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晉代道教的發展與道士生活

道教雖然因黃巾起義在北方遭到鎮壓而在魏國走向低潮,

但在吳國仍受到崇奉。在蜀國,天師道還有一定的發展。到了晉代,著名道士輩出。東晉時,道教在南方飛速發展,形成三大中心:一是今江西貴溪市的龍虎山;二是今湖南的衡山,三是今江蘇的茅山。西晉末年,李特在梁州、益州領導流民起義,張陵的第四代孫張盛為了躲避戰禍,帶領一部分天師道徒眾,由漢中遷居龍虎山,建立籙壇(道教收道士時授符籙的神壇),傳播天師道。
後來,這裡便形成南方天師道的中心。與此同時,北方酷信道教的魏夫人存華,也為了逃避戰亂,自洛陽南遷,最後隱居于衡山,修道、傳道,後來被尊為“南真夫人”和“南嶽夫人”。南嶽衡山因此也就成了南方的道教中心。江南自東漢末年以來,道教一直受到保護,因此信奉的人很多,其中包括士族名門王、謝、陶、殷諸姓及各級官吏。因此,勢力很強,影響很大。其中許多著名的道士多在今江蘇句容、溧水東部的茅山修道煉丹,
這裡也就成為南方道教的中心之一。

但是,這時的道教仍然沒有佛寺那樣的建築物。出家道士的修道和煉丹場所,依舊是石室、洞府或簡陋的茅棚;不出家的信奉者,都在家中設一間“靜室”,進行修煉。這與道教修煉,需要環境幽靜有關。例如著名道士單道開,他就“好山居”。升平三年(359),他從北方來到東晉所在地,後入南海郡的羅浮山(今廣東增城市東)修煉,

獨處茅茨,寄情物外。年百歲,卒於山舍。著名道教學者葛洪,晚年入羅浮山修道、煉丹,優遊閑養,著述不輟。他也沒有道教觀宇,最後是在茅舍中去世的。許翽(音hui)先隨其父許謐(音mi)入茅山學道,後轉方隅山方原洞修煉,直到死去,也沒有道觀。許邁開始不忍心遠離父母,為了便於省親,於是把精舍(道舍)建在余杭縣的懸溜山(今浙江臨安西南之九仙山);又于茅山建石室,
修道其間。父母死後,才轉至桐廬縣的桓山、臨安縣的西山(今天目山)修煉,都沒有建殿堂觀宇。小道士更是如此。

道教雖然崇信鬼神,但由於沒有道教觀宇,而且多在深山,因此也就沒有供奉神鬼偶像及燒香跪拜之事。道士平時主要是練習吐納之術(即氣功)、采藥和煉丹,以求長生。此外,就是進行一些生活方面的勞動。高級道士則著書立說,講經傳道。至於當時道教崇奉哪些鬼神,

史書和道書都沒有明確的記載。

東晉末年,道教首領孫恩、盧循利用廣大人民對東晉腐朽政權的不滿,曾先後舉行起義。雖然得到廣大道教徒和貧苦農民的熱烈回應,但是,由於他們都沒有提出政治改革和改善人民處境的明確目標,而僅僅是為了取代東晉政權,加之缺乏軍事訓練,因而很快便被官軍鎮壓了下去。這給道教在南方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