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42箱國寶被他處理,若非此人出面,13647兩黃金國寶早歸日本

溥儀1922年12月大婚,完全按光緒皇帝大婚的規格舉辦,準備婚宴一百多桌,大宴中外賓客。然而,當時的清室一貧如洗又沒有實權,根本拿不出這麼多錢。

於是,清室內務府就向北洋政府索取積欠的“清室優待費”,但國庫空虛的北洋政府也無法撥付,結果還只得從清室珍寶中想辦法,他們搜集了咸豐、同治年間一些文物古玩和金銀珠寶,裝滿42只大木箱,1922年11月2日由“皇叔”載濤送往北京鹽業銀行,用以抵押貸款。

時任銀行總裁查理二世親將40萬元現鈔點付給清室內務府籌辦大婚,其後卻無錢贖回,如此流失了大量珍寶。其中最昂貴的當數16只金編鐘,這組編鐘是為祝賀乾隆皇帝80大壽,由各省督、撫聚斂呈獻的13647.2兩黃金鑄造而成。

發音最高的“應鐘”總共由黃金14316克打造而成,發音最低的“倍夷”總共耗黃金4703克打造而成。

編鐘高度為28.8釐米,圓徑為16釐米。鐘面靠上部分蛟龍紐,鐘體刻游龍戲珠圖案,襯以纏枝紋和雲紋,屬稀世珍寶,價值連城。後因清室未能贖回,金編鐘歸屬北京鹽業銀行,在外商保管庫密藏。

事機洩露後,各路軍閥和國民政府無不冀圖染指。

九一八事變後,鹽業銀行唯恐北京不保,乃將金編鐘秘密運到天津法租界,存入“四行儲蓄會”大樓地下庫房。1937年天津被日軍佔領後,日本特務千方百計探聽16只金編鐘的下落,愛國將領馮玉祥心急如焚,立馬聯繫當時權威人士組成“清室善後委員會”,並要求鹽業銀行經理陳亦侯與“四行儲蓄會”分會經理胡仲文與日本巧妙周旋,最終總算保住編鐘。

馮玉祥

1949年1月18日天津解放後第三天,胡仲文即致函天津軍管會,將金編鐘及珍藏的玉器、瓷器全部上交政府。1953年金編鐘運至北京,由文物部門轉交故宮博物院,在珍寶館正式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