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森如六爻列,錯若萬卦排——卦山千年古柏 媲美黃山之松

卦山位於交城山東麓,接壤晉中平原邊緣,山峰斷續開合、環形排列,

奇特的地形地貌與太極圖形天然吻合。

交城的山來交城的水,交城的山水實在美。到山西呂梁,一定要去交城縣尋找卦山一絕,看一看這裡的千年古柏。在這座形似太極八卦圖的山峰裡,紅牆隱現,古塔林立,樓閣高聳,古柏參天,宛若仙境。滿山的松柏千姿百態,終年常青,當中還有很多神秘的民間傳說。這裡還被道家視為天然道場,文化底蘊深厚,是融自然風光和千年古刹為一體的旅遊勝地。

宋代書畫家米芾將卦山躋身於三山五嶽的行列,稱譽為“第一山”。

清康熙十年,大哲人顧炎武先生的學生潘耒同遊卦山。游後,潘耒寫《卦山》五言長詩一首傳世。詩中描述“森如六爻列,錯若萬卦排”,逼真描寫了卦山特有的景致。

據瞭解,還曾有人將“黃山之松、卦山之柏、雲棲之竹”列為華夏樹木奇觀。卦山古柏紮根於懸崖絕壁,鑽岩抱石,姿態各異。為什麼這裡的松柏如此之多,又如此神奇?這裡面有一個美麗的民間傳說。

相傳,上蒼把一個聚寶盆賜予了一個終年辛勞的牧童,但被貪婪的財主得知。財主千方百計地想將聚寶盆據為己有。牧童怕聚寶盆落入財主之手,貽害百姓,便把它埋在了卦山中,

並以扭曲的樹幹為標誌。但消息還是讓財主知道了。第二天,財主進山盜寶,怎料一夜之間,漫山的古柏軀幹盡皆扭曲,樹葉都指向南方。財主難辨真偽,盜寶未成,只好悻悻而歸。

當遊人漫步于卦山中,細細觀察身邊的古柏,真如傳說所說,漫山遍野扭曲的松柏便成為“卦山一絕”。此外,主幹上有七個孔洞的七星柏,樹幹瘤球形似虎頭的虎頭柏,以及牛頭柏、龍爪柏、繡球柏、鋼鞭柏等柏樹,

也成為卦山奇景。

行走於卦山中,你會發現有的柏樹雖已倒地,卻倒而不死,翠綠依舊。有的柏樹雖無土可依,卻從石縫中硬生生鑽出來,堅強挺拔。一一欣賞,別有一番趣味。

進入卦山境內,山門上由華國鋒同志題寫的“山形卦象”直入眼簾。穿過山門,便來到卦山的中央位置——天甯萬壽禪寺。

奇怪的是,卦山不見道觀,只見佛寺。據瞭解,天甯寺創建于唐貞觀元年,是卦山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寺院。

相傳,這座寺院是印度僧人華嚴法師來此講經說法而設立的。後來,在唐代太原節度使李說捐助下,擴建而成為華嚴宗名刹。

想要進入寺中,首先要登上六十六級用巨石鑿成的石階。順石階而上,一座懸山頂建築呈現眼前。這是天寧寺山門,並懸有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所寫的“第一山”橫匾。

穿過山門,建於寺院中央的便是千佛閣。千佛閣是宋代結構建築,明代和清代有過重建,有兩層樓高。閣內原有明代正德年間鑄造的三尊鐵佛,可惜被後人所毀,只留下一塊鐵碑,記載了三尊鐵佛鑄造的始末。

值得一提的是,這座鐵碑的碑身和碑座是一體的,在中國碑記史上是非常罕見的。上面的碑文或蒼勁挺拔,或飽滿穩健,功力頗深,是碑刻中的稀世珍品,很值得一看。

卦山天寧寺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西省德育基地。每年大年三十,交城附近百姓都會來到天寧寺,聆聽寺內零點鐘聲。當宏亮的鐘聲伴隨著松濤聲,在山間此起彼伏傳遞時,早早趕來的人們便會紛紛燒上新年的第一炷香,在送走既往的一年的同時,祈禱新的一年裡全家幸福平安。

大年初一,天甯寺全天開放,迎接從四面八方湧來的善男信女與觀光者,跑步上山參拜的人更是絡繹不絕,山上山下熱鬧非凡。

穿過天寧寺千佛閣下的 “龍雲虎風”洞,便進入了天寧寺的中院。在中院正北方的月臺上,有一對亭式琉璃熏爐,正中間是八卦石,周圍還雕有暗八仙圖案,不禁讓觀者感歎匠人的傑作。

院中正面即為大雄寶殿,建于唐貞觀年間,後來歷代都有修繕,在大殿正面的匾額上寫有 “佛教之宗”。殿前的四根八角石簷柱是北方古建築粗獷雄偉風格的具體表現,柱子腳上還有石刻的青獅、白象和朝天吼,形象逼真,雕刻精細。

大殿旁有一建築,名曰“虛堂”,斗拱飛簷,五脊六獸,雄偉壯觀。虛堂的右邊有一座明代大鐵鐘,聲音可達幾十裡外。

繞過大殿沿著石階而上,就可以達到重簷三層的毗盧閣,這是天寧寺的最高建築。據瞭解,毗盧閣始建于唐代,重建於清代康熙年間。閣頂絞龍吻高達2米,上通下達,亭閣玲瓏,回廊曲折。

