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專業投機原理連載4》——一致性成功的事業經營哲學

第 3 章 一致性成功的事業經營哲學

如果你閱讀歷史上偉大交易者的傳記,你會發現他們中許多都曾經至少破產過一次,有些甚至破產過兩、三次。另外,我們又知道,大約僅 5%的商品交易者能夠賺錢。

於是,你可能會覺得奇怪,“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人們在市場中發生虧損,理由雖然很多,但有一項最嚴重、也最容易觸犯的錯誤,那便是把過多的風險資本投人單一的頭寸——孤注一擲。這項錯誤之所以產生,因為人們在交易之前,並沒有為自己設定一種經營事業的哲學。

身為一位元交易者,我的目標始終是:在經濟獨立的情況下保有自由;所以,我的目標是:經年累月地穩定賺錢。

我一向都把自己的交易生涯視為是一種事業經營,而一位謹慎的企業家首先便希望能夠維持他的經常開銷,然後再追求盈餘的穩定成長。我從來不執著於大撈一票的機會,首要之務是保障資本,其次再追求一致性的報酬,然後以一部分獲利進行較有風險的交易。結果,大撈一票的機會還是會出現,但我並不需要承擔過度的風險——這一切並不是巧合。

讓我們從經營事業的角度考慮,我的哲學基於三項原則,按重要性排列如下;保障資本、一致性的獲利能力以及追求卓越的報酬。這三者是我的基本原則,因為它們是所有市場決策的最高指導原則。在我的投機策略中,每一項原則都有不同的份量,而且彼此之間有銜接的關係。換言之,資本保障將造就一致性的獲利能力,後者又使我可以追求卓越的報酬。

保障資本

在我的事業經營哲學中,保障資本是最核心的原則。換言之,在任何潛在的市場活動中,風險是我最重要的考慮因素。在我問“可以實現的潛在利潤如何?”之前,我會先考慮“我

所可能遭逢的潛在虧損如何?”就風險/報酬的角度思考,最大的可接受比率為 1 : 3(這

項比率將在本章與第 11 章分別說明)。如果市場的風險/報酬情況很差,我會持有現金,不

論普遍看法如何。所以,我並不關心我的績效是否可以“超越大盤指數或平均水準。

” 我追

求的是絕對的報酬,而不是相對的報酬。對我來說,鈔票並不是綠色(譯按:美鈔的顏色),它是黑色或白色。黑色與白色對應著“真理與謬誤“、“正確或錯誤”、“好或壞”’。在倫理學的觀點上,社會的教導是“並無所謂的黑與白,僅有灰色”:灰色——妥協與矛盾——代表缺乏絕對。然而,帳冊上所有資料都是絕對數據: 2+2 必然是 4,而 2-6 永遠是-4 雖然如此,但在非常微妙的情況下,

現代的投資人卻被訓練來接受基金管理圈子推銷的灰色觀念。如果大盤指數下跌 20%,基金淨值僅下跌10%,投資人應該覺得高興——畢竟來說,他的績效仍超過平均水準 10%!

“我有沒有賺錢?” 這是投資者唯一的問題。為了確保這個問題有一個肯定的答案,你唯有在掌握明確的勝算時——換言之,保持最低的風險——你才可以投機或投資。例如。如果所有指標都顯示,股票市場(或黃豆、原油.....)的長期趨勢已經接近頂部,至少中期的發展是如此,則你的投資組合為什麼要 100%站在多方呢?為了賺取較國庫券殖利率多幾個百分點的報酬,難道便值得冒損失 50%的風險嗎?

請參考圖 3. 1 的“價值線”。如果投資者在 1984 年 12 月的低點買進,並持有至 1987年 8 月 25 日(我的指標在 8 月 25 日出現賣出信號),不計算股息的獲利為 67. 9%。如果這位投資者持有至 10 月 2 日(賣出信號再度出現),獲利仍有 65. 9%、然而,如果他繼續持有, 10 月 19 日的時候,他將在 14 天之內損失兩年十個月累積的所有利潤 —換言之,不計股息的報酬率將回歸至 0%。很明顯地,當時市場完全不具備合理的風險/報酬關係。你

