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360、Chinapex創略、甲骨文:Martech大勢下,探索AI行銷和行銷雲

11月30日,由 Morketing舉辦的MORKETING SUMMIT——2017年全球移動行銷峰會在京順利召開。

140名重磅演講嘉賓以及6000多位行業專業參會嘉賓參與了這場行業盛宴。

360商業化CTO胡寧、甲骨文行銷雲大中華區總經理楊波以及Chinapex創略創始人兼CEO Jimmy Hu共同出席了大會未來專場,並在會上展開了關於Martech大勢下,AI行銷與行銷雲探索的精彩對話。

360商業化CTO胡寧認為:AI並不是只代表了程式化和自動化,AI能幫助企業做很多的決策和預測,但是一切的基礎都是資料。她從360的角度出發談如何選擇行銷雲——360作為大型廣告平臺,

擁有自己的行銷體系和雲平臺,但仍然會與協力廠商行銷雲進行對接,這樣會使資料以及業務場景運轉更順暢。

甲骨文行銷雲大中華區總經理楊波認為:行銷雲應該擁有行銷的架構,並剖析了行銷雲的目的和技術架構,只有同時具備二者的產品才能被稱作是行銷雲。

Chinapex創略創始人兼CEO Jimmy Hu認為,AI在行銷領域裡應用的本質就是資料,並認為企業方資料品質更高,

有更靈活的運用場景。對於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行銷雲,他給出了自己的建議——通過自己來選擇不同的供應商,最終統一整合起來更適合一些行銷團隊。低增值的重複性勞動非常容易被AI淘汰掉,而高增值的勞動反而會更好地得到AI的驅動。

以下是對話全文:

胡甯(主持人):從技術的驅動行銷角度看,AI,資料雲,行銷雲,這些概念會越來越火,其實大家談到了AI,談到了行銷雲,

大家對於這幾個概念,以及他們對於行銷領域的影響和變化的看法有一些不同。

AI或者是行銷雲,未來是否是我們行銷的終極形態?這個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這一次有幸請到了甲骨文行銷雲大中華區總經理楊波,Chinapex創略創始人兼CEO Jimmy Hu。我們一起探討一下Martech大勢下,AI行銷和行銷雲的探索。

AI的基礎是資料

胡寧:兩位好,AI在這兩年在很多領域和行業有深刻的變革,現在很多時候談AI,

相對比較虛。在互聯網行銷領域,現在AI是什麼地位?可以產生什麼效果?應該怎麼理性地看待AI行銷?

Jimmy Hu:AI在行銷領域裡應用的本質就是資料,沒有資料就沒有AI。從資料層面來說,有兩方面的資料,一類是自己體系的資料,也就是第一方資料,一類是自己的體系之外,你還沒有掌握到的第二方、協力廠商的資料。

對AI驅動行銷來說,這兩種資料中第一方資料品質最高,包括PC、移動端,

包括CRM線下資料庫和各種各樣的客戶觸點採集到的資料,往往是最豐富、準確率最高的。對企業而言,這些資料擁有有比較大的自由度。

第一方資料內也有很多不同的AI應用場景,有一些是做預測性洞察,或可以做自然語言處理。比如,二者就可以結合起來——把呼叫中心的語音,用科大訊飛先轉成文本。然後,基於文本做自然語音處理,變成客戶情緒的洞察。基於體系外的資料,從廣告行銷層面利用協力廠商資料來做一些模型等等。

楊波:我同意Jimmy說法,我們第一方資料的管理和收集,是做AI的前提。現在有很多品牌主對我們說:“我希望做一個AI的項目。”我剛剛和Jimmy聊了這個問題,這個是不是太空了?我們離做AI是不是距離遠了一點?如果電商數據、官網資料,還有CRM門店資料沒有辦法去收集,你基於什麼來做AI?這個模型基於什麼來建?你的歸因分析怎麼建的?你很難形成統一的看法。

