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變局之年!2017年金融科技十大關鍵字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使用“趨勢財經APP”和“趨勢操盤手APP”)

1。紮堆赴美上市

Fintech公司在2017年掀起境外上市浪潮。除了2015年上市的宜人貸,截至目前,樂信、趣店、和信貸、拍拍貸、信而富、簡普科技6家金科企業赴美完成IPO。另兩家金融科技公司眾安線上與易鑫集團也於今年在香港完成掛牌。

然而,現金貸監管漸次落地,多家Fintech公司市值較高峰縮水,股價連跌。于上週四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樂信集團,融資額更是從5億美元降為1.24億美元。此外,趣店市值也難回巔峰,

從上市時的百億美元跌至幾十億美元。

從財務狀況來看,除簡普科技外,以借貸業務為主的其餘六家公司業績受監管影響甚微。三季報顯示,趣店、和信貸營收增長均超過300%,拍拍貸增長244.90%,信而富和宜人貸分別增長62%和73%。同時,這些公司淨利潤同比也均有不同程度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金融科技公司在研發投入上砸下血本。其中四家公司的單季度研發投入合計高達兩億,

幾乎可以和國內大中型證券公司相媲美。其中,信而富研發費用的占比是幾家平臺中最高的,為51.38%。

明年或會有更多金科公司加入境外上市的大部隊,據悉,陸金所、隨手科技正在為赴美上市做準備。

2。網貸“急刹車”

高利潤促使現金貸在2016年下半年持續升溫。最新資料顯示,目前國內現金貸業務的平臺多達2693家,其中通過網站從事現金貸業務的平臺達1366家。

後續現金貸的畸高利率、零征信、多頭借貸、暴力催收等一系列問題也暴露於聚光燈下,

監管層開始加強現金貸的整頓,利率超過36%以及無牌照經營的現金貸平臺將被淘汰,助貸通道也被暫時封鎖。

現金貸監管趨嚴催生了網路小貸市場的火熱,網路小貸牌照一度遭市場瘋搶,轉讓價格被炒到幾千萬甚至上億元,多家上市公司也紛紛公告參設網路小貸公司,為網貸市場的火爆又添了一把火。

據統計,截至2017年11月22日,全國共批准了213家網路小貸牌照。

好景不久,監管暫停批設網路小貸的通知,並啟動對網路小貸的融資排查。目前,按照整治辦要求,多地區發佈網路小貸的排查整治時間表,重點排查是否主要以自有資金放貸,通過網貸仲介融資、向股東融資是否為股東自有資金。

網路小貸利用杠杆融資“監管套利”的好日子將一去不復返。

3。消費金融冰火兩重天

2017年消費金融行業爆發式增長,作為消費金融行業重要的參與者,22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分化加劇:擁有場景、流量和資料優勢的互聯網企業在消費金融業佔據優勢,同時,一大批網路小貸和P2P也切入該領域;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受限於場景和資料等制約要素,發展相對較慢。

大部分消費金融公司奮力拓展線上線下資源,今年以來整體業績增長強勁,九成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在上半年實現盈利,馬上金融、蘇甯消費金融和華融消費金融均實現同比扭虧為盈。其中,招聯金融增幅驚人,上半年淨利潤5.41億元,同比增長982%。與之相反的是:杭銀消費金融上半年仍然虧損474萬元;北銀消費金融則收穫行業最大罰單,罰款近千萬元,相關高管也被行業禁入。

監管趨嚴之下,“現金貸”的整治波及消費金融公司,沒有自主獲客管道和風控系統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受到較大衝擊。

一個可預見的未來是:在嚴監管之下,預計小貸公司和P2P等市場份額下降,合規自主經營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將迎來更大的機會。

