協和醫院。

在協和,大家都知道,張孝騫診斷有獨門功夫,在眾說紛紜的時候,他的設想和判斷,往往一語中的。這是因為,他有件“秘密武器”——小本子,門診或查房時總是隨身攜帶,臨床病例時刻記錄,久而久之,本子記了五十多個。

△ 張孝騫筆記本

每一行字,是多年心血的凝萃;每一行字,可能就能拯救一個生命。看似輕巧的小本子,卻承載著生死重量。

“一息尚存,仍當繼續努力”,是張孝騫一生都在堅持的人生觀。無論經歷多少坎坷跌宕,他始終對黨和人民,始終對醫療事業,懷著忠貞的信念和無比的熱情。

他懷揣入黨申請書三十多年,直到88歲時,終於完成從熱血青年到愛國主義者,再到共產主義者的飛躍。

△ 1992年郵政部發行的張孝騫紀念郵票

1987年8月8日,張孝騫在北京逝世,終年90歲。

希波克拉底誓言曾說,“無論至於何處,遇男或女,貴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為病家謀幸福”,而張孝騫把“戒,慎,恐,懼”4個字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用一生履行了這份誓約。

世紀鼎革,風起瀟湘

時光荏苒,山海滄桑

南渡北歸,仁心妙手

夢魂常系,國強民康

百二十年矢志長存,投醫報國慨當以慷

九十春秋風華絢爛,春風化雨如沐驕陽

六十五載輝煌締造,偉業藍圖波瀾壯闊

三十寒暑一別如昨,深情呼喚思念茫茫

百年巨匠,奠定新時代中國醫學砥柱基石

百年變革,鍛造新時代中國醫學堅強脊樑

百年創新,建構新時代中國醫學白色巨塔

百年收穫,煥發新時代中國醫學乾坤朗朗

今年是我國現代醫學先驅,卓越的醫學科學家、教育家,我國胃腸病學創始人張孝騫教授誕辰120周年。明天下午14:00央視新聞移動網將直播紀念大會,敬請關注!(點擊閱讀原文獲取直播位址)

資料/央視新聞綜合

圖/視覺中國、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點擊「寫留言」分享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