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話中藥發展史(10)|大唐出版的是藥典?

作者:花大熊

南北朝時代,除了藥學的發展外,中醫的其他各方面基本完善了。比如晉代皇甫謐(mi)的《針灸甲乙經》使針灸的體系完善了起來。王叔和所著《脈經》則完善了中醫脈診。

還有著名的煉丹家葛洪

不知道這是不是在科舉制度誕生之前,傳統的士族貴族最後的輝煌了。

一個王朝的強盛應該是全方面的。而不僅僅是軍事。沒有文化的支撐。軍事的強大常常是曇花一現。

無論用什麼標準衡量,唐帝國無愧於一個強盛王朝的稱號。直到今天,我們的生活仍然不時能看見唐帝國的烙印。會背“床前明月光”的遠遠超過看過《紅樓夢》的;華人曾經聚居的社區叫做唐人街,

雖然後來明白那其實有點歧視的意思;明明是現代服飾,卻偏偏要叫“唐裝”,……

不要說我們已經強大,復興的路還很長。什麼時候美國人相會後的告別方式開始夾雜中文。或許我們才有談強大的資格。

唐王朝的醫藥學,作為強盛的標誌性內容之一。也達到了那個時代所能達到最高境界。

歷經了南北朝後期的廝殺和隋末的紛爭。初唐的和平是那樣的寧靜。宮闈裡的刀光劍影無論多麼無情,

離開他越遠,似乎越感受不清。科舉制度的最終確立,為吏治帶來了清醒的空氣。如日中天的唐帝國,把國家的管理提高到了MBA的水準。醫藥,作為統治力的內容,也被納入了政府辦公的專案。

中藥,老百姓要吃,皇帝也要吃。而且吃的還是一樣的。那幹嘛本草書要讓那些升鬥小民來寫,俺們皇家出版社有的是著名的簽約作者啊!終於,一個名叫蘇敬的傢伙跳出來了。

唐顯慶三年(西元657年),在右監門府任長史的蘇敬向高宗李汾進表請求重新修訂本草,以修改《本草經集注》中的一些繆誤並增加新的內容。

蘇敬並不知道,他的請求,為世界上第一次政府修訂藥典開了先河。從蘇敬把當時的權臣長孫無忌作為名譽主編來看,他的舉動,政治投機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點。不管他是什麼動機,在唐王朝蒸蒸日上的時候請求修這麼一本書,

無疑是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做了正確的事”。

不管什麼政府,集中力量還是可以做大事滴。等到他集中力量也做不了大事的時候,離最後的日子也不遠了。

由於政府無論在財力物力人力上都具有個人所無法比擬的優勢,比如當時唐高宗曾經下令各地方政府進貢藥材,甚至是新鮮的藥材,以供編書之用。因此蘇敬工作十分的順利。僅僅兩年時間,《新修本草》就完成了。

也就是世界上第一部藥典誕生了。從此編撰藥典也成了王朝建立後彰顯和諧的手段之一。而歐洲的第一部藥典要到800年後才出現。

《新修本草》共有藥物844種,似乎比陶弘景老先生並沒有增加多少。可在大唐把長安建立成國際大都市政策的影響下,書中出現了很多外來的藥物。比如胡椒,血竭什麼的。這些藥材的出現,除了唐朝對進出口貿易的寬鬆外,中醫的開放體系也是功不可沒。從那時直到今天,常用中藥中頗有一些純外來的藥物,比如西洋參,乳香,沒藥什麼的,用的也挺好,似乎也沒有人懷疑這些是不是中藥。

當然我們不光進口,名聞遐邇的“絲綢之路”,除了運輸茶葉,絲綢,陶瓷外,還有一項重要的物資就是藥物。比如大黃,就是整天吃肉的歐洲人必不可少的。雖然歐洲本土也有大黃,但是對付便秘的作用還是中國大黃最好。以至於在進口的中國大黃中摻入歐洲大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了一項很有錢途職業。

《新修本草》不但增加了藥物種類,史料記載,它還開創了本草著作的圖文並茂時代。因為政府不但徵集藥材,還命令畫師對藥材進行描繪。所以《新修本草》配有專門的藥材圖冊,考慮到宮廷畫師的技術,這些畫冊應該蠻好看的,惜乎不傳也!

還有很多,比如官版介紹中,說蘇敬,貫徹了厚今薄古的原則,並且注意“下詢眾議”;說《新修本草》保存了前世本草的內容云云。老熊就不一一道來了。八卦文章寫成了學術論文就沒勁了。

其實蘇敬並不是唐代最為大家熟知的醫學人物,很多朋友可能根本沒有聽說過。最具八卦價值的當是大名鼎鼎的“藥王”孫思邈。關於醫德的傳說,他老人家的年齡(最保守的記載他活了101歲),都是極佳的八卦素材。可惜老熊寫的雖是八卦文章,還是要大致遵循中藥知識積累發展的主線。孫思邈雖然號稱“藥王”,他所寫《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也包含了不少藥學內容。可惜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兩部書更接近於醫學百科全書,而非本草學的專著,因為裡面內外婦兒藥,甚至連藥品倉庫該怎麼建都寫了。所以老熊就只有忍痛割愛了。

不光孫思邈本人有名,他的學生也很厲害,比如一個孟冼 寫的《食療本草》,就記載了261種食物在醫療中的應用。

整個唐代的本草著作都非常的豐富。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比如陳藏器 的《本草拾遺》,拾《新修本草》的遺居然拾了680種。《海藥本草》記載的是唐代的外來藥物,……連大名鼎鼎的劉禹錫,也曾經寫過《傳信方》這樣的醫藥小冊子。直到五代,也還有韓保升寫了《蜀本草》,據說對藥物形態的描述“頗詳于陶、蘇”。

