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航行筆記⑮“生命禁區”:身不能至,心嚮往之

若要尋找“英雄”具象的定義,他們一定是答案之一。

滿目冰雪、杳無人煙,沒有動植物甚至一點生命的痕跡。——這是他們“戰鬥”的地方,是亙古沉睡的冰蓋,是真正的南極。

空中俯瞰內陸車隊。趙勇 攝

2016年12月15日,中山站東南方向約10公里處的冰蓋上,天藍雪白、旌旗烈烈,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隊昆侖內陸隊拔營啟程,向1200多公里外的冰蓋最高點冰穹A進發。

冰穹A又稱DOME-A點,位於南緯88°22′00″,東經77°21′11″,海拔4093米,是南極冰蓋海拔最高點,也被比作人類不可接近禁區。

冰穹A與南極極點、南極磁點、南極冰點並稱為南極四個具有重要科考價值和戰略意義的座標點。

內陸隊將沿著Panda斷面前進。聽名字就知道這條斷面由中國人探索出來並命名,它將普里茲灣—埃默里冰架—冰穹A連接起來,成為一條研究南極冰蓋科學的重要通道。而與此同時,這條路線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兇險的考察路線之一。

“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內陸隊員半開玩笑地說。

——冰蓋上發育著大大小小的冰裂隙,一旦墜落就是萬丈深淵;

——沿途,被風吹散的雪經年累月堆積成密集的雪狀壟脊。這些雪壟如凝固的波浪,表面在暴風吹打下格外堅硬。車輛從上經過,人在車裡被顛得上躥下跳;

——內陸的暴風雪比想像中的更特別。由於海拔高、氣溫低,空中飛舞的雪是非常細小的顆粒,看不出明確的飛舞方向,如白色“沙塵暴”一般彌散空中,很容易讓人迷失走丟;

——時常碰上白化天,“人就像進入到乒乓球裡面。”被風吹起的冰晶和雪晶產生漫反射,天地連成乳白色的一體,讓人頭暈目眩地失去了方位感和距離感。

經歷過這一切後,他們終將抵達目的地昆侖站。昆侖站位於海拔4093米的冰穹A,年平均氣溫零下58.4攝氏度,氣壓是正常值的二分之一。高原缺氧、狂風肆虐、嚴酷寒冷,內陸以一種無情的嚴苛考驗著人們的耐力,而這是常人所難以承受的考驗。

俯瞰昆侖站,圖片從左至右分別是冰芯房區域、昆侖站主體、內陸車輛與生活艙。姚旭 攝

這是一篇不在現場的報導,這些描述都是從幾代內陸隊員那裡聽來的。只是,內陸真正的樣子,除非能置身其中,否則任憑言語和影像都難以描述真切。

所以,只能將與內陸隊員聊天的片段記錄下來。

22歲的露絲宇第一次來內陸,“95後”的他還是吉林大學研一的學生,作為內陸隊深冰芯鑽探專案的一員,百聞不如一見,他終於知道了冷到極致的冰芯房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隊員在冰芯房裡進行作業

長40米、地下深3米、寬5米的冰芯房裡,夏季平均氣溫零下40攝氏度,工作幾個小時就會全身凍僵,而有時需要到導向孔內檢修鑽機,那裡的溫度可以達到零下50多攝氏度。在短短20多天時間裡,9名隊員成功鑽取深冰芯146米,深冰芯鑽進總深度突破800米。

問起他對南極的感受,露絲宇說“就猶如撤離冰芯房時那昏暗的燈光,充滿了溫馨和不舍。”

與露絲宇不同,來過四次內陸的深冰芯鑽探現場負責人張楠對冰芯房有更多體會。“國際上公認,600-800米是比較難打鑽的一個區域,不管是對設備的要求,還是冰層複雜性。”他說,今年獲得了大量寶貴的鑽探資料和設備運行控制參數,優化了深冰芯鑽進過程,積累了大量複雜冰層鑽進經驗。

雪坑採樣

“采雪樣的時候,感覺手都快凍掉了。”研究冰雪的杜志恒去過許多低溫高寒地區,但這一次卻感觸最深。“看到帶回來的400多個雪樣,特別激動。”

