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近代政治變革在天津的體現二!《中華百年看天津》22

繼續說中國近代政治變革在天津的體現!

2、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天津。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

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

作為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1871年李鴻章留影 (蘇格蘭攝影家約翰.湯姆遜)

李鴻章因給德國軍事教官漢娜根加薪事宜給稅務司的通知

前往朝鮮的清軍準備在朝鮮上船

1894年春天,朝鮮爆發農民起義,清軍應邀出兵,由李鴻章下令出軍,在塘沽登船!

致遠艦的官兵

1894年8月1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天津成為中國陸軍、海軍的指揮中心和後勤基地,在這李鴻章全權負責指揮!

上圖的致遠艦在9月7日,大東溝海戰中全艦全部壯烈殉國!

《馬關條約》簽訂現場

甲午戰爭失敗後,1895年3月14日李鴻章乘船從天津塘沽出發赴日,4月17日在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在他回到北京後,卸職北洋大臣,也結束了在天津的官場生涯!

李鴻章 (1900年9月27日美國攝影家詹姆斯攝)

1900年7月,李鴻章再次授朝廷任命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這是他在天津的最後一站!

1901年11月7日,這位大清重臣已處在油盡燈枯之際,他“久經患難,今當垂暮,複遭此變,憂鬱成疾,已乖常度”。站在他床頭逼迫他簽字的俄國公使走了之後,身邊的人大哭:“還有話要對中堂說,不能就這麼走了!”李鴻章的眼睛又睜開了,身邊的人對他說:“俄國人說了,中堂走了以後,絕不與中國為難!還有,兩宮不久就能抵京了!”李鴻章兩目炯炯不瞑,張著口似乎想說什麼。身邊的人再說:“未了之事,我輩可了,請公放心!”李鴻章“目乃瞑”,帶著無盡的遺憾,離開了人世,享年78歲。

消息傳到清廷,慈禧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歎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李鴻章一生功過留後世,他的輝煌被天津這塊屢受侮辱的土地證明了!

張著口似乎想說什麼。身邊的人再說:“未了之事,我輩可了,請公放心!”李鴻章“目乃瞑”,帶著無盡的遺憾,離開了人世,享年78歲。

消息傳到清廷,慈禧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歎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李鴻章一生功過留後世,他的輝煌被天津這塊屢受侮辱的土地證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