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孩子想不學就不學,那還要父母做什麼?

今天上午,一位正在生氣中的母親,向老師訴說孩子的缺點,

其中有一條就是:好好的漫畫課,說不上就不上了。

這樣的現象,還有一些。一位16歲的男生,另一位18歲的女生,本來正是上中學的年齡,可是,都不想上學了。

厭學的原因,可能有諸多因素。這兩個孩子的共同特點是:家庭經濟比較寬裕,兩個孩子都曾報過興趣班,後來都半途而廢。

男生學過圍棋、長笛、乒乓球等,女生學過鋼琴、素描、陶藝等。都是他們自己提出來想學,父母才給報的興趣班。

後來也都是他們自己不想學了,父母聽之任之,不學就不學了。

這些,可能是孩子很小時候的經歷。正是有了想學就去學、不想學也沒關係的前科,慢慢地,孩子知道一件事:自己的自由度很大,放棄一件事也沒什麼了不起。

與興趣班比起來,文化課的學習更枯燥。久而久之,孩子由剛開始的不努力學習,發展為討厭學習。

厭學!

兩個孩子在談到自己的這段經歷時都露出悻悻之色,對當時為什麼喜歡,後來又為什麼不喜歡,學習過程中是否有樂趣,等等,都記不起來了。

我們現在做個假設:當他們一時興起,提出要學圍棋或素描時,父母跟孩子立個“約定”:學習的目的、過程和時間,遇到困難時怎麼處理,等等。從有興趣、好奇,

到真的潛下心來去學習、鑽研,直至有心得,是挑戰,同時也是訓練一個人的過程。

借由這個過程,一個人學會耐心,學會在有瓶頸的時候如何去鞭策自己,學會在有所得時如何不自滿,學會協調、安排自己的時間,收穫自信和快樂。從兩三歲時搭積木、拼圖到後來上學、學習才藝,到最後選擇職業以及自己認為應該去做的事,這些都在一點一滴地進行。

不僅僅是興趣班,

就是平時生活中,如果遇到孩子輕易改變計畫,也要及時制止!

比方說,計畫週末去爺爺奶奶家吃飯,臨到動身時,孩子忽然說:“這周作業多,就不去了。”

聽起來似乎有道理,可是,仔細一想,把作業帶到爺爺奶奶家寫,不就解決問題了嗎?

如果我們輕易就同意孩子改變計畫,就容易讓孩子控制不住自己,容易轉移注意力,容易放棄!

該出手時就出手,該堅持時就堅持,該強硬時就強硬,

哪怕來一次衝突,哪怕來一次打罵!

阿棉是武漢一所醫院的醫生。二十年前,女兒誕生,半歲時,卻被醫生診斷為腦癱。

好心的親戚們都建議阿棉乾脆把孩子丟掉,或者送到福利院去,再生一個健康的孩子,可阿棉卻執意要給女兒做康復治療。揮金如土的治療,讓阿棉的丈夫無法忍受,最終與妻子離婚。

在他看來,阿棉的堅持毫無意義,因為腦癱是治不好的。離婚後的阿棉,堅持給女兒做康復治療,到了上小學的年齡,阿棉去哀求學校,讓女兒上正常兒童的小學。

女兒的手拿不緊鉛筆,阿棉每天將鉛筆用毛線綁在女兒手上,成千上萬次教女兒寫拼音;女兒因走路不穩,遭同學們嘲笑,阿棉召來女兒的同學們,向他們講述母女倆的故事……

女兒有腦癱,經常因身體原因不願學習,每一次阿棉都是狠心將女兒往學校趕,阿棉對我說:“這麼多年,我真的是打完她,就躲起來哭!好多人說,孩子天生殘疾,要抱在懷裡呵護,哪有像你這樣狠心天天逼她學習的。可我知道,學習這條路,雖然苦,可只要堅持,一定會有甜果子吃。”

阿棉的狠心一堅持就是二十多年,女兒不僅腦癱康復,更以優異成績考入了浙大電腦系,今年又考入英國劍橋大學。

如果阿棉當初寬容了孩子的輕易改變,孩子是否感激呢?

