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天竺山:贛州一座風水名地,英靈安息於此,冬至祭祀者多

天竺山:贛州一座風水名地天竺山, 古時有名寺和書院,今朝英靈安息於此,與青山綠水相伴

曾祥裕

贛州市東郊路的天竺山是一座風水名地,在此建成了革命烈士陵墓。冬至之時,

氣溫回升,陽光燦爛,有不少烈士後裔前來祭祀先人。

贛南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贛南人民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和犧牲,僅土地革命時期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0.8萬人,烈士總數占全省的43.4%、全國的7.5%。

為了慰藉為中國革命勝利獻出寶貴生命的烈士,贛州人民知恩圖報,把一座風水名山天竺山奉獻給英靈,建起天竺山烈士陵園,讓烈士長眠于此,與青山綠水相伴。

說起天竺山,還要從它的來龍去脈一一道來。

贛州市位於贛江上游,江西的南大門。全境479平方公里,建成面積17.4千方公里。環贛皆山。西北、東南高而向中部傾斜,略成馬鞍形,中為凹陷盆地,多丘陵。市區內紅旗大道中段為分水線,海拔120至125米,形成中間高、四周低的龜背形。古堪輿學家將贛州喻為龜形,因隋唐間曾名虔州,贛州遂有“虎頭城”之說。

贛州城的祖山是位於東南方的崆峒山,

俗稱峰山,京九鐵路、贛粵高速公路和323國道從其枝脈的山巒穿過。其主峰寶蓋峰最高,海拔1016米。現列為國家森林公園,它是一座風水山,也是一座文化山,歷代都是文人墨客吟詩作賦的地方,蘇東坡把它列為贛州八景之首,是贛州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贛州人對峰山情有獨鍾。“紫氣東來”這一成語寄託了人們追求風水吉利效應的心願。為了仰望到她的秀姿,收攬為用,

贛州城內自古以來不少重要機構如鬱孤台、壽量寺、文廟以及現建的章貢區官府等,它們的坐向無不坐乾向巽,取大峰山為朝應峰,以求催文昌和官貴。

尋龍證穴,當我們追隨峰山龍脈的足跡,其蜿蜒至楊仙嶺,向前沿著貢江奔騰過峽又奮起至天竺山起個大墩,海拔128.9米。站在山頂,與河對岸的馬祖岩遙遙相對,腳下的貢水歡快而去,山上植被茂盛,鳥語花香。天竺山地踞要衝,

素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飽經磨難,山內寺院,學堂、陵園屢興屢毀。

據史料記載,天竺山是一座佛教文化山。天竺本為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故鄉印度的別稱,天竺山即唐代高僧韜光在此坐禪,創建天竺寺而得名。韜光本是杭州靈隱寺的高僧,人們稱他天竺禪師,韜光同當時的杭州太守著名詩人白居易交情很深。韜光到贛州後,白居易特意寄詩:“一山門作兩山門,兩寺原從一寺分。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雲起北山雲。前臺花發後臺見,上界鐘聲下界聞。遙想吾師行道處,天香桂子落紛紛。”韜光得詩後,曾請人鑿成詩碑,立於寺前。

但是,現在的天竺山已無從找到佛教寺院遺址,讓後人只能從史料上遙想當年寺院香火旺盛的花樣年華。如果在天竺山上某處立個紀事碑,並在碑後鐫刻上白居易的詩,也讓遊客憑此可瞭解到這段歷史往事。

天竺山也是一座文化山。 北宋末,蘇東坡之父蘇洵首次來虔,憑弔白居易的遺墨。四十七年後,宋哲宗紹聖元年(西元1094年),57歲的蘇東坡在虔州逗留期間,也滿懷敬仰之情,遊天竺山。見寺荒廢,不見詩碑,悵惆之餘不勝感慨。即作詩憑弔:

香山居士留遺跡,天竺禪師有故家。

空詠連珠吟疊璧,已亡飛鳥失驚蛇。

林深野桂寒無子,雨浥山薑病有花。

四十七年真一夢,天涯流落涕橫斜。

但有人認為這首詩寫作的背景並非為現在東效路的天竺山,而是河對岸的萬松山。

天竺山的雅靜,也讓文人嚮往,北宋虔州本土詩人李朴常在此讀書,並賦詩《天竺山》:“天竺崎嶇絕海邊,何人分作贛江禪。鷲山巧疊三峰石,葛塢深疏兩派泉。一醉風光能幾許,十年塵跡尚依然。欲題豹隱還相笑,望斷長空簇螟煙。”

清未和民國初期,天竺山成為學子講習之所,連續有人在此設立私塾和小學。要知道現在的天竺山小學的歷史悠久,起碼也有九十年。

天竺山也是贛南鐘氏開山祖的福地。據史料,鐘姓的另一支南徙始祖、當時的梁國臨海縣令鐘寵,於西元552年辭官攜著南下,遷往贛州朝天坊(今天竺山)。無獨有偶,兩支鐘姓南徙的第一個落腳點都選在山清水秀的贛州。由此印證了贛州這座客家搖籃的魅力。

