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南朝道教的發展與道教建築的出現

東晉末年孫恩、盧循起義的失敗,給迅速發展的道教以沉重的打擊。

但是,隨著宋明帝時金陵道士陸修靜對道教經書的整理和充實,提倡修道要齋戒,要緘口慎過,以及陶弘景對道教提出改革,主張儒道佛三教融合、法無偏執以後,道教在南方又重新走上了發展的道路。

宋文帝、明帝既崇佛教,也信道教,都很尊重陸修靜,多次下詔問道。當時在建康北郊建有崇虛館,是道教的研究中心,陸修靜於泰始三年(467)從廬山被禮聘至建康,

就在這裡廣招道士,收集、整理各種道書,並著述道書30多種。直到升明元年(477)去世。他所提倡的以齋儀為主要標誌的道教,史稱“南天師道”。陶弘景遍遊名山,訪謁著名道士,最後于茅山建築一座三層樓的道舍,廣收門徒,與門徒、賓客在這裡講道、著書。他深受齊高帝的賞識,曾先後被聘為奉朝請(本退職大臣參加朝會者的官號,南朝為閒散官員)和左衛殿中將軍。梁武帝和他是朋友,
有關軍國大事,常向他諮詢,世人稱之為“山中宰相”。因此,道教在梁朝也有很大的發展。以煉丹為主的陶弘景派道教,史稱茅山宗。

在南朝,道教勝地有茅山、龍虎山、廬山、衡山、桐柏山、青城山、峨眉山、羅浮山。這時出現了頗具規模的道教建築——道館和道舍,如建康的崇虛館、興世館,茅山的曲林館,廬山的招真館,衡山的九真館,桐柏山的金庭館,太平山的建日館等。但是大多數道士,

仍然居住在石室、草棚裡,或把家庭靜室作為修煉之所。

道教到底信奉哪些神,直到晉代葛洪作《神仙傳》之後,才比較明確。到南朝陶弘景,作《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才將道教奉信的神仙排列名次。他把這些神仙分為七等,每等有一位主神,配以左、右次神。這七位主神的次序是:元始天尊、玉宸道君、金闕帝君、太上老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酆都大帝。因為元始天尊生於大元之先,居於天界最高的“玉清”仙境,

所以位列第一主神;玉宸道君是萬道之主,所以列為第二主神;金闕帝君即玉皇大帝,居於昊天金闕之中,所以列為第三主神;太上老君是道教的始祖,所以列為第四主神;九宮尚書、定錄真君是掌管人間的神,故分別為第五、第六主神;酆都大帝掌管陰曹地府,故列為第七主神。除了主神和左、右次神外,他還配以“羽化成仙”的著名道士和歷史著名人物如周武王、周公、孔子等。
他所編排的神仙位次,也像當時的封建社會一樣,等級森嚴,尊卑有別。雖然如此,但是當時的道教建築還很少,規模也不大,故尚無偶像崇拜。道士平時一般是學習道經、練氣功、采藥、煉丹;高級道士還研究道教經典,著書立說,個別道士有做官,參與政治的。

在南朝,道教在勢力和影響上,都遠遠不如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