4。消費信貸ABS狂奔

今年以來,居民個人快速加杠杆,使得消費信貸ABS猛增。目前,消費信貸ABS已是交易所證券化產品總發行規模最大的基礎資產類別。

資料顯示,今年以來個人消費貸款ABS產品共計發行了105單,發行金額達2431.66億元,同比增長2.87倍,成為今年最出彩的產品類別。

消費信貸之所以大幅擴張,一方面是互聯網線上消費和手機終端消費的普及促進了社會消費需求和消費信貸的增長;另一方面是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加入消費信貸戰局,業務創新擴張極快。

然而,個人消費貸款違約風險一直處於高位。據統計,目前個人消費貸累計違約率水準最高已達30%左右,大部分亦處在15%~25%之間。同時,有些消費信貸的資產已經暴露出多頭借貸以及取現類消費貸款的用途不明等問題。

隨之而來的是網路小貸的強監管,杠杆資金來源被封堵,以小額貸款作為基礎資產的ABS發行量受限。包括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百度金融等消費信貸ABS行業巨頭均受到影響。

5.AI打開商用場景

2017年,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逐步打開應用場景,包括征信、大資料風控、反欺詐、智慧客服、智慧投顧以及智慧投研。

目前,指紋付款、掃臉取款,虹膜識別等反欺詐功能也已不再新鮮,而基於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技術實現的智慧征信和審批已經在後臺開始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同時,智慧客服可解決客戶大部分問題並推薦相關產品,極大提升客服效率和使用者體驗,同時降低人工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慧已可以説明C端客戶進行資產配置,通過大資料分析客戶的風險與投資目標等資訊向客戶推薦最優資產類別。據悉,招商銀行的摩羯智投一次可配置產品11只,其智慧投顧系統則對3400多隻公募基金進行分類優化和指數化編制,每天做107萬次計算,得出適合投資者的優秀風險收益曲線。

而在B端,智慧投研幫助基金、私募以及銀行人員提高工作效率。記者獲悉,已有公募利用智慧投研平臺快速獲取資訊、快速閱讀報告以及分析研究。

6。支付攻伐戰正酣

今年,清算組織由原來的寡頭變成雙頭,競爭格局凸顯。

首先,為了加強互聯網支付的監管,今年8月,央行宣佈成立網聯,協力廠商支付企業將不再直連銀行:所有網路支付要通過網聯支付平臺處理,支付機構內部的跨行資金流動必須經由網聯平臺清算。網聯掌握支付機構的資金流向,此舉可避免協力廠商支付在監管上的漏洞和風險問題。

雙十一成為網聯的首秀。因今年支付寶只向網聯切量五成,相當於承擔來自支付寶一家的銀行卡交易筆數大概為8.18萬筆/秒。據瞭解,網聯的平臺滿配峰值是支持18萬筆/秒,首秀獲得成功。

其次,央行上收備付金。央行明確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在交易過程中,產生的客戶備付金,將統一交存至指定帳戶,由央行監管,支付機構不得挪用、佔用客戶備付金。按照要求,今年4月17日起,共有258家協力廠商支付公司需要上繳備付金。這也宣告協力廠商支付“吃利差”時代終結。

7.P2P合規化加速

P2P備案、存管等硬指標使得行業門檻水漲船高,行業擠出效應更甚。截至11月,正常運營平臺共1954家,相較兩年前高峰時期的4000多家,慘遭腰斬。

作為P2P合規的基本條件之一,近期,上線銀行存管的P2P數量在激增。據統計,截至目前,已有46家銀行佈局網貸平臺資金直接存管業務。今年6月初,完成存管上線的網貸平臺僅有211家,而到12月份,已有 677家平臺完成存管上線。

此外,多家大型網貸平臺已經為回應去剛兌政策,取消風險準備金,並積極提供資訊披露以及備案材料。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互聯網金融信用資訊共用平臺開通一年有餘,截至11月末,接入該平臺進行資訊披露的會員單位已達199家。

而對於整改進展,據記者多方瞭解,各地差異較大。目前,依舊有不少大平臺還不達標。同時少數合規平臺把風險準備金變為引入協力廠商擔保機構或通過保險方式為投資人花式兜底。