目前,我們説明客戶收集一些第一方資料,做一些標籤化處理,做一些洞察,這個是一個基礎;第二步,我在什麼樣的場景裡啟動這個資料,就用AI技術去反應到一個現實一個業務場景裡面去,這個還是比較有意義;第三個,AI是不是真正的準確反映了物理的現實世界?今天主題就是AI,未來的科技有沒有反應到現實社會裡面來產生真實的影響?這是仍待討論的話題。

行銷技術可以幫助品牌主一步一步靠近AI描述的那個社會,但是長期的積累過程,這個可以不用資料就可以做一些博弈和演算法,我們也想去探索這是怎麼做到的。對於品牌主來說,我的建議還是:做資料的洞察和分析建模,並將其作為基礎工作來做。

胡寧:我自己就是技術出身的,原來的研究方向也是AI。講到AI在行銷方面的應用,大家可能對於AI有一個誤解,AI並不是只代表了程式化,AI不光是自動化,AI能幫助企業做很多的決策和預測。

那麼,就像剛剛所說的,未來能做什麼?AI可以基於資料做很多決策和預測的工作,所有的一切都是以資料為本。如果沒有很好的資料系統支援這樣一些雲端計算、AI的建設,我們很難讓AI的技術發揮實力。

所以,比如,介紹一下360,現在用AI做了很多事情,用機器學習做點擊預估等非常重要的模型。此外,我們還用AI對整個廣告投放,以及追蹤環節做了很多優化,例如,用AI做智慧文案生成。我們可以用AI智慧撰寫創意的文案,並且優化圖片的展示。比如說,根據後續效果去進行智慧的初篩之類的。這些都是AI在行銷領域可以真正發揮潛力的地方,但是一切的基礎都是資料。

行銷雲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胡寧:我們既然講到了資料,現在提到了行銷雲的概念,所有的這些服務其實都是可以從雲上得到,包括剛剛講到了廣告主第一方資料是可以放在雲上的,可以對接協力廠商的廣告服務商及發揮很大的作用。行銷雲的定義也比較魚龍混雜,所以,怎麼定義行銷雲?

楊波:我名片上寫的就是甲骨文行銷雲,但它其實是比較混淆的概念。行銷雲這個概念,這兩年和AI一樣日益火爆,出現了很多的公司說自己是行銷雲公司,從整個行業來講,3年以前,我們這些廠商就在提一個行銷雲概念,也提出了一個基本的框架——一個行銷雲應該具備一個行銷的架構。

我們完成初步設計後,針對這個架構做了一些投入和搭建,今天聊聊行銷雲的目的是什麼?什麼部件組合形成了行銷雲?

現場很多都是品牌主,那麼,大部分人都是做B2C的,面對的是消費者。而科大訊飛則是做B2B。行銷雲其實滿足了兩個不同的方向,B2C行業的要求,還有B2B行業的要求。行銷雲必須可以連接三個不同的要點——

第一,連接所有的資料,行銷雲具備資料打通的能力;

技術方面,第一層,需要收集資料——第一方的,第二方的,協力廠商的,比如怎麼管理統一用戶的ID識別?有幾個平板,幾個電腦,幾個手機,家裡面是不是有互聯網電視等,是不是有聯網設備。有了畫像就有了統一識別,這裡面還會涉及AI演算法的問題,這個ID是不是屬於同一個人,這個設備屬於同一個人嗎?

