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福建李氏大宗祠:丞相將軍府 忠臣孝子門

“居台裔孫李佳其向火德公及歷代李氏祖先行三鞠躬禮,
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禮畢。”2017年8月11日,臺灣青年李佳其站在李氏大宗祠火德公牌位前,莊嚴肅穆,深深三鞠躬,以此表達對祖宗的敬意。當天下午,兩岸客家青年“重走客家遷徙路”參訪團前往福建省上杭縣,參觀李氏大宗祠。臺灣客家青年李佳其表示,來到先祖開基的地方就像回到家裡一樣,既親切又踏實,兩岸同胞同祖同宗,不管走得多遠,都要回到故土尋根謁祖。

臺灣客家青年李佳其向祖先行三鞠躬禮。

李佳其是客家人,來自高雄美儂,就讀於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班。她告訴記者,客家人自古有尋根謁祖的優良傳統,作為年輕一代,不能忘本,要繼承祖先的精神,繼往開來。

“第一次到大陸李氏大宗祠,

感覺很特別,蠻親切的,在臺灣也有李氏宗祠,但這個宗祠的規模非常大。”

李佳其說,她將拍一些照片回臺灣給家裡人看。

兩岸客家青年、學者“重走客家遷徙路”參訪團參觀李氏大宗祠。江星攝

李氏大宗祠坐落于福建省上杭縣稔田鎮官田村,始建于清道光16年,也就是1836年,是李氏後裔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而建造的,歷時3年,耗資20000多銀元。

宗祠占地5600平方米,從遠處望去,一片灰牆黑瓦的建築群靜臥在稻田之中,形同一張大網上的 “蜘蛛”,“蜘蛛結網”意喻四通八達,聯結天下。

宗祠的建築結構前方後圓,

融客家方樓與圓樓為一體;前低後高,集宮殿建築和客家農舍為一體。

“為什麼建成前方後圓的呢?以前的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前面是地,後面是天,表達天地人和諧共處。”

李氏大宗祠管委會主任李長增說。

李氏大宗祠外景。江星攝

李氏大宗祠

宗祠正大門是一座用青白石壘砌的牌坊式門樓,門頂端刻“恩榮”二字,是皇帝恩賜給李家的榮耀。高大的牌坊式門樓仿佛在訴說著家族的昌盛。

步入祠堂,宗祠前、中、後三廳為柱梁式框架建築,僅用11對巨型石柱就把整個大廳裝飾得富麗堂皇,為現代框架建築留下了寶貴的歷史依據。3個正廳的四周分佈26個客廳與104間廂房。

“江西的李氏後裔昨天來,福建的今天來,廣東的明天來,大家聚在一起,互相交流,互相聯誼,這100多個房間就是為了解決吃住問題。”

李長增介紹,這個祠堂是一個很好的聯誼平臺。

李氏大宗祠管委會主任李長增接受本台記者專訪的時候表示,從李火德入閩至今800餘年,其後裔遍佈閩、台、粵、贛等省,及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美國、模里西斯等國,包括清朝大臣李光地,新加坡李光耀、李顯龍父子等。

祠堂中廳左右兩壁上張貼四個150釐米見方、剛勁有力的大字——忠廉、孝節,被李氏家族當作祖訓。

“對國家要忠誠,為官要廉潔,在家庭要孝敬祖宗,孝敬父母,節,就是婦女要貞潔,生活要節約。”

李長增說。

大門上的一副石刻對聯“丞相將軍府、忠臣孝子門”展示其家族昔日的強盛和今日的輝煌,封建社會士大夫所嚮往與推崇的一切在這副對聯中似乎全都有了。

1992年8月,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羅秉芳在參觀宗祠時表示,李氏大宗祠集宮殿建築和民間建築為一體,給人以結構嚴謹、氣勢磅礴的感覺。

1996年9月,李氏大宗祠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國務院將其核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李氏大宗祠管委會的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海內外火德後裔前來宗祠尋根謁祖、旅遊觀光絡繹不絕,達近百萬人次。