贛州古城的山水挽留了寵公的腳步,他定居天竺山,活到九十八歲,其妻王夫人活到九十四歲,仙逝後夫婦合葬于天竺山,墓地癸山丁向。

對於這段歷史,不少鐘氏後裔全然不知。

我喜歡天竺山的風景和她的文化內涵,與她結下深厚的情緣。我讀小學時,與同學在山上茂密的樹林裡採摘桑葉和梧桐籽。因我住在贛江路與此不遠,有時天晴早晨會到此鍛煉,或在星期日休息時坐在山上亭子裡讀書,累了在山上散步,眺望對岸的馬祖岩,江風浩蕩,心曠神怡。

天竺山依山傍水,景觀秀麗,也是休養的好去處。在工人老大哥吃香的年代,各地都有工人療養院 ,慰勞那些敬業愛崗,有突出貢獻的一線工人。建國後贛州市也有一家天竺山工人療養院,不過上個世紀八十年後就名存實亡,改為技校。

我在天竺山轉了一圈,冬陽溫暖,不少人在健身跳舞,笑顏逐開。大家被前段寒冷困在家中已久,趁著天睛回暖,走出家門,放飛心情。這也是太平盛事的一個側影。我想,那些長眠地下的烈士們,若聽到遊玩者的笑語,也會舒心一笑,他們獻身中國革命的目的不正是讓人民幸福指數增高,過上自由美好的生活嗎?

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雲起北山雲。前臺花發後臺見,上界鐘聲下界聞。遙想吾師行道處,天香桂子落紛紛。”韜光得詩後,曾請人鑿成詩碑,立於寺前。

但是,現在的天竺山已無從找到佛教寺院遺址,讓後人只能從史料上遙想當年寺院香火旺盛的花樣年華。如果在天竺山上某處立個紀事碑,並在碑後鐫刻上白居易的詩,也讓遊客憑此可瞭解到這段歷史往事。

天竺山也是一座文化山。 北宋末,蘇東坡之父蘇洵首次來虔,憑弔白居易的遺墨。四十七年後,宋哲宗紹聖元年(西元1094年),57歲的蘇東坡在虔州逗留期間,也滿懷敬仰之情,遊天竺山。見寺荒廢,不見詩碑,悵惆之餘不勝感慨。即作詩憑弔:

香山居士留遺跡,天竺禪師有故家。

空詠連珠吟疊璧,已亡飛鳥失驚蛇。

林深野桂寒無子,雨浥山薑病有花。

四十七年真一夢,天涯流落涕橫斜。

但有人認為這首詩寫作的背景並非為現在東效路的天竺山,而是河對岸的萬松山。

天竺山的雅靜,也讓文人嚮往,北宋虔州本土詩人李朴常在此讀書,並賦詩《天竺山》:“天竺崎嶇絕海邊,何人分作贛江禪。鷲山巧疊三峰石,葛塢深疏兩派泉。一醉風光能幾許,十年塵跡尚依然。欲題豹隱還相笑,望斷長空簇螟煙。”

清未和民國初期,天竺山成為學子講習之所,連續有人在此設立私塾和小學。要知道現在的天竺山小學的歷史悠久,起碼也有九十年。

天竺山也是贛南鐘氏開山祖的福地。據史料,鐘姓的另一支南徙始祖、當時的梁國臨海縣令鐘寵,於西元552年辭官攜著南下,遷往贛州朝天坊(今天竺山)。無獨有偶,兩支鐘姓南徙的第一個落腳點都選在山清水秀的贛州。由此印證了贛州這座客家搖籃的魅力。

贛州古城的山水挽留了寵公的腳步,他定居天竺山,活到九十八歲,其妻王夫人活到九十四歲,仙逝後夫婦合葬于天竺山,墓地癸山丁向。

對於這段歷史,不少鐘氏後裔全然不知。

我喜歡天竺山的風景和她的文化內涵,與她結下深厚的情緣。我讀小學時,與同學在山上茂密的樹林裡採摘桑葉和梧桐籽。因我住在贛江路與此不遠,有時天晴早晨會到此鍛煉,或在星期日休息時坐在山上亭子裡讀書,累了在山上散步,眺望對岸的馬祖岩,江風浩蕩,心曠神怡。

天竺山依山傍水,景觀秀麗,也是休養的好去處。在工人老大哥吃香的年代,各地都有工人療養院 ,慰勞那些敬業愛崗,有突出貢獻的一線工人。建國後贛州市也有一家天竺山工人療養院,不過上個世紀八十年後就名存實亡,改為技校。

我在天竺山轉了一圈,冬陽溫暖,不少人在健身跳舞,笑顏逐開。大家被前段寒冷困在家中已久,趁著天睛回暖,走出家門,放飛心情。這也是太平盛事的一個側影。我想,那些長眠地下的烈士們,若聽到遊玩者的笑語,也會舒心一笑,他們獻身中國革命的目的不正是讓人民幸福指數增高,過上自由美好的生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