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百年前的今天中國發起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是近代中國史上文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運動。

史料記載1917年1月1日,胡適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號發表《文學改良爭議》一文,發起新文化運動。

現代對於新文化運動的定義,概指100多年前由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李大釗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的進步人士,共同主張並推動的啟發人們民主覺悟的文學革命運動。

近代的新文化運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

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兩面旗幟!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有四個提倡、四個反對:一、提倡民主,反對專制。二、提倡科學,反對迷信。三、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四、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推崇新觀念使中國許多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同時促進了中國新思想、新理論的廣泛傳播。

當時的《新青年》和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在《新青年》的影響下,一些進步刊物改用白話文。隨後短評、通迅、社論也都採用白話文和新式標點。所有這些文學改革,使全國報紙面貌為之一新。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爆發後,中國先進知識份子看到了民族解放和民族復興的希望。新文化運動由此進入了宣傳十月革命、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新階段。

作為近代中國史上一場轟轟烈烈的思想革命,新文化運動對於中國的文化觀念以及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史上認為新文化運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重要標誌之一。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儘管舊時代的新文化運動也有其局限性,但是近代史上這場促進思想解放的新文化運動仍然值得國民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