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作家看昭陽|不忘初心,與青山綠水同行

(一)

那年去往蘇州的沿路,剛開始滿懷喜悅,因為長期身居昭通,

看倦了高原的山,受夠了高原的局促,所以當掠過車窗的長江中下游平原,以全所未有的視覺奔來時,那份天開地闊的感覺是難以言喻的。天地間,沒有山巒遮擋,蒼茫的雲就堆在天際線上。廣袤的天底下,土地坦蕩遼闊,溝渠縱橫;隨風而來的空氣潤澤愜意,綠在每一寸土地上肆意流淌,一時間心裡滿是興奮和喜歡。只是人在旅途,當倦意慢慢襲來,最初的喜悅倦怠了的時候,
忽然覺得,那樣的綠似乎就不對了,總讓人覺得缺了點什麼,缺了什麼呢?後來才明白,原來廣袤的天空下、無涯的綠野裡,樹杈上、河渠中……很難看到生機活躍的鳥。沒有鳥的土地總是讓人遺憾 ,讓人心生憂鬱的。總覺得開發很早的長江中下游平原,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那掠過的匆匆土地裡,承載鮮活生命的某些元素正在消失。那年就帶著這樣的心思旅行,
一趟蓄謀已久的旅遊,無端地蒙上了陰霾,現在想起還真是不爽。

但讓我難以置信的是這樣的不爽,其實早就潛伏在我們的身邊,只是往日局促在自己的空間裡,沒有像今年這樣,那麼真切地切近土地罷了。

今年,就在秋天裡,我回到鄉下老家。當我把板結的土地,一鋤一鋤挖開時,除了盤根錯結的樹根外,什麼也沒有,我看不到白色的漿汁飽滿的草芽,看不到搬著蟻蛋驚惶逃命的螞蟻;板結的泥土裡,連最尋常的蠕動的蚯蚓都沒有,更找不到搖搖晃晃的蟲蛹……記得小時候每當挖到那樣的蟲蛹時,

便欣喜若狂,每叫著,七姑娘娘推磨時,尖腦袋的小小的蟲蛹,剛從它們潮濕的黑暗的穴裡挖出來的蟲蛹,就不停地搖晃,在太陽下擺來擺去地推著磨。

那時的土地是鮮活的,也是喧鬧的,一掀開土層,常常有知名的或不知名的生命在倉皇逃逸。而今這些以土地為家的生命,

逃到了哪裡?炎熱的夏夜沒有蛙鳴,靜謐的秋夜沒有蟲吟,播種的季節很少聽到催種的布穀鳥的聲音,也看不到蜻蜓低飛,春燕築巢……

土地——庇護萬物的生命場,原本不該這樣沉寂。

伴隨著土地的沉寂,許多物種在銳減在消失那是一定的,無庸置疑當這些物種最後消失時,另外一種遺憾,終將成為另一代人們憑弔感慨中的風景……

N多年後的兒童讀物上,是不是會這樣記載:這是螞蟻,這是蚯蚓,這是蜻蜓,這是土名叫推磨蟲的……它們是鄉村的徽章,某某年 ,作為大地的子民,永遠的消失。

鄉村,許多鮮活的生命在逃逸……

(二)

話說那次,從老山下來,車在盤山土路上顛簸穿行,路兩旁早早點下去的莊稼剛鑽出黃色的土層,點點的新綠開始萌生。俯視山腳下的村莊,寧靜如畫,玉帶一樣的灑漁河,兩岸綠柳堆煙,稍近處露出來的河面,波光粼粼,反射著天光雲影,稍遠光波隱去,灑漁河仿佛一條綠色的綢帶,向了黛色的遠山蜿蜒而去。春天裡,灑漁壩子一馬平川都種了蘋果,當梨花白了,桃花開豔,蘋果花也開始星星點點印染開來,整個上下灑漁就是春天裡一軸最清新明豔的山水畫卷,鋪呈於天地之間。車向著團團綠霧順山勢而下,迎面撲進車窗的風帶著花的清香,那樣的濕潤溫馨甜醉……情不自禁,把手機音量調大,一車人縱情高歌。唱的竟是:我的家鄉並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澀的井水,一條時常乾枯的小河,依偎在村莊的周圍……這歌是不是很煞風景?鬼使神差,這樣的歌莫非是在暗示什麼?似乎為山腳小村某種莫測埋下伏筆,只是未曾想這伏筆的揭開,會來得這麼快。