不管從目的講還是架構講,具備兩方面完整的能力才可以是完整的行銷雲。但是,只做其中一塊,只做DSP,算不算行銷雲?這是行銷雲一部分,不是全部的行銷雲。全球差不多5000個不同公司做行銷雲技術,哪一個是?哪一個不是?這不好界定,涉及到各個生態的整合。

Jimmy Hu:剛剛說的比較的全了,已經把我很多的話已經說進去了。我對於行銷雲的理解,其實是很簡單的,就是更綜合化的行銷技術。但是,剛剛說到兩個主要部分,第一個就是資料部分,第二部分是自動化部分。那麼,也意味著,一個所謂的行銷雲解決方案,可能是資料模組跟自動化模組的結合,或者二者取其重。那麼,如果這兩個其中一個完全沒有,我個人不認為這是一個行銷雲。

胡寧:360有一個廣告平臺,有非常大的流量。所以,從剛剛行銷雲的定義講一下,我們也是包括一些DSP、DMP等行銷雲裡的部分概念。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和你們這些協力廠商的雲平臺去對接,從而讓廣告主的資料,以及整個行銷更有效運轉。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行銷雲?

胡寧:剛剛提到了5000家公司做行銷雲技術,這是非常碎片化的市場。廣告主如何選擇行銷雲,包括資料服務商,有哪些核心競爭要素,廣告主需要怎麼考慮?

在建設行銷雲的過程中,首先看一下什麼東西是需要互相平衡的?什麼方面的工作優先順序高、需要先做?不管先做哪一塊,都需要考慮未來整個系統是什麼樣的?

3年以後,或者5年以後,這個行銷雲架構搭成什麼樣子?比如,選擇一個現在的行銷雲供應商,需要看看它有沒有和別的生態圈的互相集成,擁有互相打通資料的能力。因為如果選了A行銷雲,解決了一些問題,但是廣告投放的時候,他和阿裡的體系,和360的體系,還有騰訊的體系沒有辦法打通,啟動資料的時候就會遇到很大的障礙。

第二,需要看行銷雲和線下CRM、搜索的平臺都是可不可以做資料對接和流動,如果API有問題的,就會在搜集資料的時候有很大障礙,會影響整體的發展。

第三,看這個行銷雲產品是不是能不斷反覆運算的,不斷更新。選擇一個行銷雲服務商,3年以後它不做這個產品,或者這個產品一年之內沒有更新,就會陷入困境。前面可以得到很多功能更新,我們需要這個功能,這個產品還沒有,可能2個月以後就可以看到產品新功能發佈,需要快速反覆運算,還有雲當中的快速集成。為未來發展打好一個基礎。這是我的想法。

Jimmy Hu:補充一下。這裡有多個因素,要從頭開始考慮一下,首先要看到底是要做B2B的東西還是B2C的東西?

然後再看,這個團隊本身是有沒有這個方面的運營能力?這會決定到到底是不是買整套?還是某一個環節。然後,自己來選擇不同的供應商最終拼起來。第二個做法更適合一些有行銷技術的團隊,因為他們對於資料更熟悉,有自己專門的團隊。

現在有很多的供應商,有比較擅長的垂直領域,雖然他們產品線比較綜合,做了各種各樣的客戶。比如Chinapex創略主要是做金融、旅遊和汽車這三個領域。但作為B2B技術公司,提供的解決方案在不同垂直領域,會有比較明顯的特徵區別,不太可能十幾個,二十幾個領域都完美包含,這也是值得考慮的因素。

AI會取代哪些工作?

胡寧:所以,剛剛兩位從不同的角度去剖析行銷雲,以及行銷雲的核心競爭優勢。通過行銷雲、AI,可能可以取代人類的工作。這是一個展望未來的問題:你認為AI,包括行銷雲,未來在行銷的領域會替代什麼工作?未來可能有什麼樣的新工作會出現?