或許會說“後見之明永遠是正確的”,但在 8 月至 10 月的期間,我幾乎是兩手空空——我的資金大多轉至國庫券——並在價格崩跌時賣空。你繼續閱讀本書時,將發現這為何不是運氣。

另一種我認為風險過高而不適合參與的活動:在多頭市場的末期,大量投資兼併股票與垃圾債券。某些人或許會告訴你,“不論股票市場的情況如何,市場中永遠有理想的交易”。嗯,或許沒錯。然而,我已經有相當經驗瞭解空頭市場的真正景象。股票價格日復一日地下跌,似乎永無止境。許多先前被視為體質健全的企業,它們被迫清算流動資產以清償債務,而體質較差或與信用高度擴張的企業則以倒閉收場。擴張信用的兼併便是如此,這股 1980 年代盛行的投機泡沫終必破裂, 1989 年 10 月的“聯會航空”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根據我的哲學,在市場頂部附近介入 LBO 的唯一合理方法是, 在風險/報酬比率優於 1:10 的情況下,即早進場而少量做多買進選擇權。然後,在股票價格到達兼併目標之前,獲利了給——走人!在分一方面,介入兼併股票最理想的時機,是在空頭市場的底部或在多頭市場的初期。這才是股票具有真實價值的時候。猶如羅伯特.雷亞所說,空頭市場的最後階段“是來自于健全股票的失望性實壓,不論價值如何,許多人急於求現至少一部分的股票”。市場玩家如果可以避免在多頭市場的頂部附近投資——恐慌性的崩跌可以造成嚴重的傷害——並在空頭市場中賣空,則這個時候便可以掌握這股失望性的賣壓。在多頭市場的頂部,你或許會錯失最後 10%,甚至 20%的獲利(不過仍可以收取國庫券的殖利率),但當股稟具有可觀的上檔潛能,下檔風險卻非常有限時,你絕對有資金投資。根據我的看法,這種累積財富的方式便是:保障資本,掌握一致性的獲利能力,並耐心等待正確的機會以攫取非凡的利潤。

一致性的獲利能力

當然,市場不會永遠位於頂部或底部的附近。一般來說, 在任何市場的多頭行情頂部與

空頭行情底部之間,一位優秀的投機者或投資者應該可以掌握長期價格趨勢(不論向上或向

下)的 60%至 80%。這段期間內,交易重點應該擺在低風險的一致性獲利。一致性的獲利能力是屬於保障資本的輔助原則。何謂輔助原則?輔助原則是一種概念,它直接來自於—個更根本的原則。就目前討論的情況來說,一致性的獲利能力是保障資本的輔助原則,因為資本不是一種靜態的數量——它會增加(獲利)或減少(損失)。如果資本要穩定增加,你必須要有一致性的獲利能力;如果你要有一致性的獲利能力,必須要保障你的獲利,並盡可能降低損失。因此,你必須衡量每一項決策的風險與報酬的關係,根據已經累積的獲利或虧損評估風險,如此才能增加一致性的勝算。

例如,假定你是以季為基礎操作。在一季的開始,任何新頭寸的規模都應該很小(相對

於風險資本而言),因為當期還沒有累積獲利。另外,你應該預先設定承認自己錯誤的出場點,一旦行情觸及這個價位,你便應該認賠出場。如果第一筆交易發生虧損,任何新頭寸都應該根據損失而按比例縮小。依此方式交易,任何一季結束時,你都不會虧損所有的風險資本——你永遠還有籌碼。反之,如果你有獲利,應該將一部分獲利運用在新頭寸上,並將其餘獲利存入銀行;如此,你不但可以增加獲利的潛能,又可以保障一部分的獲利。

如果我是一位年輕的投機者,並擁有 5 萬美元的資金交易商品期貨,我最初的頭寸不會

超過總資本的 10%—5000 美元——並設定停損而將潛在的損失局限在 l0%至 20%之間——

500 美元至 1000 美元之間的損失。換言之,根據這項設計,我的虧損絕對不會超過總風險資

本的 1%至 2%。 如果第一筆交易發生 1000 美元的損失,則次筆交易的頭寸將減至 4000 美元,並將潛在損失設定在 400 美元至 800 美元之間。依此類推。