下得山腳,右邊緊貼崖壁,一汪龍潭深邃幽碧,濕黑滑滑的水草冒著濛濛水汽,潭水太深,看不到源頭在哪裡?雨水最盛的時候,龍潭裡溢出來桶一般粗的水,常常把土的路面沖出很深的凹槽,溪水一路,歡歌而下進入龍洞河。

據說這龍潭水源,屬烏蒙山系,和大龍洞水系,老鴰崖水系均屬一脈,近年來,大龍洞水變小,老鴰崖的葡萄井不再冒起串串葡萄,泉眼早已乾枯,只剩了孤零零的亭子經年累月,守在老鴰崖下憑弔感傷。但是流經山腳下巡龍村的這股泉水依然生機活躍,成為一村的龍脈。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每次經過,我們都要停下車來洗去一天的風塵,雙足浸在泉水裡,那份沁涼和舒適難以言喻,在污染無處不在的今天,自以為天底下最為奢華的享受莫過於此。

愛極了這股活力四射的山泉水。嘩啦嘩啦……望著她不舍晝夜終年四季忙碌奔跑的姿態,心裡油然而生敬意。這一路她要繞過多少高山,跌下多少險灘才能到達海洋?

龍洞河終年四季穿過小村,進入村西的灑漁河匯入關河直奔金沙江最後流進長江……

有了這股活水,小村幾乎是家家泉水,戶戶垂柳春花。每到春三月柳絲輕拂,春花明豔,吹來的風帶了山泉的潤澤清冽,春花的甜香醉了小村。燕子剪柳,麻雀低飛,每到黃昏山斑鳩,大憨雀就棲息在村子後面的山崖上,每有人驚動就撲哧哧驚起黑壓壓的一片。

山水靈秀,自然美人如畫。泉水滋潤,小村的女兒膚如凝脂,體態豐盈。六十年代的有名的三枝花,一枝嫁以朋友做妻,一枝嫁入夫家門,做了咱家嫂子,另一枝嫁到魯甸。隨時有美人在身邊晃,顏值不甚高的我,只好內外兼修了,努力不自慚形穢。

青山不改,綠水長流。誰知道這綠水有一天也會改,有段時間竟莫名其妙的成了鏽水,而且水量銳減。祖祖輩輩飲用泉水的小村,破天荒地掘地挖井改用井水。低矮的草房不存在,但苦澀的井水是一定的了。這麼說,我們的縱情高歌無意成為箴語了。但是也太誇張了吧,我們不是巫也不是神,哪有那樣的魔力,憑一時的興起高歌就把活潑潑的山泉唱沒了,就唱得小村過上挖井取水的日子了?當小村人,一瓢一瓢舀著井水的時候,圍繞著龍洞河的鏽水,一時各種傳言紛呈:有人說挖礦挖到了龍脈,鏽水下滲,陰河改道。有人說一場大的地震將要來臨,地質變化導致水質變異……

傳說像陰雲。

到底哪一種傳說更接近事實的真相?不知道。

只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擺著:活力四射的泉水逃逸了,逃到了哪裡?又將在哪裡歡歌入海?

