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都說程朱理學誤國,但你知道理學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嗎?

理學,也稱道學,是宋代儒家在詮釋經典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闡述傳統。理學以闡釋義理、性命為主,以“理”為世界本源,故稱理學。

理這個概念,在理學中多是作為哲學最高範疇使用,

如二程講“萬物只是一個天理”的命題,就是說世界萬物都是從“理”中出去,表面上看千差萬別,但是實際上卻是“萬物一體”。這樣,世界就在“理”的基礎上統一起來了。後來朱熹在這一問題上闡述的更進一步,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滅的,唯有“理”是永恆不變的。他說:

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無天地,無人無物。

理學認為“理”不僅是自然界的最高原則,

同時也是人類社會的最高原則。當時的社會綱常制度就是天理。朱熹這樣講:

其張為三綱,其紀為五常,蓋皆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

理學從宇宙本體論的高度,論證了當時等級制度的神聖性和合理性,這也是後世王朝都欽定理學為官學的重要原因。

理學之所以有這樣強大的解釋力,是因為它的形成融合了當時文化的精華,糅合儒釋道三教,以儒家倫理思想為核心,吸收佛道理論思維為補充,形成了一個比傳統儒學精緻得多也深刻得多的龐大理論體系。

而這一理論體系,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經歷了百年的醞釀。

早在北宋初期,名儒孫複、胡瑗、石介在宣揚儒家道統的過程中,就形成了不重訓詁而重義理的風格,

奠定了理學的基本闡釋風格,也正是由於這一點,此三人可稱得上是理學的先驅,被後人稱為“宋初三先生”。

理學的開山鼻祖周敦頤,在其《太極圖·易說》和《易通》中首先使用了“理”這個概念。朱熹、張栻稱之為“先覺”、“道學宗主”,可見其對後世影響至深。

北宋張載,以“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對舉,進而提出“立天理,滅人欲”和“理一分殊”等重要命題,開後來程朱理學之先河。

而理學的真正奠基者是二程,在二程的體系裡,“理”已經上升為最高的哲學範疇,進一步提出了格物致知、格物窮理的方法論,完成了儒家理論的本體化過度。給理學集大成者朱熹的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到了朱熹,他幾乎對所有的理學基本範疇和概念,都進行了詳細的論證和發揮。

也是因為有了這些人做出的理論貢獻,理學才得以一步一步的完善起來,推動了儒家理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