就另一方面來說,如果我第一筆交易獲利 2000 美元,我將存入銀行 1000 美元,並將次

一個交易頭寸增至 6000 美元,這將增加我的起始風險資本(5000 美元)達 20%,而實際風

險資本也增加相同的金額。依此方式,即使我下一筆交易發生虧損,就整個期間來說還是有

獲利(譯按:這是指一筆交易最多虧損 20%而言)。如果我對於行情的判斷有 50%的正確機

會,則這種交易策略將可以創造相當可觀的收穫。假設我頂多只接受 1: 3 的風險/報酬比率,即使我每三筆交易僅有一次獲利,我的收人仍然相當可觀。換言之,如果你每一筆交易,可能的報酬至少是客觀可衡量之潛在損大的三倍,長期下來,你便可以維持一致性的獲利能力。

任何人進入金融市場,如果他預期將有一半以上的交易會獲利,這項預期會被很粗魯地

驚醒。你不妨以棒球的角度思考——最佳選手的打擊率也只不過是 30%至 40%,然而,優秀

選手都知道,安打的效益總是大於三振的傷害。報酬總是大於風險。持續評估風險與報酬之間的關係而永遠掌握勝算,這項概念適用於所有趨勢。例如,我從事 S&P500 指數期貨的盤中交易時,我有興趣的最小波段幅度,是我可以將潛在損失(通常在遞單時便已經決定)局限在三檔至五檔之間(每檔相當於每口合約 25 美元),而獲利方向的最近壓力或支撐則在 15 檔至 20 檔以上。我在中期趨勢中尋找交易機會時,也會運用相同原則,僅是單位較大而已,例如: 1 點至 3 點的風險與 3 點至 10 點以上的利潤。以 1989 年 10 月的情況為例,由於杠杆效果的緣故,我雖然以選擇權建立空頭頭寸,但也考慮賣空 S&P 500 指數期貨。基於前一章說明的理由, 10 月 12 日星期四(請參考圖 3. 2),S&P 指數跌破 8 月 5 日的高點 359. 85 時, 我應該賣空。而我的目標價值至少是 346. 50——前一波跌勢的低點。如果行情回升至 364. 5 以上——10 月 10 日的高價——市場便證明我的看法錯誤。所以,我的客觀風險如何?它是 4. 65 點,相當於是每口合約 2325 美元。可能的報酬又如何?它是 13 點,相當於每口合約 6500 美元——風險/報酬比率為 1: 2. 8。雖然不完全符合我的準則,但其他風險評估因素則可彌補少許的不足。

一旦價格向下穿越可能的報酬點時(點②),我會調降出場點以確保獲利。我會留意隨後的次要支撐(點③、⑤與⑥),觀察市場的反應,並向下調整我的停損。有一項交易法則說“迅速認賠,但讓你的獲利頭寸持續發展”。我對於這項法則的解釋是,“任何既有的獲利都不可再損失 50%”。就這個例子來說,一旦價格向下突破 346.85(點②),我會將停損設定在 347.10,價格繼續向下跌破點⑥與點⑦時,我會把停損再在下調整、這筆交易最可能的結果是在 342.15點⑦上方四檔)停損出場,獲利 17. 7 點。相當於每口合約美元 8850。因為所有徵兆都顯示大盤將出現拉回的修正走勢,我認為這是一筆低風險的交易;但我當時非常自信,所以我並沒有進行這筆交易,而採用杠杆倍數更高的選擇權。

追求卓越的報酬

當我已經獲利時,仍然運用相同的推理程式,但會進一步追求卓越的報酬。唯有當報酬與風險之間存在著合理關係時,我才會以更大的風險追求更高的資本報酬率。這並不意味我改變風險/報酬準則;我僅是增加頭寸的規模。

1974 年的 7、 8 月間便發生了一個典型的例子,當時我在操作“雷納選擇權公司” 的帳

戶。我們的會計年度是于 6 月底結束,每一個會計年度開始,我的起始交易資本都是 25 萬

美元。在 7 月份,我已經賺進約 10. 4 萬美元的利潤,所以當季報酬率已經超過 40%。當時,我非常強烈地看空行情,所以,決定下個月將以半數的獲利建立空頭頭寸。在那個年代,“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並沒有賣權選擇權的交易,所以我的空頭頭寸是建立在所謂的“合成賣權選擇權”之上。我投入 5 萬美元的風險資金,分別賣空 3500 股“德州儀器”、“柯達”、“麥當