小的時候可能覺得媽媽好,“不逼我”,“不管我”;慢慢地長大了,孩子會覺得“你並不真的在意我”,因為你不操心,無所謂,“隨我便”,你應該盡的責任例如指導、培養等沒有盡到。

往往,等到孩子反過來責怪你當初的“寬容”時,一切,已經晚了。

蔡康永說過: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很難,放棄學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是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青春的大好時光總是流逝得那麼快,而在青春歲月裡,又常常碰到那麼多的誘惑甚至陷阱,當你猛然醒悟時,也許華髮已生,才發現自己竟然一事無成。

而此時,所有偷過的懶,都已變成啪啪打臉的巴掌。

美國教育專家經過研究發現,決定孩子未來的,並不是智商,而是堅持。而讓孩子遇事能堅持,最好的方式就是家長陪著他一起堅持。最好的示範,是最好的教育。

所以,在批評孩子不懂堅持的時候。我們不妨問問:自己這麼多年堅持了什麼?在指責孩子總是輕易放棄的時候,我們不妨問問:對於他們的放棄,我們是不是默許了?

記得《新週刊》曾經做過一個關於“堅持”的專題,其中有一句話:

“任何一個人,在一個領域內堅持十年,他都將成為那個領域內專家級的人物。”

堅持,最難,卻也最有意義。

堅持,也是如今孩子最缺乏的品質。

讓阿棉的丈夫無法忍受,最終與妻子離婚。

在他看來,阿棉的堅持毫無意義,因為腦癱是治不好的。離婚後的阿棉,堅持給女兒做康復治療,到了上小學的年齡,阿棉去哀求學校,讓女兒上正常兒童的小學。

女兒的手拿不緊鉛筆,阿棉每天將鉛筆用毛線綁在女兒手上,成千上萬次教女兒寫拼音;女兒因走路不穩,遭同學們嘲笑,阿棉召來女兒的同學們,向他們講述母女倆的故事……

女兒有腦癱,經常因身體原因不願學習,每一次阿棉都是狠心將女兒往學校趕,阿棉對我說:“這麼多年,我真的是打完她,就躲起來哭!好多人說,孩子天生殘疾,要抱在懷裡呵護,哪有像你這樣狠心天天逼她學習的。可我知道,學習這條路,雖然苦,可只要堅持,一定會有甜果子吃。”

阿棉的狠心一堅持就是二十多年,女兒不僅腦癱康復,更以優異成績考入了浙大電腦系,今年又考入英國劍橋大學。

如果阿棉當初寬容了孩子的輕易改變,孩子是否感激呢?

小的時候可能覺得媽媽好,“不逼我”,“不管我”;慢慢地長大了,孩子會覺得“你並不真的在意我”,因為你不操心,無所謂,“隨我便”,你應該盡的責任例如指導、培養等沒有盡到。

往往,等到孩子反過來責怪你當初的“寬容”時,一切,已經晚了。

蔡康永說過: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很難,放棄學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是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青春的大好時光總是流逝得那麼快,而在青春歲月裡,又常常碰到那麼多的誘惑甚至陷阱,當你猛然醒悟時,也許華髮已生,才發現自己竟然一事無成。

而此時,所有偷過的懶,都已變成啪啪打臉的巴掌。

美國教育專家經過研究發現,決定孩子未來的,並不是智商,而是堅持。而讓孩子遇事能堅持,最好的方式就是家長陪著他一起堅持。最好的示範,是最好的教育。

所以,在批評孩子不懂堅持的時候。我們不妨問問:自己這麼多年堅持了什麼?在指責孩子總是輕易放棄的時候,我們不妨問問:對於他們的放棄,我們是不是默許了?

記得《新週刊》曾經做過一個關於“堅持”的專題,其中有一句話:

“任何一個人,在一個領域內堅持十年,他都將成為那個領域內專家級的人物。”

堅持,最難,卻也最有意義。

堅持,也是如今孩子最缺乏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