楊波:這個主題比較大,我講的泛大家都是聽過,還是從行銷角度討論這個問題。

目前國內有很多動態創新,可以通過AI真正做到千人千面,設計不同的主題。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什麼——針對不同用戶的畫像設計不同的主題,用流覽習慣自動化生成一個完全個性化的創意,這個創意就是為這個客戶展示的,過去沒有這個人工智慧前提下很難做到。但如今,這個創意過程可能把廣告公司逼的無處可去。

另外我們可以看到,廣告公司通過一個團隊給客戶提供行銷技術的搭建,基於廣告投放技術和對資料的理解,幫你優化這個預算,這就是多出來的新業務,甚至埃森哲等傳統公司就只能去做其他的工作。

這就是行業變革的過程,一個傳統的諮詢公司,做廣告的業務,搶了很多廣告人飯碗。他們用了很多基於大資料、AI的技術,構建模型取代了很多傳統的工作。現在壓力最大的是廣告公司怎麼變革?怎麼適應新的程式化、AI帶來的衝擊。所以,新技術產生,就是取代傳統的業務,不光是從技術上,從運營模式上產生大變革。

Jimmy Hu:剛剛是說的比較重要的一個趨勢和道理,道理大概是什麼呢?我的觀點很簡單,就是一些低增值的重複性勞動非常容易被AI淘汰掉,而高增值的,比如說分析,反而會更好地得到AI的驅動。

胡寧:我們360也是做動態創意,和以前的靜態的創意來比一下,效果可以提高10倍。我們現在可以做個性化的動態富媒體創意,和每一個人都相關。每一個人看到的東西、可以互動的這些元素,都是不一樣的,是和每個人自己過去的行為歷史,興趣相關的。其效果和之前比,至少是5倍以上的增量。

所以我也是很同意Jimmy剛剛說的,如果是偏向執行的工作、瑣碎的工作,肯定會被自動化、大資料取代。但是,怎麼樣去解釋這些資料?怎麼指導這些資料?包括AI在行銷各個環節裡面的應用,需要剛剛提到的資料科學家,這些崗位未來會非常重要。

謝謝兩位。因為時間關係,我們的談話只能到此,但這是很有意思的探討。謝謝。

從廣告行銷層面利用協力廠商資料來做一些模型等等。

楊波:我同意Jimmy說法,我們第一方資料的管理和收集,是做AI的前提。現在有很多品牌主對我們說:“我希望做一個AI的項目。”我剛剛和Jimmy聊了這個問題,這個是不是太空了?我們離做AI是不是距離遠了一點?如果電商數據、官網資料,還有CRM門店資料沒有辦法去收集,你基於什麼來做AI?這個模型基於什麼來建?你的歸因分析怎麼建的?你很難形成統一的看法。

目前,我們説明客戶收集一些第一方資料,做一些標籤化處理,做一些洞察,這個是一個基礎;第二步,我在什麼樣的場景裡啟動這個資料,就用AI技術去反應到一個現實一個業務場景裡面去,這個還是比較有意義;第三個,AI是不是真正的準確反映了物理的現實世界?今天主題就是AI,未來的科技有沒有反應到現實社會裡面來產生真實的影響?這是仍待討論的話題。

行銷技術可以幫助品牌主一步一步靠近AI描述的那個社會,但是長期的積累過程,這個可以不用資料就可以做一些博弈和演算法,我們也想去探索這是怎麼做到的。對於品牌主來說,我的建議還是:做資料的洞察和分析建模,並將其作為基礎工作來做。

胡寧:我自己就是技術出身的,原來的研究方向也是AI。講到AI在行銷方面的應用,大家可能對於AI有一個誤解,AI並不是只代表了程式化,AI不光是自動化,AI能幫助企業做很多的決策和預測。

那麼,就像剛剛所說的,未來能做什麼?AI可以基於資料做很多決策和預測的工作,所有的一切都是以資料為本。如果沒有很好的資料系統支援這樣一些雲端計算、AI的建設,我們很難讓AI的技術發揮實力。

所以,比如,介紹一下360,現在用AI做了很多事情,用機器學習做點擊預估等非常重要的模型。此外,我們還用AI對整個廣告投放,以及追蹤環節做了很多優化,例如,用AI做智慧文案生成。我們可以用AI智慧撰寫創意的文案,並且優化圖片的展示。比如說,根據後續效果去進行智慧的初篩之類的。這些都是AI在行銷領域可以真正發揮潛力的地方,但是一切的基礎都是資料。

行銷雲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胡寧:我們既然講到了資料,現在提到了行銷雲的概念,所有的這些服務其實都是可以從雲上得到,包括剛剛講到了廣告主第一方資料是可以放在雲上的,可以對接協力廠商的廣告服務商及發揮很大的作用。行銷雲的定義也比較魚龍混雜,所以,怎麼定義行銷雲?

