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小畫論語|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原文】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 召忽死之, 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 不以兵車, 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今譯】

子路問:“齊桓公殺了公子糾,

召忽自殺而死, 管仲卻不肯死。 管仲應該不算是有仁德的人吧?”孔子說:“齊桓公多次會合諸侯, 不憑他的武力, 完全是管仲的功勞。 這就是管仲的仁德, 這就是管仲的仁德!”

【引述】

管仲和鮑叔牙兩人, 從小就是好朋友。 長大後合夥做生意, 管仲多分一些錢, 鮑叔牙知道他家境窮困而不計較。 共同商量事情, 管仲出的主意, 大多行不通, 鮑叔牙認為是時機不對, 並非他愚蠢。 管仲三次當官, 三次都被撤職, 鮑叔牙認為長官不賞識管仲, 並非管仲沒有才幹。 兩人之間的交情, 十分密切。 歷史上稱為“管鮑之交”, 傳為美談。 公子糾失敗, 召忽殉難而死, 管仲卻受囚偷生。 鮑叔牙知道他不以小節為恥, 待機發揮才能, 以揚名天下,

因此極力向桓公推薦, 自己雖然有很大的功勞, 卻甘願身居管仲的下位。 後來桓公多次號召諸侯, 共同抵禦外夷的侵略, 保衛中原文化, 完成“尊王攘夷”的大業, 可以說完全是管仲的功勞。

孔子不但肯定了管仲的仁德, 還連聲加以讚美。 可見管仲的仁心, 使孔子十分讚賞。

【生活智慧】

(一)召忽以身相殉, 是英勇的表現, 也是忠心的行動。 對召忽來說, 是了不起的選擇。 但是以死相報, 並不是最好的方式。 能夠忍辱吞聲, 保存性命, 做出更大的貢獻, 像管仲這樣, 豈不是更有價值?

(二)對於生死的選擇, 每個人有不一樣的標準。 不應該把一時的決定, 做成立即性的判斷。 我們主張蓋棺才能論定, 便是看到最後, 自然明白當時的選擇是否妥當。

(三)管仲如果為了小信、小節而自殺, 或者為了害怕回國受審而殉死, 固然英勇可嘉, 卻不能做出更大的貢獻, 對齊國和當時的天下, 都是重大的損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