“冰穹A是科學研究的聖碑,在這裡進行深冰芯研究、天文學和冰蓋演化方面,堪稱‘最理想的天然實驗室’”。第33次南極科考隊昆侖站隊隊長魏福海說。

今年南極內陸考察共有15名科研人員,全面開展了深冰芯鑽探、天文望遠鏡維護及安裝、考察測繪與大地測量、冰雪研究、冰蓋斷面冰川學考察各類科研任務,科考內容涵蓋了歷次南極考察的全學科。

機械師常說“科學家出成果,我們就幹得值。”每年最易被忽視又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機械師團隊。

54歲的機械師鄒正定是這次昆侖內陸隊年紀最大的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們都稱他“鄒老英雄”。生長在貴州的他,從小幾乎沒見過下雪。沒想到從第一次來南極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今年已經是第11個年頭。

“來過一次,就放不下了。”鄒正定說,每次回去都說不再來了,可回去了又開始想念。

30歲的姚旭是今年內陸隊副隊長,也是隊伍每到一處的現場執行總指揮。雖然年紀不大,但已經是十赴南極的“老人”。

一天夜裡,兩台發電機中的一台突然出現故障,鄒正定和姚旭忙起身去維修。年輕隊員未必能理解,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內陸,發電機意味著“生的希望”,一旦出現任何故障,後果不堪設想。

室外維修。張楠 攝

冰雪中維修車輛,也是他們的家常便飯。蜷縮著躺在車底,冰蓋積蓄的寒意穿透厚重的保暖衣物冰涼刺骨,許多維修都要摘了手套操作,一個人凍僵了就換下一個接著幹。

室外作業後的內陸隊員,由於溫度低,呼吸帶出的水汽都在口鼻處結成冰晶。

苦是真苦,但27歲的年輕機械師金鑫淼卻在這裡看到了“自己的詩和遠方”。作為年青一代的機械師,他參加過45天艱苦的泰山站建站、見過格羅夫地區巨大的冰裂隙、到達過冰蓋之巔的昆侖站。

今年參加內陸考察,讓金鑫淼印象最深的還是中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降落昆侖。看到飛機由遠及近,內陸隊員們激動地揮手致敬、錄影留念。

“雪鷹601”抵達昆侖站。胡正毅 攝

“這是昆侖站第一次有‘客人’來。”魏福海說,從這一刻“雪鷹601”實現業務化飛行開始,內陸考察不只有“陸軍”,還有了空中保障力量的“空軍”。

撤離昆侖站前合影留念。 杜志恒 攝

2月5日,完成任務的25名隊員返回中山站。臨出發時,他們統一剃了光頭、洗了熱水澡,在內陸使用熱水仍然是很奢侈的事,更何況有效作業時間短,大家都在分秒必爭完成各自學科任務。53天后再回來的時候,淩亂的頭髮、絡腮胡、黝黑粗糙的面龐,這是冰蓋賦予他們特殊的印記。

第33次南極科考隊領隊孫波,是曾經參與過登頂冰穹A的“老內陸”。

“喜歡冰蓋嗎?”我問他。

“對冰蓋是征服也是敬畏。”孫波說,在內陸,沒有人能告訴你下一步會怎樣,可能一步墜入萬丈冰淵,也可能一步看到一個新世界。

“這裡有著原始的荒涼和野性的美,讓人釋放真性情。內陸是真苦真冷,但越是這樣越有人情味,越懂得人與人團結合作的珍貴。”

“這就是內陸。”孫波轉頭望向舷窗外,低聲似自言自語。

記者 榮啟涵 于“雪龍”號

長40米、地下深3米、寬5米的冰芯房裡,夏季平均氣溫零下40攝氏度,工作幾個小時就會全身凍僵,而有時需要到導向孔內檢修鑽機,那裡的溫度可以達到零下50多攝氏度。在短短20多天時間裡,9名隊員成功鑽取深冰芯146米,深冰芯鑽進總深度突破800米。

問起他對南極的感受,露絲宇說“就猶如撤離冰芯房時那昏暗的燈光,充滿了溫馨和不舍。”