8。醞釀中的信聯

在目前監管設想中,“信聯”將是一個有望破除各個現有互聯網金融平臺“各自為政”的國家級網路金融個人信用基礎資料庫。

此前,業內大多是通過小範圍聯合共用、基於多頭借貸等行為大資料模型等進行風險防控,但效果有限,也難以全行業普及。醞釀中的信聯,似乎籌建進入實質階段,據悉目前已選出新機構董事成員,輪廓漸漸明朗。

對於“信聯”的籌建,有一個至今一直被質疑的大難題——8家征信機構自身能否率先完全打破平臺、資料共用?最新傳出的做法是,“信聯”瞄準的是個人征信相關的金融資料,傳統金融之外的全國數千家網貸、地區小貸、消費金融、金融租賃等中小微金融機構、互金公司才是最主要和最直接的資訊來源。

9。區塊鏈破局

8年暴漲2600萬倍、5個交易日比特幣價從最高2.2萬美元跌至逼近1.1萬美元近乎腰斬……

今年以來比特幣價行情暴漲暴跌、驚人財富溢價的吸睛效應,帶來一波數位貨幣熱潮;作為數位幣背後的底層技術區塊鏈,已有落地場景。如金融清算層面,區塊鏈被京東金融應用於ABS雲平臺系統,來提高資產證券化系統的透明度和可追責性。

展望未來,跨境支付和清算、供應鏈金融管理、大資料資產交易、保險等被認為是區塊鏈最有可能規模化落地的幾大領域。然而,不應回避的是,國內區塊鏈建設方面技術還不成熟、行業投入參差不齊。

今年上半年,市場上各類 “山寨數字幣”一度猛增至上千種,假借區塊鏈之名野蠻生長;而因為監管真空,再加上暴富神話炒作,ICO(代幣發行)充斥炒作亂象、成為少部分人大肆投機圈錢遊戲,最終引發監管關注,數位幣內地直接交易平臺被關停。

如何讓區塊鏈回歸革新金融技術及應用本身,對監管者、市場參與者仍是明年待解之題。

10。雲上戰爭打響

一場不見硝煙的雲上戰爭,早已打響。商業銀行的轉型需求與成本壓力,讓監管部門認識到金融上雲的必要性,因此提出未來銀行業面向互聯網場景的資訊系統須全部遷移至雲計算平臺,其他核心系統分批上雲。

金融上雲的剛需催生了雲服務提供者業態,而目前,互聯網系早已規模化覆蓋客群,銀行系也在今年謀動。

互聯網系雲服務商以騰訊和阿裡為代表:以騰訊金融雲為例,一個最新的資料是,騰訊雲在國內的金融客戶超過6000家,覆蓋銀行、證券、保險等各大金融企業。在銀行領域,騰訊金融雲已覆蓋四大行;在保險行業,領域內超過80%的新籌建的保險公司採用騰訊雲作為全業務支撐平臺業務;在證券交易所領域,香港交易所在國內的交易中心就是採用騰訊金融雲混合雲的模式構建的創新型交易所。

互聯網系雲服務商爭奪城池的同時,商業銀行也以發起設立子公司的形式,以獨立載體研發並輸出雲平臺服務。目前兩大銀行系雲服務商興業數金(興業銀行旗下)、招銀雲創(招行旗下),著重搭載承接核心交易業務的私有雲,並且在產品中同步輸出各自的標準化業務流程。

金融雲格局遠未定,兩大陣營內也都還在前期跑馬圈地階段。可以預見的是,明年這一領域的戰爭會更激烈,而一個好處是:反推整個金融業務的成本進一步縮減。

馬上金融、蘇甯消費金融和華融消費金融均實現同比扭虧為盈。其中,招聯金融增幅驚人,上半年淨利潤5.41億元,同比增長982%。與之相反的是:杭銀消費金融上半年仍然虧損474萬元;北銀消費金融則收穫行業最大罰單,罰款近千萬元,相關高管也被行業禁入。

監管趨嚴之下,“現金貸”的整治波及消費金融公司,沒有自主獲客管道和風控系統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受到較大衝擊。