(三)

冬天裡,當北方正被濃重霧霾裹挾困繞時,身居的小城卻陽光晴好,藍天白雲,惠風和暢,走在這樣的天底下,覺得上天把最厚的恩澤賜給了這方子民。但是也許是太過珍愛這片天地了吧,心裡總是隱隱不安:莫名的總會想到那些逃逸的生命,無端消失的山泉……這消失的後面會留下什麼,生活會發生怎樣的改寫。直到參加作家看果城的釆風活動,鬱結的心裡啟開了一扇窗:熱愛身居的城市,熱愛藍天白雲,熱愛腳下承載生命的厚土,早已是地方政府,每個智者,有識之士的共識。

改變“兩河”生態環境,還昭通青山綠水。早在2014年8月28日,世行貸款昭通中心城市環境建設項目中的“兩河”治理項目就正式啟動。省耕山水也將在今年年底開閘蓄水。

置身 省耕公園,遊覽長灘、中心瀑布、秋城水岸、陽光草坪、詩詞歌賦廣場、二十四孝廣場……觀看諸子百家銅像、蜀王杜宇銅像,農耕文化銅像……讓人心潮起伏,整個省耕山水:大氣、厚重,設計理念別具一格,既集自然山水,公園功能,人文景觀為一體,又溶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本土多元文化。多元素的溶入,讓省耕山水成為最靚麗的明珠,提升著城市的形象和品味。

在所有銅像中,最有趣的是那組反映農耕文化的銅像:有耕田的、播種的、收割的、舂穀的……不但人物造型栩栩如生,而且銅像的神情,動作彌漫著濃濃的煙火俗生味,真切,親切而溫暖。每座銅像都仿佛在無聲地呼喚著不忘初心的生命回歸,表達著對養育生命的黃天厚土的熱愛,共同烘托出公園以“生態湖濱,城市耕讀”的主題。

第一次把農耕文化納入城市建設,是否開了昭通城市建設的先河,我不知道。但是城市一面在發展,一面在打造綠色的、環保的、高品質的,同時是接地氣的生活,這是肯定的。

如果說省耕山水,農耕文化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一個城市對承載生命厚土的熱愛,呼籲生命不忘初心的回歸。

那麼當我們置身利濟河畔時,更能感受到地方政府的與時俱進,充分體現政府對環境污染的重視程度,對治汙力度的加大加強。

利濟河邊,兩河治理已初見成效:往昔,亂傾亂倒漂滿垃圾,泛著腥臭的污水河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河面寬暢波光粼粼,倒映著天光雲影,兩岸房屋,樹木,人影的清澈見底的河。徜徉河邊,河岸徹石平整,稍遠橫跨河岸的單拱石橋渾樸凝重,一副年代久遠的蒼桑。河岸上高大粗壯的,樹幹奇崛嶙峋的是垂柳,間雜著錯落有致的各類落葉喬木,矮處是修剪成球狀的常綠權木。河岸左邊是新建的新中醫院,樹林掩映中一律的白牆黛瓦,整個格調寧靜,潔淨,清麗,看到這些,同來的朋友戲謔地說:仿佛瞬間飛越了,到了鳳凰古鎮。一時間大家都興致勃勃紛紛拍照,想定格這份清麗雅潔的水城之美,人與自然的諧和

之美。

走出書齋,一路釆風下來,看到昭通巨變,怎能不相信昭通的明天會更好。

我們呼喚藍天白雲;呼喚青山依舊,綠水長流;呼喚草長鶯飛,腳下承載生命的厚土,依然煥發生機,生命活躍……這不再是遙遠的夢。

作者簡介

陳正勇,昭通市作協會員。在《邊疆文學》、《原鄉書院》、《昭通創作》等發表小說、散文、詩歌。

圖片|陸開林

審核|夏文炳 鄧龍啟

編輯|曾巍 校對|李潔

投稿郵箱:1718119134@qq.com

這是蚯蚓,這是蜻蜓,這是土名叫推磨蟲的……它們是鄉村的徽章,某某年 ,作為大地的子民,永遠的消失。

鄉村,許多鮮活的生命在逃逸……

(二)

