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小畫論語|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原文】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今譯】

子路問:“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而死,管仲卻不肯死。管仲應該不算是有仁德的人吧?”孔子說:“齊桓公多次會合諸侯,不憑他的武力,完全是管仲的功勞。這就是管仲的仁德,這就是管仲的仁德!”

【引述】

管仲和鮑叔牙兩人,從小就是好朋友。長大後合夥做生意,管仲多分一些錢,鮑叔牙知道他家境窮困而不計較。

共同商量事情,管仲出的主意,大多行不通,鮑叔牙認為是時機不對,並非他愚蠢。管仲三次當官,三次都被撤職,鮑叔牙認為長官不賞識管仲,並非管仲沒有才幹。兩人之間的交情,十分密切。歷史上稱為“管鮑之交”,傳為美談。公子糾失敗,召忽殉難而死,管仲卻受囚偷生。鮑叔牙知道他不以小節為恥,待機發揮才能,以揚名天下,因此極力向桓公推薦,自己雖然有很大的功勞,
卻甘願身居管仲的下位。後來桓公多次號召諸侯,共同抵禦外夷的侵略,保衛中原文化,完成“尊王攘夷”的大業,可以說完全是管仲的功勞。

孔子不但肯定了管仲的仁德,還連聲加以讚美。可見管仲的仁心,使孔子十分讚賞。

【生活智慧】

(一)召忽以身相殉,是英勇的表現,也是忠心的行動。對召忽來說,是了不起的選擇。但是以死相報,並不是最好的方式。能夠忍辱吞聲,保存性命,做出更大的貢獻,

像管仲這樣,豈不是更有價值?

(二)對於生死的選擇,每個人有不一樣的標準。不應該把一時的決定,做成立即性的判斷。我們主張蓋棺才能論定,便是看到最後,自然明白當時的選擇是否妥當。

(三)管仲如果為了小信、小節而自殺,或者為了害怕回國受審而殉死,固然英勇可嘉,卻不能做出更大的貢獻,對齊國和當時的天下,都是重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