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慈禧的老佛爺名號原來是因為一尊佛像

慈禧權高位重,生活也是及其奢靡,更喜歡出宮旅遊。據史料記載,慈禧一生到頤和園出遊的次數高達32次。西直門是她出行的必經之處,滿清時期,皇帝出行必須黃土鋪道,淨水潑街,

因而西直門特設有七口皇家專用的官井。這些井平時都是用鐵盤封閉,百姓不得使用。其中一口位於樺皮廠街的官井,就因為慈禧太后而出名。

有一天,去西山取水的水車夫因為喝多了酒,延誤了回城時間,加之一路顛簸,水車裡的水流了一大半。車夫急中生智,就來到離城門不遠的樺皮廠街這口井取水,把水車裝滿,提心吊膽地交了差。

可是沒想到慈禧喝了以後並沒有發現異常,覺得跟玉泉山的水一樣甘甜可口。老百姓知道這個秘密以後,都紛紛來這裡想嘗嘗太后的御用水是什麼滋味。打水的人越來越多,為防止意外發生,大家合力就把原有井口擴大,並用石板蓋住,在石板上鑿了四個略大於水桶的井口,

這便是“四眼井”的來歷。

有時候慈禧前往西郊時,遇到廣源閘落下截流,就去據閘橋不遠處的萬壽寺下榻休息,吃喝一番。老佛爺的名號便是由這裡的一尊菩薩雕像而來。

光緒初年(1875年),四十歲的慈禧太后想再度垂簾聽政,但是因為朝中反對者較多,始終不敢輕舉妄動。

心腹李蓮英看到太后整天悶悶不樂,便想出了一個製造輿論聲勢的好辦法。

他派人在大雄寶殿裡塑造了一尊面似慈禧的觀音佛像,然後帶領慈禧去萬壽寺裡觀看雙佛顯光。慈禧走進大雄寶殿,見桌上供奉的依然是三世佛,不僅勃然大怒。李蓮英卻不慌不忙地把慈禧帶到了三世佛後面,果然看到一尊慈眉善目的觀世音像。

寺內的方丈和隨行的文武大臣在李蓮英的安排下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爺”。慈禧假裝糊塗地問:“你們迎接的是哪位老佛爺啊?”李蓮英趕緊回答:“當然是太后老佛爺您啊,您就是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如今皇上還小,國不可一日無主,臣民們請您料理朝政。”

從此後“老佛爺”這個稱呼便從萬壽寺傳了出來,

很快在全國傳開,也順理成章地把慈禧太后推上了垂簾聽政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