一個可預見的未來是:在嚴監管之下,預計小貸公司和P2P等市場份額下降,合規自主經營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將迎來更大的機會。

4。消費信貸ABS狂奔

今年以來,居民個人快速加杠杆,使得消費信貸ABS猛增。目前,消費信貸ABS已是交易所證券化產品總發行規模最大的基礎資產類別。

資料顯示,今年以來個人消費貸款ABS產品共計發行了105單,發行金額達2431.66億元,同比增長2.87倍,成為今年最出彩的產品類別。

消費信貸之所以大幅擴張,一方面是互聯網線上消費和手機終端消費的普及促進了社會消費需求和消費信貸的增長;另一方面是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加入消費信貸戰局,業務創新擴張極快。

然而,個人消費貸款違約風險一直處於高位。據統計,目前個人消費貸累計違約率水準最高已達30%左右,大部分亦處在15%~25%之間。同時,有些消費信貸的資產已經暴露出多頭借貸以及取現類消費貸款的用途不明等問題。

隨之而來的是網路小貸的強監管,杠杆資金來源被封堵,以小額貸款作為基礎資產的ABS發行量受限。包括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百度金融等消費信貸ABS行業巨頭均受到影響。

5.AI打開商用場景

2017年,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逐步打開應用場景,包括征信、大資料風控、反欺詐、智慧客服、智慧投顧以及智慧投研。

目前,指紋付款、掃臉取款,虹膜識別等反欺詐功能也已不再新鮮,而基於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技術實現的智慧征信和審批已經在後臺開始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同時,智慧客服可解決客戶大部分問題並推薦相關產品,極大提升客服效率和使用者體驗,同時降低人工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慧已可以説明C端客戶進行資產配置,通過大資料分析客戶的風險與投資目標等資訊向客戶推薦最優資產類別。據悉,招商銀行的摩羯智投一次可配置產品11只,其智慧投顧系統則對3400多隻公募基金進行分類優化和指數化編制,每天做107萬次計算,得出適合投資者的優秀風險收益曲線。

而在B端,智慧投研幫助基金、私募以及銀行人員提高工作效率。記者獲悉,已有公募利用智慧投研平臺快速獲取資訊、快速閱讀報告以及分析研究。

6。支付攻伐戰正酣

今年,清算組織由原來的寡頭變成雙頭,競爭格局凸顯。

首先,為了加強互聯網支付的監管,今年8月,央行宣佈成立網聯,協力廠商支付企業將不再直連銀行:所有網路支付要通過網聯支付平臺處理,支付機構內部的跨行資金流動必須經由網聯平臺清算。網聯掌握支付機構的資金流向,此舉可避免協力廠商支付在監管上的漏洞和風險問題。

雙十一成為網聯的首秀。因今年支付寶只向網聯切量五成,相當於承擔來自支付寶一家的銀行卡交易筆數大概為8.18萬筆/秒。據瞭解,網聯的平臺滿配峰值是支持18萬筆/秒,首秀獲得成功。

其次,央行上收備付金。央行明確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在交易過程中,產生的客戶備付金,將統一交存至指定帳戶,由央行監管,支付機構不得挪用、佔用客戶備付金。按照要求,今年4月17日起,共有258家協力廠商支付公司需要上繳備付金。這也宣告協力廠商支付“吃利差”時代終結。

7.P2P合規化加速

P2P備案、存管等硬指標使得行業門檻水漲船高,行業擠出效應更甚。截至11月,正常運營平臺共1954家,相較兩年前高峰時期的4000多家,慘遭腰斬。

作為P2P合規的基本條件之一,近期,上線銀行存管的P2P數量在激增。據統計,截至目前,已有46家銀行佈局網貸平臺資金直接存管業務。今年6月初,完成存管上線的網貸平臺僅有211家,而到12月份,已有 677家平臺完成存管上線。

