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近代政治變革在天津的體現三!《中華百年看天津》24

繼續說中國近代政治變革在天津的體!

4、天津是當時中國領事館最為聚集的城市。天津開埠後,歐美一些國家紛紛在天津建立領事館。

圖為英國駐天津領事館外景

英國駐津領事館設於1860年,1899年升格為總領事館。該建築建於1937年,磚木結構二層樓房,平面佈局不規則,外簷為硫缸磚清水牆面,主入口處由簡化的愛奧尼克柱支撐上部露臺,建築轉角處均附設壁柱。多坡屋頂,大筒瓦屋面上出老虎窗,簷部出挑,屋頂原有圓形塔樓。

室內裝飾豪華,木樓梯、木地板、木門窗至今保存完好。建築整體造型簡潔大方,細部裝飾精美,具有英國民居風格。

今天津市和平區泰安道與浙江路交口

法國駐津領事館開設於1861年,設在望海樓教堂以東的行宮花園。1900年在義和團戰爭中被燒毀。戰後清政府將此處賠償給法租界當局作為領事館。

解放後法國駐津領事館撤銷,結束了在天津90多年的歷史。該樓建於1923年,由比利時義品公司法籍工程師設計。建築平面左右對稱。立面採用變體的西洋古典附壁柱式,牆面和簷口均有精細花飾。石階入口、兩側設花池、鐵欄門上有優美的山花,是一座典型的法式古典風格建築。

圖為法國駐天津領事館

今天津市和平區承德道4號

德國駐天津領事館,1900年,德國始設"領事代辦處",後升格為領事館。 1907年,德國政府在天津德租界的威廉街興建新館,建二層樓房兩幢,

建築面積約2200平方米。 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該領事館,該址先後為美軍駐紮處和國民政府外交部平津特派員公署辦公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軍隊使用。 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該建築震損坍塌,拆除後重建。

圖為德國駐天津領事館

現為天津武警總隊禮堂(解放南路281號)

俄國駐天津領事館,1902年至1903年期間,原沙俄政府在天津俄租界海河渡口附近修建了駐天津領事館。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俄國駐天津領事館改為蘇聯駐天津總領事館。1924年,蘇聯政府放棄天津俄租界權力,蘇俄駐天津總領事館另作別用。1942年,原址成為日本海關辦事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原址被辟為天津市人民政府直屬招待所。1983年,因為領事館前的十一經路因修建大光明橋時被拓寬,所以該址前院被佔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前夕的迎奧運環境綜合整修工程中,由天津市人民政府撥款並按照"修舊如故"的原則對原俄國駐天津領事館的建築外簷進行了整修並恢復了原貌。

圖為俄國駐天津領事館

現為整修後的原俄國領事館,天津市河東區十一經路88號

美國駐天津領事館。

圖為原美國駐天津領事館(今天津市和平區泰安道,已拆除)

天津博物館收藏的美領館國旗

義大利駐天津領事館。(1909年),義大利駐天津領事館始建,並於1916年建成。1929年,義大利政府頒佈《天津義大利租界章程》,規定天津意租界的行政長官由領事兼任。1945年後,義大利政府將天津意租界交回中國政府,義大利駐天津領事館撤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裡成為中國共產黨天津河北區委、河北區政府,現為天津市河北區政協辦公處。

圖為義大利駐天津領事館

現為天津市河北區建國道52號

比利時駐天津領事館。原比利時王國駐天津領事館大樓座落在天津和平區解放北路(其時為英租界的維多利亞道)102號~104號。原比利時駐津領事館舊址大樓,亦稱華比銀行天津分行大樓,建於1922年。該大樓東沿解放北路,南抵太原道,西臨大沽路,北臨大連道,由比利時儀品公司設計並監理,建築面積約2339.5平方米,為三層磚木結構金融機構建築。外簷主立面為石材飾面,立面簡潔明快,為當時簡約的現代主義建築風格。

圖為比利時駐天津領事館

現為天津市和平區解放北路104號(建設銀行)