話說那次,從老山下來,車在盤山土路上顛簸穿行,路兩旁早早點下去的莊稼剛鑽出黃色的土層,點點的新綠開始萌生。俯視山腳下的村莊,寧靜如畫,玉帶一樣的灑漁河,兩岸綠柳堆煙,稍近處露出來的河面,波光粼粼,反射著天光雲影,稍遠光波隱去,灑漁河仿佛一條綠色的綢帶,向了黛色的遠山蜿蜒而去。春天裡,灑漁壩子一馬平川都種了蘋果,當梨花白了,桃花開豔,蘋果花也開始星星點點印染開來,整個上下灑漁就是春天裡一軸最清新明豔的山水畫卷,鋪呈於天地之間。車向著團團綠霧順山勢而下,迎面撲進車窗的風帶著花的清香,那樣的濕潤溫馨甜醉……情不自禁,把手機音量調大,一車人縱情高歌。唱的竟是:我的家鄉並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澀的井水,一條時常乾枯的小河,依偎在村莊的周圍……這歌是不是很煞風景?鬼使神差,這樣的歌莫非是在暗示什麼?似乎為山腳小村某種莫測埋下伏筆,只是未曾想這伏筆的揭開,會來得這麼快。

下得山腳,右邊緊貼崖壁,一汪龍潭深邃幽碧,濕黑滑滑的水草冒著濛濛水汽,潭水太深,看不到源頭在哪裡?雨水最盛的時候,龍潭裡溢出來桶一般粗的水,常常把土的路面沖出很深的凹槽,溪水一路,歡歌而下進入龍洞河。

據說這龍潭水源,屬烏蒙山系,和大龍洞水系,老鴰崖水系均屬一脈,近年來,大龍洞水變小,老鴰崖的葡萄井不再冒起串串葡萄,泉眼早已乾枯,只剩了孤零零的亭子經年累月,守在老鴰崖下憑弔感傷。但是流經山腳下巡龍村的這股泉水依然生機活躍,成為一村的龍脈。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每次經過,我們都要停下車來洗去一天的風塵,雙足浸在泉水裡,那份沁涼和舒適難以言喻,在污染無處不在的今天,自以為天底下最為奢華的享受莫過於此。

愛極了這股活力四射的山泉水。嘩啦嘩啦……望著她不舍晝夜終年四季忙碌奔跑的姿態,心裡油然而生敬意。這一路她要繞過多少高山,跌下多少險灘才能到達海洋?

龍洞河終年四季穿過小村,進入村西的灑漁河匯入關河直奔金沙江最後流進長江……

有了這股活水,小村幾乎是家家泉水,戶戶垂柳春花。每到春三月柳絲輕拂,春花明豔,吹來的風帶了山泉的潤澤清冽,春花的甜香醉了小村。燕子剪柳,麻雀低飛,每到黃昏山斑鳩,大憨雀就棲息在村子後面的山崖上,每有人驚動就撲哧哧驚起黑壓壓的一片。

山水靈秀,自然美人如畫。泉水滋潤,小村的女兒膚如凝脂,體態豐盈。六十年代的有名的三枝花,一枝嫁以朋友做妻,一枝嫁入夫家門,做了咱家嫂子,另一枝嫁到魯甸。隨時有美人在身邊晃,顏值不甚高的我,只好內外兼修了,努力不自慚形穢。

青山不改,綠水長流。誰知道這綠水有一天也會改,有段時間竟莫名其妙的成了鏽水,而且水量銳減。祖祖輩輩飲用泉水的小村,破天荒地掘地挖井改用井水。低矮的草房不存在,但苦澀的井水是一定的了。這麼說,我們的縱情高歌無意成為箴語了。但是也太誇張了吧,我們不是巫也不是神,哪有那樣的魔力,憑一時的興起高歌就把活潑潑的山泉唱沒了,就唱得小村過上挖井取水的日子了?當小村人,一瓢一瓢舀著井水的時候,圍繞著龍洞河的鏽水,一時各種傳言紛呈:有人說挖礦挖到了龍脈,鏽水下滲,陰河改道。有人說一場大的地震將要來臨,地質變化導致水質變異……

傳說像陰雲。

到底哪一種傳說更接近事實的真相?不知道。

只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擺著:活力四射的泉水逃逸了,逃到了哪裡?又將在哪裡歡歌入海?