楊波:我名片上寫的就是甲骨文行銷雲,但它其實是比較混淆的概念。行銷雲這個概念,這兩年和AI一樣日益火爆,出現了很多的公司說自己是行銷雲公司,從整個行業來講,3年以前,我們這些廠商就在提一個行銷雲概念,也提出了一個基本的框架——一個行銷雲應該具備一個行銷的架構。

我們完成初步設計後,針對這個架構做了一些投入和搭建,今天聊聊行銷雲的目的是什麼?什麼部件組合形成了行銷雲?

現場很多都是品牌主,那麼,大部分人都是做B2C的,面對的是消費者。而科大訊飛則是做B2B。行銷雲其實滿足了兩個不同的方向,B2C行業的要求,還有B2B行業的要求。行銷雲必須可以連接三個不同的要點——

第一,連接所有的資料,行銷雲具備資料打通的能力;

技術方面,第一層,需要收集資料——第一方的,第二方的,協力廠商的,比如怎麼管理統一用戶的ID識別?有幾個平板,幾個電腦,幾個手機,家裡面是不是有互聯網電視等,是不是有聯網設備。有了畫像就有了統一識別,這裡面還會涉及AI演算法的問題,這個ID是不是屬於同一個人,這個設備屬於同一個人嗎?

不管從目的講還是架構講,具備兩方面完整的能力才可以是完整的行銷雲。但是,只做其中一塊,只做DSP,算不算行銷雲?這是行銷雲一部分,不是全部的行銷雲。全球差不多5000個不同公司做行銷雲技術,哪一個是?哪一個不是?這不好界定,涉及到各個生態的整合。

Jimmy Hu:剛剛說的比較的全了,已經把我很多的話已經說進去了。我對於行銷雲的理解,其實是很簡單的,就是更綜合化的行銷技術。但是,剛剛說到兩個主要部分,第一個就是資料部分,第二部分是自動化部分。那麼,也意味著,一個所謂的行銷雲解決方案,可能是資料模組跟自動化模組的結合,或者二者取其重。那麼,如果這兩個其中一個完全沒有,我個人不認為這是一個行銷雲。

胡寧:360有一個廣告平臺,有非常大的流量。所以,從剛剛行銷雲的定義講一下,我們也是包括一些DSP、DMP等行銷雲裡的部分概念。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和你們這些協力廠商的雲平臺去對接,從而讓廣告主的資料,以及整個行銷更有效運轉。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行銷雲?

胡寧:剛剛提到了5000家公司做行銷雲技術,這是非常碎片化的市場。廣告主如何選擇行銷雲,包括資料服務商,有哪些核心競爭要素,廣告主需要怎麼考慮?

在建設行銷雲的過程中,首先看一下什麼東西是需要互相平衡的?什麼方面的工作優先順序高、需要先做?不管先做哪一塊,都需要考慮未來整個系統是什麼樣的?