日本駐天津領事館。清光緒元年(1875年),日本駐天津領事館在美國僑民的一所住宅內成立,後來領事館遷入泰安道與解放北路交口處、利順德飯店斜對面一所樓房裡辦公。1902年,日本將所駐天津領事館升格為總領事館,當時的第一任總領事為伊集院彥吉。1909年,日本駐天津總領事館由天津英租界遷入天津日租界榮街(今和平區新華路)。1915年,日本駐天津總領事館又遷至宮島街日本花園的南側(今和平區鞍山道八一禮堂南側)新建的館址。1935年10月,日本駐天津總領事館在天津召開駐華總領事會議,會上研究確定了處理中日關係的協議,同年11月,薊密區專員公署專員殷汝耕在通縣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的漢奸政權。1937年5月,日本駐天津總領事館召開了華北領事會議研究華北局勢,隨後,發動"盧溝橋事變"。1943年1月,日本將天津日租界交還給汪精衛政權,並改名興亞第一區,時任天津市市長王緒高任命張同亮擔任興亞第一區區長。日本駐天津領事館交由日本居留民團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建築被拆除。

圖為日本駐天津領事館,今天津市和平區鞍山道,已拆除

原址成為日本海關辦事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原址被辟為天津市人民政府直屬招待所。1983年,因為領事館前的十一經路因修建大光明橋時被拓寬,所以該址前院被佔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前夕的迎奧運環境綜合整修工程中,由天津市人民政府撥款並按照"修舊如故"的原則對原俄國駐天津領事館的建築外簷進行了整修並恢復了原貌。

圖為俄國駐天津領事館

現為整修後的原俄國領事館,天津市河東區十一經路88號

美國駐天津領事館。

圖為原美國駐天津領事館(今天津市和平區泰安道,已拆除)

天津博物館收藏的美領館國旗

義大利駐天津領事館。(1909年),義大利駐天津領事館始建,並於1916年建成。1929年,義大利政府頒佈《天津義大利租界章程》,規定天津意租界的行政長官由領事兼任。1945年後,義大利政府將天津意租界交回中國政府,義大利駐天津領事館撤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裡成為中國共產黨天津河北區委、河北區政府,現為天津市河北區政協辦公處。

圖為義大利駐天津領事館

現為天津市河北區建國道52號

比利時駐天津領事館。原比利時王國駐天津領事館大樓座落在天津和平區解放北路(其時為英租界的維多利亞道)102號~104號。原比利時駐津領事館舊址大樓,亦稱華比銀行天津分行大樓,建於1922年。該大樓東沿解放北路,南抵太原道,西臨大沽路,北臨大連道,由比利時儀品公司設計並監理,建築面積約2339.5平方米,為三層磚木結構金融機構建築。外簷主立面為石材飾面,立面簡潔明快,為當時簡約的現代主義建築風格。

圖為比利時駐天津領事館

現為天津市和平區解放北路104號(建設銀行)

日本駐天津領事館。清光緒元年(1875年),日本駐天津領事館在美國僑民的一所住宅內成立,後來領事館遷入泰安道與解放北路交口處、利順德飯店斜對面一所樓房裡辦公。1902年,日本將所駐天津領事館升格為總領事館,當時的第一任總領事為伊集院彥吉。1909年,日本駐天津總領事館由天津英租界遷入天津日租界榮街(今和平區新華路)。1915年,日本駐天津總領事館又遷至宮島街日本花園的南側(今和平區鞍山道八一禮堂南側)新建的館址。1935年10月,日本駐天津總領事館在天津召開駐華總領事會議,會上研究確定了處理中日關係的協議,同年11月,薊密區專員公署專員殷汝耕在通縣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的漢奸政權。1937年5月,日本駐天津總領事館召開了華北領事會議研究華北局勢,隨後,發動"盧溝橋事變"。1943年1月,日本將天津日租界交還給汪精衛政權,並改名興亞第一區,時任天津市市長王緒高任命張同亮擔任興亞第一區區長。日本駐天津領事館交由日本居留民團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建築被拆除。

圖為日本駐天津領事館,今天津市和平區鞍山道,已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