此外,多家大型網貸平臺已經為回應去剛兌政策,取消風險準備金,並積極提供資訊披露以及備案材料。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互聯網金融信用資訊共用平臺開通一年有餘,截至11月末,接入該平臺進行資訊披露的會員單位已達199家。

而對於整改進展,據記者多方瞭解,各地差異較大。目前,依舊有不少大平臺還不達標。同時少數合規平臺把風險準備金變為引入協力廠商擔保機構或通過保險方式為投資人花式兜底。

8。醞釀中的信聯

在目前監管設想中,“信聯”將是一個有望破除各個現有互聯網金融平臺“各自為政”的國家級網路金融個人信用基礎資料庫。

此前,業內大多是通過小範圍聯合共用、基於多頭借貸等行為大資料模型等進行風險防控,但效果有限,也難以全行業普及。醞釀中的信聯,似乎籌建進入實質階段,據悉目前已選出新機構董事成員,輪廓漸漸明朗。

對於“信聯”的籌建,有一個至今一直被質疑的大難題——8家征信機構自身能否率先完全打破平臺、資料共用?最新傳出的做法是,“信聯”瞄準的是個人征信相關的金融資料,傳統金融之外的全國數千家網貸、地區小貸、消費金融、金融租賃等中小微金融機構、互金公司才是最主要和最直接的資訊來源。

9。區塊鏈破局

8年暴漲2600萬倍、5個交易日比特幣價從最高2.2萬美元跌至逼近1.1萬美元近乎腰斬……

今年以來比特幣價行情暴漲暴跌、驚人財富溢價的吸睛效應,帶來一波數位貨幣熱潮;作為數位幣背後的底層技術區塊鏈,已有落地場景。如金融清算層面,區塊鏈被京東金融應用於ABS雲平臺系統,來提高資產證券化系統的透明度和可追責性。

展望未來,跨境支付和清算、供應鏈金融管理、大資料資產交易、保險等被認為是區塊鏈最有可能規模化落地的幾大領域。然而,不應回避的是,國內區塊鏈建設方面技術還不成熟、行業投入參差不齊。

今年上半年,市場上各類 “山寨數字幣”一度猛增至上千種,假借區塊鏈之名野蠻生長;而因為監管真空,再加上暴富神話炒作,ICO(代幣發行)充斥炒作亂象、成為少部分人大肆投機圈錢遊戲,最終引發監管關注,數位幣內地直接交易平臺被關停。

如何讓區塊鏈回歸革新金融技術及應用本身,對監管者、市場參與者仍是明年待解之題。

10。雲上戰爭打響

一場不見硝煙的雲上戰爭,早已打響。商業銀行的轉型需求與成本壓力,讓監管部門認識到金融上雲的必要性,因此提出未來銀行業面向互聯網場景的資訊系統須全部遷移至雲計算平臺,其他核心系統分批上雲。

金融上雲的剛需催生了雲服務提供者業態,而目前,互聯網系早已規模化覆蓋客群,銀行系也在今年謀動。

互聯網系雲服務商以騰訊和阿裡為代表:以騰訊金融雲為例,一個最新的資料是,騰訊雲在國內的金融客戶超過6000家,覆蓋銀行、證券、保險等各大金融企業。在銀行領域,騰訊金融雲已覆蓋四大行;在保險行業,領域內超過80%的新籌建的保險公司採用騰訊雲作為全業務支撐平臺業務;在證券交易所領域,香港交易所在國內的交易中心就是採用騰訊金融雲混合雲的模式構建的創新型交易所。

互聯網系雲服務商爭奪城池的同時,商業銀行也以發起設立子公司的形式,以獨立載體研發並輸出雲平臺服務。目前兩大銀行系雲服務商興業數金(興業銀行旗下)、招銀雲創(招行旗下),著重搭載承接核心交易業務的私有雲,並且在產品中同步輸出各自的標準化業務流程。

金融雲格局遠未定,兩大陣營內也都還在前期跑馬圈地階段。可以預見的是,明年這一領域的戰爭會更激烈,而一個好處是:反推整個金融業務的成本進一步縮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