勞”與 IBM,並各買進 35 口的買權選擇權。所以,我實際承擔風險的資金是買權選擇權的本;每 100 股賣空的股票完全由買權選擇權避險——這便是一個“合成賣出選擇權。”

當“道瓊工業指數” 跌破 7 月份的低點 750 時,我建立上述頭寸,行情也正如我預期地

下跌。接著. 8 月 8 日尼克森宣佈辭職。股價開始加速崩跌。 8 月結束時,交易帳戶的當月獲利超過 26. 9 萬美元,一個月的獲利便超過這個會計年度的起始資本。這便是我所謂的“積

極地承擔風險”:勝算站在我這邊,我投入更多的資金。即使我的判斷完全錯誤,我也僅不過

損失先前的半數獲利,我還有許多資金可以從事低風險的交易。

結論

保障資本、一致性的獲利能力以及追求卓越的報酬,這是三項單純的原則,如果你確實瞭解其中的精髓,則它們將指導你在市場中獲利。然而,如果要實際地運用這些觀念,你還需要更多的知識。最佳的起點是瞭解市場價格走勢的性質。一個人若希望真正瞭解市場的行為,他需要擁有一套不可或缺的知識:“道氏理論”(Dow Throry)。

評注:本章注重介紹了在市場中穩定獲利的三項原則:保障資本、一致性的獲利能力以及追求卓越的報酬,並對此做了詳細解釋,任何一個想要在市場中獲利的人都應該好好讀一讀。

至少中期的發展是如此,則你的投資組合為什麼要 100%站在多方呢?為了賺取較國庫券殖利率多幾個百分點的報酬,難道便值得冒損失 50%的風險嗎?

請參考圖 3. 1 的“價值線”。如果投資者在 1984 年 12 月的低點買進,並持有至 1987年 8 月 25 日(我的指標在 8 月 25 日出現賣出信號),不計算股息的獲利為 67. 9%。如果這位投資者持有至 10 月 2 日(賣出信號再度出現),獲利仍有 65. 9%、然而,如果他繼續持有, 10 月 19 日的時候,他將在 14 天之內損失兩年十個月累積的所有利潤 —換言之,不計股息的報酬率將回歸至 0%。很明顯地,當時市場完全不具備合理的風險/報酬關係。你

或許會說“後見之明永遠是正確的”,但在 8 月至 10 月的期間,我幾乎是兩手空空——我的資金大多轉至國庫券——並在價格崩跌時賣空。你繼續閱讀本書時,將發現這為何不是運氣。

另一種我認為風險過高而不適合參與的活動:在多頭市場的末期,大量投資兼併股票與垃圾債券。某些人或許會告訴你,“不論股票市場的情況如何,市場中永遠有理想的交易”。嗯,或許沒錯。然而,我已經有相當經驗瞭解空頭市場的真正景象。股票價格日復一日地下跌,似乎永無止境。許多先前被視為體質健全的企業,它們被迫清算流動資產以清償債務,而體質較差或與信用高度擴張的企業則以倒閉收場。擴張信用的兼併便是如此,這股 1980 年代盛行的投機泡沫終必破裂, 1989 年 10 月的“聯會航空”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根據我的哲學,在市場頂部附近介入 LBO 的唯一合理方法是, 在風險/報酬比率優於 1:10 的情況下,即早進場而少量做多買進選擇權。然後,在股票價格到達兼併目標之前,獲利了給——走人!在分一方面,介入兼併股票最理想的時機,是在空頭市場的底部或在多頭市場的初期。這才是股票具有真實價值的時候。猶如羅伯特.雷亞所說,空頭市場的最後階段“是來自于健全股票的失望性實壓,不論價值如何,許多人急於求現至少一部分的股票”。市場玩家如果可以避免在多頭市場的頂部附近投資——恐慌性的崩跌可以造成嚴重的傷害——並在空頭市場中賣空,則這個時候便可以掌握這股失望性的賣壓。在多頭市場的頂部,你或許會錯失最後 10%,甚至 20%的獲利(不過仍可以收取國庫券的殖利率),但當股稟具有可觀的上檔潛能,下檔風險卻非常有限時,你絕對有資金投資。根據我的看法,這種累積財富的方式便是:保障資本,掌握一致性的獲利能力,並耐心等待正確的機會以攫取非凡的利潤。