與露絲宇不同,來過四次內陸的深冰芯鑽探現場負責人張楠對冰芯房有更多體會。“國際上公認,600-800米是比較難打鑽的一個區域,不管是對設備的要求,還是冰層複雜性。”他說,今年獲得了大量寶貴的鑽探資料和設備運行控制參數,優化了深冰芯鑽進過程,積累了大量複雜冰層鑽進經驗。

雪坑採樣

“采雪樣的時候,感覺手都快凍掉了。”研究冰雪的杜志恒去過許多低溫高寒地區,但這一次卻感觸最深。“看到帶回來的400多個雪樣,特別激動。”

“冰穹A是科學研究的聖碑,在這裡進行深冰芯研究、天文學和冰蓋演化方面,堪稱‘最理想的天然實驗室’”。第33次南極科考隊昆侖站隊隊長魏福海說。

今年南極內陸考察共有15名科研人員,全面開展了深冰芯鑽探、天文望遠鏡維護及安裝、考察測繪與大地測量、冰雪研究、冰蓋斷面冰川學考察各類科研任務,科考內容涵蓋了歷次南極考察的全學科。

機械師常說“科學家出成果,我們就幹得值。”每年最易被忽視又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機械師團隊。

54歲的機械師鄒正定是這次昆侖內陸隊年紀最大的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們都稱他“鄒老英雄”。生長在貴州的他,從小幾乎沒見過下雪。沒想到從第一次來南極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今年已經是第11個年頭。

“來過一次,就放不下了。”鄒正定說,每次回去都說不再來了,可回去了又開始想念。

30歲的姚旭是今年內陸隊副隊長,也是隊伍每到一處的現場執行總指揮。雖然年紀不大,但已經是十赴南極的“老人”。

一天夜裡,兩台發電機中的一台突然出現故障,鄒正定和姚旭忙起身去維修。年輕隊員未必能理解,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內陸,發電機意味著“生的希望”,一旦出現任何故障,後果不堪設想。

室外維修。張楠 攝

冰雪中維修車輛,也是他們的家常便飯。蜷縮著躺在車底,冰蓋積蓄的寒意穿透厚重的保暖衣物冰涼刺骨,許多維修都要摘了手套操作,一個人凍僵了就換下一個接著幹。

室外作業後的內陸隊員,由於溫度低,呼吸帶出的水汽都在口鼻處結成冰晶。

苦是真苦,但27歲的年輕機械師金鑫淼卻在這裡看到了“自己的詩和遠方”。作為年青一代的機械師,他參加過45天艱苦的泰山站建站、見過格羅夫地區巨大的冰裂隙、到達過冰蓋之巔的昆侖站。

今年參加內陸考察,讓金鑫淼印象最深的還是中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降落昆侖。看到飛機由遠及近,內陸隊員們激動地揮手致敬、錄影留念。

“雪鷹601”抵達昆侖站。胡正毅 攝

“這是昆侖站第一次有‘客人’來。”魏福海說,從這一刻“雪鷹601”實現業務化飛行開始,內陸考察不只有“陸軍”,還有了空中保障力量的“空軍”。

撤離昆侖站前合影留念。 杜志恒 攝

2月5日,完成任務的25名隊員返回中山站。臨出發時,他們統一剃了光頭、洗了熱水澡,在內陸使用熱水仍然是很奢侈的事,更何況有效作業時間短,大家都在分秒必爭完成各自學科任務。53天后再回來的時候,淩亂的頭髮、絡腮胡、黝黑粗糙的面龐,這是冰蓋賦予他們特殊的印記。

第33次南極科考隊領隊孫波,是曾經參與過登頂冰穹A的“老內陸”。

“喜歡冰蓋嗎?”我問他。

“對冰蓋是征服也是敬畏。”孫波說,在內陸,沒有人能告訴你下一步會怎樣,可能一步墜入萬丈冰淵,也可能一步看到一個新世界。

“這裡有著原始的荒涼和野性的美,讓人釋放真性情。內陸是真苦真冷,但越是這樣越有人情味,越懂得人與人團結合作的珍貴。”

“這就是內陸。”孫波轉頭望向舷窗外,低聲似自言自語。

記者 榮啟涵 于“雪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