唐代的風風雨雨中,還有一個十分令人矚目的鄰居也向我們展示了它迷人的丰姿,只是它的丰姿太卓越了,以致今天還有眾多漢子惦記著她。

那就是曾經有過一個叫松贊的幹部工作生活戰鬥過的吐蕃。

還是來說說吐蕃醫藥。

西元753年,也就是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後的100年,一些藏族的醫生經過大約20年的艱苦奮鬥,終於完成了一部叫做《四部醫典》(藏語《據悉》)的著作。有圖有真相,先看看它長的什麼樣子吧。

這是文字,老實說,俺也不認識。還是看看其他圖片

醫療器械

吐蕃的醫學故事

《四部醫典》共記載藥物1102種。回想一下,大唐藥典《新修本草》只有844種。

明白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了嗎?醫學百科全書!想想同時代孫思邈的《千金方》,可沒這麼華麗。《四部醫典》共有華麗的插圖約1000幅。包括人體解剖圖、藥物圖、器械圖、尿診圖、脈診圖和飲食衛生防病圖。

如果對醫藥知識沒有深入瞭解的話,就憑《四部醫典》的編撰水準,說唐代吐蕃的醫學水準高於漢族,應該不是很誇張的結論。所以我猜,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多數西人眼中,我們和吐蕃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漢族人充其量是穿西裝打領帶,說漢語的吐蕃人,更何況我們還缺失了吐蕃的佛教精神和那種淳樸祥和。

這也是很多人想極力證明的。最典型的恐怕是那個號稱“中國科技從來就沒有領先過”的人了。

鬱悶麼?冤枉麼?

從那時直到今天,常用中藥中頗有一些純外來的藥物,比如西洋參,乳香,沒藥什麼的,用的也挺好,似乎也沒有人懷疑這些是不是中藥。

當然我們不光進口,名聞遐邇的“絲綢之路”,除了運輸茶葉,絲綢,陶瓷外,還有一項重要的物資就是藥物。比如大黃,就是整天吃肉的歐洲人必不可少的。雖然歐洲本土也有大黃,但是對付便秘的作用還是中國大黃最好。以至於在進口的中國大黃中摻入歐洲大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了一項很有錢途職業。

《新修本草》不但增加了藥物種類,史料記載,它還開創了本草著作的圖文並茂時代。因為政府不但徵集藥材,還命令畫師對藥材進行描繪。所以《新修本草》配有專門的藥材圖冊,考慮到宮廷畫師的技術,這些畫冊應該蠻好看的,惜乎不傳也!

還有很多,比如官版介紹中,說蘇敬,貫徹了厚今薄古的原則,並且注意“下詢眾議”;說《新修本草》保存了前世本草的內容云云。老熊就不一一道來了。八卦文章寫成了學術論文就沒勁了。

其實蘇敬並不是唐代最為大家熟知的醫學人物,很多朋友可能根本沒有聽說過。最具八卦價值的當是大名鼎鼎的“藥王”孫思邈。關於醫德的傳說,他老人家的年齡(最保守的記載他活了101歲),都是極佳的八卦素材。可惜老熊寫的雖是八卦文章,還是要大致遵循中藥知識積累發展的主線。孫思邈雖然號稱“藥王”,他所寫《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也包含了不少藥學內容。可惜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兩部書更接近於醫學百科全書,而非本草學的專著,因為裡面內外婦兒藥,甚至連藥品倉庫該怎麼建都寫了。所以老熊就只有忍痛割愛了。

不光孫思邈本人有名,他的學生也很厲害,比如一個孟冼 寫的《食療本草》,就記載了261種食物在醫療中的應用。

整個唐代的本草著作都非常的豐富。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比如陳藏器 的《本草拾遺》,拾《新修本草》的遺居然拾了680種。《海藥本草》記載的是唐代的外來藥物,……連大名鼎鼎的劉禹錫,也曾經寫過《傳信方》這樣的醫藥小冊子。直到五代,也還有韓保升寫了《蜀本草》,據說對藥物形態的描述“頗詳于陶、蘇”。

唐代的風風雨雨中,還有一個十分令人矚目的鄰居也向我們展示了它迷人的丰姿,只是它的丰姿太卓越了,以致今天還有眾多漢子惦記著她。

那就是曾經有過一個叫松贊的幹部工作生活戰鬥過的吐蕃。

還是來說說吐蕃醫藥。

西元753年,也就是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後的100年,一些藏族的醫生經過大約20年的艱苦奮鬥,終於完成了一部叫做《四部醫典》(藏語《據悉》)的著作。有圖有真相,先看看它長的什麼樣子吧。

這是文字,老實說,俺也不認識。還是看看其他圖片

醫療器械

吐蕃的醫學故事

《四部醫典》共記載藥物1102種。回想一下,大唐藥典《新修本草》只有844種。

明白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了嗎?醫學百科全書!想想同時代孫思邈的《千金方》,可沒這麼華麗。《四部醫典》共有華麗的插圖約1000幅。包括人體解剖圖、藥物圖、器械圖、尿診圖、脈診圖和飲食衛生防病圖。

如果對醫藥知識沒有深入瞭解的話,就憑《四部醫典》的編撰水準,說唐代吐蕃的醫學水準高於漢族,應該不是很誇張的結論。所以我猜,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多數西人眼中,我們和吐蕃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漢族人充其量是穿西裝打領帶,說漢語的吐蕃人,更何況我們還缺失了吐蕃的佛教精神和那種淳樸祥和。

這也是很多人想極力證明的。最典型的恐怕是那個號稱“中國科技從來就沒有領先過”的人了。

鬱悶麼?冤枉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