一致性的獲利能力

當然,市場不會永遠位於頂部或底部的附近。一般來說, 在任何市場的多頭行情頂部與

空頭行情底部之間,一位優秀的投機者或投資者應該可以掌握長期價格趨勢(不論向上或向

下)的 60%至 80%。這段期間內,交易重點應該擺在低風險的一致性獲利。一致性的獲利能力是屬於保障資本的輔助原則。何謂輔助原則?輔助原則是一種概念,它直接來自於—個更根本的原則。就目前討論的情況來說,一致性的獲利能力是保障資本的輔助原則,因為資本不是一種靜態的數量——它會增加(獲利)或減少(損失)。如果資本要穩定增加,你必須要有一致性的獲利能力;如果你要有一致性的獲利能力,必須要保障你的獲利,並盡可能降低損失。因此,你必須衡量每一項決策的風險與報酬的關係,根據已經累積的獲利或虧損評估風險,如此才能增加一致性的勝算。

例如,假定你是以季為基礎操作。在一季的開始,任何新頭寸的規模都應該很小(相對

於風險資本而言),因為當期還沒有累積獲利。另外,你應該預先設定承認自己錯誤的出場點,一旦行情觸及這個價位,你便應該認賠出場。如果第一筆交易發生虧損,任何新頭寸都應該根據損失而按比例縮小。依此方式交易,任何一季結束時,你都不會虧損所有的風險資本——你永遠還有籌碼。反之,如果你有獲利,應該將一部分獲利運用在新頭寸上,並將其餘獲利存入銀行;如此,你不但可以增加獲利的潛能,又可以保障一部分的獲利。

如果我是一位年輕的投機者,並擁有 5 萬美元的資金交易商品期貨,我最初的頭寸不會

超過總資本的 10%—5000 美元——並設定停損而將潛在的損失局限在 l0%至 20%之間——

500 美元至 1000 美元之間的損失。換言之,根據這項設計,我的虧損絕對不會超過總風險資

本的 1%至 2%。 如果第一筆交易發生 1000 美元的損失,則次筆交易的頭寸將減至 4000 美元,並將潛在損失設定在 400 美元至 800 美元之間。依此類推。

就另一方面來說,如果我第一筆交易獲利 2000 美元,我將存入銀行 1000 美元,並將次

一個交易頭寸增至 6000 美元,這將增加我的起始風險資本(5000 美元)達 20%,而實際風

險資本也增加相同的金額。依此方式,即使我下一筆交易發生虧損,就整個期間來說還是有

獲利(譯按:這是指一筆交易最多虧損 20%而言)。如果我對於行情的判斷有 50%的正確機

會,則這種交易策略將可以創造相當可觀的收穫。假設我頂多只接受 1: 3 的風險/報酬比率,即使我每三筆交易僅有一次獲利,我的收人仍然相當可觀。換言之,如果你每一筆交易,可能的報酬至少是客觀可衡量之潛在損大的三倍,長期下來,你便可以維持一致性的獲利能力。