3年以後,或者5年以後,這個行銷雲架構搭成什麼樣子?比如,選擇一個現在的行銷雲供應商,需要看看它有沒有和別的生態圈的互相集成,擁有互相打通資料的能力。因為如果選了A行銷雲,解決了一些問題,但是廣告投放的時候,他和阿裡的體系,和360的體系,還有騰訊的體系沒有辦法打通,啟動資料的時候就會遇到很大的障礙。

第二,需要看行銷雲和線下CRM、搜索的平臺都是可不可以做資料對接和流動,如果API有問題的,就會在搜集資料的時候有很大障礙,會影響整體的發展。

第三,看這個行銷雲產品是不是能不斷反覆運算的,不斷更新。選擇一個行銷雲服務商,3年以後它不做這個產品,或者這個產品一年之內沒有更新,就會陷入困境。前面可以得到很多功能更新,我們需要這個功能,這個產品還沒有,可能2個月以後就可以看到產品新功能發佈,需要快速反覆運算,還有雲當中的快速集成。為未來發展打好一個基礎。這是我的想法。

Jimmy Hu:補充一下。這裡有多個因素,要從頭開始考慮一下,首先要看到底是要做B2B的東西還是B2C的東西?

然後再看,這個團隊本身是有沒有這個方面的運營能力?這會決定到到底是不是買整套?還是某一個環節。然後,自己來選擇不同的供應商最終拼起來。第二個做法更適合一些有行銷技術的團隊,因為他們對於資料更熟悉,有自己專門的團隊。

現在有很多的供應商,有比較擅長的垂直領域,雖然他們產品線比較綜合,做了各種各樣的客戶。比如Chinapex創略主要是做金融、旅遊和汽車這三個領域。但作為B2B技術公司,提供的解決方案在不同垂直領域,會有比較明顯的特徵區別,不太可能十幾個,二十幾個領域都完美包含,這也是值得考慮的因素。

AI會取代哪些工作?

胡寧:所以,剛剛兩位從不同的角度去剖析行銷雲,以及行銷雲的核心競爭優勢。通過行銷雲、AI,可能可以取代人類的工作。這是一個展望未來的問題:你認為AI,包括行銷雲,未來在行銷的領域會替代什麼工作?未來可能有什麼樣的新工作會出現?

楊波:這個主題比較大,我講的泛大家都是聽過,還是從行銷角度討論這個問題。

目前國內有很多動態創新,可以通過AI真正做到千人千面,設計不同的主題。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什麼——針對不同用戶的畫像設計不同的主題,用流覽習慣自動化生成一個完全個性化的創意,這個創意就是為這個客戶展示的,過去沒有這個人工智慧前提下很難做到。但如今,這個創意過程可能把廣告公司逼的無處可去。

另外我們可以看到,廣告公司通過一個團隊給客戶提供行銷技術的搭建,基於廣告投放技術和對資料的理解,幫你優化這個預算,這就是多出來的新業務,甚至埃森哲等傳統公司就只能去做其他的工作。

這就是行業變革的過程,一個傳統的諮詢公司,做廣告的業務,搶了很多廣告人飯碗。他們用了很多基於大資料、AI的技術,構建模型取代了很多傳統的工作。現在壓力最大的是廣告公司怎麼變革?怎麼適應新的程式化、AI帶來的衝擊。所以,新技術產生,就是取代傳統的業務,不光是從技術上,從運營模式上產生大變革。

Jimmy Hu:剛剛是說的比較重要的一個趨勢和道理,道理大概是什麼呢?我的觀點很簡單,就是一些低增值的重複性勞動非常容易被AI淘汰掉,而高增值的,比如說分析,反而會更好地得到AI的驅動。

胡寧:我們360也是做動態創意,和以前的靜態的創意來比一下,效果可以提高10倍。我們現在可以做個性化的動態富媒體創意,和每一個人都相關。每一個人看到的東西、可以互動的這些元素,都是不一樣的,是和每個人自己過去的行為歷史,興趣相關的。其效果和之前比,至少是5倍以上的增量。

所以我也是很同意Jimmy剛剛說的,如果是偏向執行的工作、瑣碎的工作,肯定會被自動化、大資料取代。但是,怎麼樣去解釋這些資料?怎麼指導這些資料?包括AI在行銷各個環節裡面的應用,需要剛剛提到的資料科學家,這些崗位未來會非常重要。

謝謝兩位。因為時間關係,我們的談話只能到此,但這是很有意思的探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