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網紅”火鍋哪鍋最美味?試吃之下見高低

寒冷的冬季,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三五好友圍坐一起,吃一頓熱氣騰騰的火鍋。但如果只一人在家還想吃火鍋,怎麼辦?吃自熱火鍋呀!

市場需求就是商機。近期,速凍行業大佬三全和海欣也相繼推出自熱火鍋,速凍行業與這款“網紅”產品的距離又近了一步。

近期,冷凍產業週刊邀請多位試吃人員,其中不乏調味品專家、添加劑科研人員、生產商等專業人士,從品牌形象、包裝設計、口感口味等多個角度,全方位品鑒了五款自熱火鍋產品,

並圍繞現階段凍品企業做自熱火鍋的可行性,以及從哪些方面進行改進和創新等話題進行了探討。

本報記者 姚冰冰/文

品鑒物件

考慮到受眾群體,我們選取自熱火鍋試吃樣本時,最先確定的品牌是三全,其次是備受矚目的火鍋大佬海底撈,之後是電商銷量排名非常靠前、關注度很高的大龍燚和小龍坎兩大品牌,而選取零食盟主則是因其價格低廉。

1、品牌:三全

品名:川香牛油辣自熱方便火鍋

淨含量:450g

食材:肉包:

三全:食材比較豐富;口感處理得當;口味適中;外包裝盒上的資訊過多過雜,不利於陳列。

海底撈:味道鮮美,清油給人清爽的感覺;口味和海底撈火鍋店的不太一樣,麻辣味不夠突出。

大龍燚:牛油味太重;廠家資訊不全;筍片老;太辣了。

小龍坎:口味適中,比較大眾;廠家資訊不全。

零食盟主:土豆口感好;底味不好;過麻過辣,口味太重;規格太小。

Part 4討論

最後一個環節,每個人都談了試吃感受,以及對自熱火鍋品類的看法。不知是否因為我們把所有底料都放了進去,試吃人員紛紛表示“辣!太辣了!”綜合意見如下:

產品:食材都差不多,同質化嚴重;口味都偏辣;規格太小。

價格:價位高,性價比低,花30多元還吃不飽。

消費場景:適合宅在家、戶外旅行、夜宵等場景。沒有指向明確的消費場景,因為消費者在家可以點外賣;外出坐火車時,

又沒有速食麵方便;從製作到吃完要花半個小時,趕時間的話就不方便。

建議:食材可更加豐富,引入更多菜品,也可搭配米飯;口味更加多樣,可嘗試番茄、三鮮和菌菇等底料。

點評匯總

自熱火鍋過度包裝,就是讓大家吃個新奇,是個“一陣風”產品。感覺還不如兩碗合胃口的速食麵來得實在,並且餐飲店和外賣產品又那麼多。我本來想上自熱火鍋項目,品鑒之後覺得還是慎重一些好。

如果價格能控制在20多元一盒,食材更加豐富、口味更適中一些,也許會好點。

人們提到火鍋,第一感覺就是辣,所以我們(自熱火鍋)廠家首先推出的是麻辣味,以後可能會推出其他口味。上游法規規範這塊,也有很多地方亟待完善。舉個例子,我們的肉包和菜包是自己做的,執行的是方便菜標準,其他大部分廠家走的是醬醃菜標準。

自熱火鍋的消費場景包括自駕遊等戶外活動,以及不想出門又想吃火鍋的情況。我瞭解到的市場訊息是,自熱米飯推出的時間比較長,可能受制於推廣力度不夠或者市場不成熟,最近幾年增長速度才有明顯提高。按照自熱火鍋目前的發展態勢,可能會超過自熱米飯。

吃自熱火鍋和我們去火鍋店吃火鍋的體驗差別較大,消費場景不一樣,食用習慣和食用方式也不一樣。火鍋店的麻度辣度是逐步釋放出來的,自熱火鍋的麻辣味則是一次性釋放出來,很多人可能受不了。

在整個3.5萬億(元)的餐飲市場中,火鍋大概占比30%,也就是1萬億(元)的市場。但在美團資料中,外賣火鍋排名非常靠後,說明人們吃火鍋主要還是到店裡。(自熱火鍋)定義成火鍋可能很難讓人接受,換個角度會不會更好一點?具體就要看大拿們的創新。

自熱技術在不用熱水的情況下讓食材變成熱的、熟的,本身是個很好很方便的技術。從自熱米飯到自熱火鍋,大家都在摸索自熱技術。再經歷幾次產品反覆運算,或許在二代、三代產品上能形成爆款。