任何人進入金融市場,如果他預期將有一半以上的交易會獲利,這項預期會被很粗魯地

驚醒。你不妨以棒球的角度思考——最佳選手的打擊率也只不過是 30%至 40%,然而,優秀

選手都知道,安打的效益總是大於三振的傷害。報酬總是大於風險。持續評估風險與報酬之間的關係而永遠掌握勝算,這項概念適用於所有趨勢。例如,我從事 S&P500 指數期貨的盤中交易時,我有興趣的最小波段幅度,是我可以將潛在損失(通常在遞單時便已經決定)局限在三檔至五檔之間(每檔相當於每口合約 25 美元),而獲利方向的最近壓力或支撐則在 15 檔至 20 檔以上。我在中期趨勢中尋找交易機會時,也會運用相同原則,僅是單位較大而已,例如: 1 點至 3 點的風險與 3 點至 10 點以上的利潤。以 1989 年 10 月的情況為例,由於杠杆效果的緣故,我雖然以選擇權建立空頭頭寸,但也考慮賣空 S&P 500 指數期貨。基於前一章說明的理由, 10 月 12 日星期四(請參考圖 3. 2),S&P 指數跌破 8 月 5 日的高點 359. 85 時, 我應該賣空。而我的目標價值至少是 346. 50——前一波跌勢的低點。如果行情回升至 364. 5 以上——10 月 10 日的高價——市場便證明我的看法錯誤。所以,我的客觀風險如何?它是 4. 65 點,相當於是每口合約 2325 美元。可能的報酬又如何?它是 13 點,相當於每口合約 6500 美元——風險/報酬比率為 1: 2. 8。雖然不完全符合我的準則,但其他風險評估因素則可彌補少許的不足。

一旦價格向下穿越可能的報酬點時(點②),我會調降出場點以確保獲利。我會留意隨後的次要支撐(點③、⑤與⑥),觀察市場的反應,並向下調整我的停損。有一項交易法則說“迅速認賠,但讓你的獲利頭寸持續發展”。我對於這項法則的解釋是,“任何既有的獲利都不可再損失 50%”。就這個例子來說,一旦價格向下突破 346.85(點②),我會將停損設定在 347.10,價格繼續向下跌破點⑥與點⑦時,我會把停損再在下調整、這筆交易最可能的結果是在 342.15點⑦上方四檔)停損出場,獲利 17. 7 點。相當於每口合約美元 8850。因為所有徵兆都顯示大盤將出現拉回的修正走勢,我認為這是一筆低風險的交易;但我當時非常自信,所以我並沒有進行這筆交易,而採用杠杆倍數更高的選擇權。

追求卓越的報酬

當我已經獲利時,仍然運用相同的推理程式,但會進一步追求卓越的報酬。唯有當報酬與風險之間存在著合理關係時,我才會以更大的風險追求更高的資本報酬率。這並不意味我改變風險/報酬準則;我僅是增加頭寸的規模。

1974 年的 7、 8 月間便發生了一個典型的例子,當時我在操作“雷納選擇權公司” 的帳

戶。我們的會計年度是于 6 月底結束,每一個會計年度開始,我的起始交易資本都是 25 萬

美元。在 7 月份,我已經賺進約 10. 4 萬美元的利潤,所以當季報酬率已經超過 40%。當時,我非常強烈地看空行情,所以,決定下個月將以半數的獲利建立空頭頭寸。在那個年代,“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並沒有賣權選擇權的交易,所以我的空頭頭寸是建立在所謂的“合成賣權選擇權”之上。我投入 5 萬美元的風險資金,分別賣空 3500 股“德州儀器”、“柯達”、“麥當

勞”與 IBM,並各買進 35 口的買權選擇權。所以,我實際承擔風險的資金是買權選擇權的本;每 100 股賣空的股票完全由買權選擇權避險——這便是一個“合成賣出選擇權。”

當“道瓊工業指數” 跌破 7 月份的低點 750 時,我建立上述頭寸,行情也正如我預期地

下跌。接著. 8 月 8 日尼克森宣佈辭職。股價開始加速崩跌。 8 月結束時,交易帳戶的當月獲利超過 26. 9 萬美元,一個月的獲利便超過這個會計年度的起始資本。這便是我所謂的“積

極地承擔風險”:勝算站在我這邊,我投入更多的資金。即使我的判斷完全錯誤,我也僅不過

損失先前的半數獲利,我還有許多資金可以從事低風險的交易。

結論

保障資本、一致性的獲利能力以及追求卓越的報酬,這是三項單純的原則,如果你確實瞭解其中的精髓,則它們將指導你在市場中獲利。然而,如果要實際地運用這些觀念,你還需要更多的知識。最佳的起點是瞭解市場價格走勢的性質。一個人若希望真正瞭解市場的行為,他需要擁有一套不可或缺的知識:“道氏理論”(Dow Throry)。

評注:本章注重介紹了在市場中穩定獲利的三項原則:保障資本、一致性的獲利能力以及追求卓越的報酬,並對此做了詳細解釋,任何一個想要在市場中獲利的人都應該好好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