天寧山的後山有可以到達山巔的小路,不過要走四百多個石階,才能抵達山巔上的石佛堂。

進入院內,可以看到一棵古柏傾斜而立,好似要伸出牆外。這棵古柏名叫蛇頭柏,奇妙的是,在樹杈上安置著一座倒坐的佛殿,或許這是世界上最小的佛殿。細細觀賞,雖然殿小,卻做得精巧。

在天寧寺東面的山巔,有一處非常肅穆幽靜的地方,這裡墓塔林立,是卦山歷代高僧圓寂之後的安息之所。在此遠眺,整個卦山全貌一覽無餘。

卦山天寧寺前有個臥龍崗,崗上有清代所建的卦山書院,為文人學士講學之所,在當時有很高的聲望。

卦山書院的講堂面闊五間,正面的匾額上書“聖協時中”,竟然是清代道光皇帝的御筆。

此外,卦山還有朱公祠,這裡是為了紀念山西布政使朱矽而建的。在清乾隆年間,因寺院的產權和資金問題,縣令莊繩祖與縣民發生了糾紛,時任山西布政使的朱矽派太原知府前往調查勘驗,使官司得以明斷。交城縣的百姓為紀念他的這一“功德”,專修了這座祠堂。

朱公祠的一旁是聖母廟。聖母廟不大,但有座高聳的瞭望樓,不知道跳出紅塵之外的寺廟為何要造這種財主家才會建的高樓。每年五月初五,這裡都要舉行盛大的卦山廟會,廟前的樂台便是當地人自娛自樂的集會場所。

在卦山有一處較為獨特的廟宇,即三教堂。顧名思義,佛、儒、道三種宗教共聚一廟,堂內供奉著釋迦牟尼、孔子、老子的塑像,反映了山西古老黃土文化博大寬廣的包容性。

明代和清代有過重建,有兩層樓高。閣內原有明代正德年間鑄造的三尊鐵佛,可惜被後人所毀,只留下一塊鐵碑,記載了三尊鐵佛鑄造的始末。

值得一提的是,這座鐵碑的碑身和碑座是一體的,在中國碑記史上是非常罕見的。上面的碑文或蒼勁挺拔,或飽滿穩健,功力頗深,是碑刻中的稀世珍品,很值得一看。

卦山天寧寺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西省德育基地。每年大年三十,交城附近百姓都會來到天寧寺,聆聽寺內零點鐘聲。當宏亮的鐘聲伴隨著松濤聲,在山間此起彼伏傳遞時,早早趕來的人們便會紛紛燒上新年的第一炷香,在送走既往的一年的同時,祈禱新的一年裡全家幸福平安。

大年初一,天甯寺全天開放,迎接從四面八方湧來的善男信女與觀光者,跑步上山參拜的人更是絡繹不絕,山上山下熱鬧非凡。

穿過天寧寺千佛閣下的 “龍雲虎風”洞,便進入了天寧寺的中院。在中院正北方的月臺上,有一對亭式琉璃熏爐,正中間是八卦石,周圍還雕有暗八仙圖案,不禁讓觀者感歎匠人的傑作。

院中正面即為大雄寶殿,建于唐貞觀年間,後來歷代都有修繕,在大殿正面的匾額上寫有 “佛教之宗”。殿前的四根八角石簷柱是北方古建築粗獷雄偉風格的具體表現,柱子腳上還有石刻的青獅、白象和朝天吼,形象逼真,雕刻精細。

大殿旁有一建築,名曰“虛堂”,斗拱飛簷,五脊六獸,雄偉壯觀。虛堂的右邊有一座明代大鐵鐘,聲音可達幾十裡外。

繞過大殿沿著石階而上,就可以達到重簷三層的毗盧閣,這是天寧寺的最高建築。據瞭解,毗盧閣始建于唐代,重建於清代康熙年間。閣頂絞龍吻高達2米,上通下達,亭閣玲瓏,回廊曲折。

天寧山的後山有可以到達山巔的小路,不過要走四百多個石階,才能抵達山巔上的石佛堂。

進入院內,可以看到一棵古柏傾斜而立,好似要伸出牆外。這棵古柏名叫蛇頭柏,奇妙的是,在樹杈上安置著一座倒坐的佛殿,或許這是世界上最小的佛殿。細細觀賞,雖然殿小,卻做得精巧。

在天寧寺東面的山巔,有一處非常肅穆幽靜的地方,這裡墓塔林立,是卦山歷代高僧圓寂之後的安息之所。在此遠眺,整個卦山全貌一覽無餘。

卦山天寧寺前有個臥龍崗,崗上有清代所建的卦山書院,為文人學士講學之所,在當時有很高的聲望。

卦山書院的講堂面闊五間,正面的匾額上書“聖協時中”,竟然是清代道光皇帝的御筆。

此外,卦山還有朱公祠,這裡是為了紀念山西布政使朱矽而建的。在清乾隆年間,因寺院的產權和資金問題,縣令莊繩祖與縣民發生了糾紛,時任山西布政使的朱矽派太原知府前往調查勘驗,使官司得以明斷。交城縣的百姓為紀念他的這一“功德”,專修了這座祠堂。

朱公祠的一旁是聖母廟。聖母廟不大,但有座高聳的瞭望樓,不知道跳出紅塵之外的寺廟為何要造這種財主家才會建的高樓。每年五月初五,這裡都要舉行盛大的卦山廟會,廟前的樂台便是當地人自娛自樂的集會場所。

在卦山有一處較為獨特的廟宇,即三教堂。顧名思義,佛、儒、道三種宗教共聚一廟,堂內供奉著釋迦牟尼、孔子、老子的塑像,反映了山西古老黃土文化博大寬廣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