(三)

冬天裡,當北方正被濃重霧霾裹挾困繞時,身居的小城卻陽光晴好,藍天白雲,惠風和暢,走在這樣的天底下,覺得上天把最厚的恩澤賜給了這方子民。但是也許是太過珍愛這片天地了吧,心裡總是隱隱不安:莫名的總會想到那些逃逸的生命,無端消失的山泉……這消失的後面會留下什麼,生活會發生怎樣的改寫。直到參加作家看果城的釆風活動,鬱結的心裡啟開了一扇窗:熱愛身居的城市,熱愛藍天白雲,熱愛腳下承載生命的厚土,早已是地方政府,每個智者,有識之士的共識。

改變“兩河”生態環境,還昭通青山綠水。早在2014年8月28日,世行貸款昭通中心城市環境建設項目中的“兩河”治理項目就正式啟動。省耕山水也將在今年年底開閘蓄水。

置身 省耕公園,遊覽長灘、中心瀑布、秋城水岸、陽光草坪、詩詞歌賦廣場、二十四孝廣場……觀看諸子百家銅像、蜀王杜宇銅像,農耕文化銅像……讓人心潮起伏,整個省耕山水:大氣、厚重,設計理念別具一格,既集自然山水,公園功能,人文景觀為一體,又溶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本土多元文化。多元素的溶入,讓省耕山水成為最靚麗的明珠,提升著城市的形象和品味。

在所有銅像中,最有趣的是那組反映農耕文化的銅像:有耕田的、播種的、收割的、舂穀的……不但人物造型栩栩如生,而且銅像的神情,動作彌漫著濃濃的煙火俗生味,真切,親切而溫暖。每座銅像都仿佛在無聲地呼喚著不忘初心的生命回歸,表達著對養育生命的黃天厚土的熱愛,共同烘托出公園以“生態湖濱,城市耕讀”的主題。

第一次把農耕文化納入城市建設,是否開了昭通城市建設的先河,我不知道。但是城市一面在發展,一面在打造綠色的、環保的、高品質的,同時是接地氣的生活,這是肯定的。

如果說省耕山水,農耕文化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一個城市對承載生命厚土的熱愛,呼籲生命不忘初心的回歸。

那麼當我們置身利濟河畔時,更能感受到地方政府的與時俱進,充分體現政府對環境污染的重視程度,對治汙力度的加大加強。

利濟河邊,兩河治理已初見成效:往昔,亂傾亂倒漂滿垃圾,泛著腥臭的污水河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河面寬暢波光粼粼,倒映著天光雲影,兩岸房屋,樹木,人影的清澈見底的河。徜徉河邊,河岸徹石平整,稍遠橫跨河岸的單拱石橋渾樸凝重,一副年代久遠的蒼桑。河岸上高大粗壯的,樹幹奇崛嶙峋的是垂柳,間雜著錯落有致的各類落葉喬木,矮處是修剪成球狀的常綠權木。河岸左邊是新建的新中醫院,樹林掩映中一律的白牆黛瓦,整個格調寧靜,潔淨,清麗,看到這些,同來的朋友戲謔地說:仿佛瞬間飛越了,到了鳳凰古鎮。一時間大家都興致勃勃紛紛拍照,想定格這份清麗雅潔的水城之美,人與自然的諧和

之美。

走出書齋,一路釆風下來,看到昭通巨變,怎能不相信昭通的明天會更好。

我們呼喚藍天白雲;呼喚青山依舊,綠水長流;呼喚草長鶯飛,腳下承載生命的厚土,依然煥發生機,生命活躍……這不再是遙遠的夢。

作者簡介

陳正勇,昭通市作協會員。在《邊疆文學》、《原鄉書院》、《昭通創作》等發表小說、散文、詩歌。

圖片|陸開林

審核|夏文炳 鄧龍啟

編輯|曾巍 校對|李潔

投稿郵箱:171811913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