現在懶人太多,我就點過海底撈外賣,也曾體驗過在家待三天不下樓,每天都吃外賣的生活。在我看來,自熱火鍋很有特色,與火鍋的味道接近,行銷上用“火鍋”這個概念很好,但內容可以升級。建議把辣度往下調,融合麻辣燙的優點,做成冒菜的味型,達到後味回甘的效果,適口性和接觸性將更好。

我比較能吃辣,這幾款產品入口之後感覺還是太辣。

管道方面,我自駕遊比較多,有時候高速服務區的人很多,菜品不一定合口味,也不愛吃速食麵,我買過一些自熱米飯。自熱的方式很好很方便,只要一瓶水(就行),餓了隨時可以吃。

現在大家都比較喜歡(吃)火鍋,我兒子的補習班隔壁是一家旋轉小火鍋店,每次走到那兒他都要吃。大人不想吃的時候小孩想吃,單獨給孩子買一份自熱火鍋就很方便。

自熱火鍋裡的素菜是醃制菜,素菜經高溫殺菌後進行真空包裝,常溫保存的話口感會劣變。有一款自熱火鍋的藕片口感就不脆,而且有褐變的情況。建議把海帶、木耳、腐竹等以乾燥的形式放進去,口感會更脆。

消費場景方面,我認為自熱火鍋適合不會做飯的年輕人吃,或者當宵夜、戶外乾糧。可以做成速凍產品,搭配多種速凍食材。因為丸子基本是熟的,無非就是規格變小點,像甜不辣、魚豆腐等都可以放進去,可行性還是很高的。

以及不想出門又想吃火鍋的情況。我瞭解到的市場訊息是,自熱米飯推出的時間比較長,可能受制於推廣力度不夠或者市場不成熟,最近幾年增長速度才有明顯提高。按照自熱火鍋目前的發展態勢,可能會超過自熱米飯。

吃自熱火鍋和我們去火鍋店吃火鍋的體驗差別較大,消費場景不一樣,食用習慣和食用方式也不一樣。火鍋店的麻度辣度是逐步釋放出來的,自熱火鍋的麻辣味則是一次性釋放出來,很多人可能受不了。

在整個3.5萬億(元)的餐飲市場中,火鍋大概占比30%,也就是1萬億(元)的市場。但在美團資料中,外賣火鍋排名非常靠後,說明人們吃火鍋主要還是到店裡。(自熱火鍋)定義成火鍋可能很難讓人接受,換個角度會不會更好一點?具體就要看大拿們的創新。

自熱技術在不用熱水的情況下讓食材變成熱的、熟的,本身是個很好很方便的技術。從自熱米飯到自熱火鍋,大家都在摸索自熱技術。再經歷幾次產品反覆運算,或許在二代、三代產品上能形成爆款。

現在懶人太多,我就點過海底撈外賣,也曾體驗過在家待三天不下樓,每天都吃外賣的生活。在我看來,自熱火鍋很有特色,與火鍋的味道接近,行銷上用“火鍋”這個概念很好,但內容可以升級。建議把辣度往下調,融合麻辣燙的優點,做成冒菜的味型,達到後味回甘的效果,適口性和接觸性將更好。

我比較能吃辣,這幾款產品入口之後感覺還是太辣。

管道方面,我自駕遊比較多,有時候高速服務區的人很多,菜品不一定合口味,也不愛吃速食麵,我買過一些自熱米飯。自熱的方式很好很方便,只要一瓶水(就行),餓了隨時可以吃。

現在大家都比較喜歡(吃)火鍋,我兒子的補習班隔壁是一家旋轉小火鍋店,每次走到那兒他都要吃。大人不想吃的時候小孩想吃,單獨給孩子買一份自熱火鍋就很方便。

自熱火鍋裡的素菜是醃制菜,素菜經高溫殺菌後進行真空包裝,常溫保存的話口感會劣變。有一款自熱火鍋的藕片口感就不脆,而且有褐變的情況。建議把海帶、木耳、腐竹等以乾燥的形式放進去,口感會更脆。

消費場景方面,我認為自熱火鍋適合不會做飯的年輕人吃,或者當宵夜、戶外乾糧。可以做成速凍產品,搭配多種速凍食材。因為丸子基本是熟的,無非就是規格變小點,像甜不辣、魚豆腐等都可以放進去,可行性還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