“這個祠堂是一年365天,每天都有人來祭祖。比如今天就來了好幾波,早上來了一波梅州的、江西的李氏後裔。”

李長增說。

一片農田環繞李氏大宗祠 江星攝

1993年2月,臺灣建築師李重耀在宗祠參觀後認為,這座傳統建築集古代民間智慧,很有價值,值得作為文物保護起來。最後,李重耀還請李氏大宗祠管委會複製了一份建築圖,以供研究使用。

2015年春季,上杭李氏大宗祠與臺灣李氏宗親總會簽定了《海峽兩岸李姓宗親會長期交流合作協定書》,進一步深化了兩岸李姓宗親交流交往。

龍岩學院客家學研究中心副教授邱立漢介紹,臺灣的李氏宗祠,絕大多數都供奉有李火德神主牌位,也就是說臺灣李氏大部分是李火德的後裔。

“從淩晨開始祭祖,零點一過就開始排隊祭拜了,到上午九點十點還沒有輪流完,非常熱鬧,來的人非常多,尤其遠道而來的,臺灣的,東南亞海外的,他們也趕過來,每年都這樣子,非常熱鬧。”

邱立漢說,每年春分李氏大宗祠祭祖的時候,來自全球的李氏後裔早早就彙聚一堂,排隊祭拜祖先。

李火德後裔遍佈全球,福建、廣東、江西、臺灣等地以及新加坡、菲律賓、印尼、美國、英國等國家和地區;李火德後裔名人輩出,如清代名臣李光地、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香港商界名人李嘉誠等。

“火德公是客家先民,宋末年間從北方南遷,開基散葉,繁衍子孫,人丁興旺,人才濟濟。”

李氏大宗祠管委會主任李長增表示,李火德後裔孫眾多,各領風騷。

李長增表示,管委會致力於把李氏大宗祠辦成“對外開放的視窗、聯繫臺灣人民的紐帶、連結海內外李氏後裔的橋樑”,這座100多年歷史的宗祠不僅承載了李氏後人對宋代末年中原南遷始祖李火德的紀念,更見證了海內外中國人對故鄉的眷戀之情。“來到這邊就是來到了自己的老家,祖宗曾經就住在這個地方。”

東南廣播公司記者葉軍民 文/圖

大家聚在一起,互相交流,互相聯誼,這100多個房間就是為了解決吃住問題。”

李長增介紹,這個祠堂是一個很好的聯誼平臺。

李氏大宗祠管委會主任李長增接受本台記者專訪的時候表示,從李火德入閩至今800餘年,其後裔遍佈閩、台、粵、贛等省,及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美國、模里西斯等國,包括清朝大臣李光地,新加坡李光耀、李顯龍父子等。

祠堂中廳左右兩壁上張貼四個150釐米見方、剛勁有力的大字——忠廉、孝節,被李氏家族當作祖訓。

“對國家要忠誠,為官要廉潔,在家庭要孝敬祖宗,孝敬父母,節,就是婦女要貞潔,生活要節約。”

李長增說。

大門上的一副石刻對聯“丞相將軍府、忠臣孝子門”展示其家族昔日的強盛和今日的輝煌,封建社會士大夫所嚮往與推崇的一切在這副對聯中似乎全都有了。

1992年8月,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羅秉芳在參觀宗祠時表示,李氏大宗祠集宮殿建築和民間建築為一體,給人以結構嚴謹、氣勢磅礴的感覺。

1996年9月,李氏大宗祠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國務院將其核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李氏大宗祠管委會的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海內外火德後裔前來宗祠尋根謁祖、旅遊觀光絡繹不絕,達近百萬人次。

“這個祠堂是一年365天,每天都有人來祭祖。比如今天就來了好幾波,早上來了一波梅州的、江西的李氏後裔。”

李長增說。

一片農田環繞李氏大宗祠 江星攝

1993年2月,臺灣建築師李重耀在宗祠參觀後認為,這座傳統建築集古代民間智慧,很有價值,值得作為文物保護起來。最後,李重耀還請李氏大宗祠管委會複製了一份建築圖,以供研究使用。

2015年春季,上杭李氏大宗祠與臺灣李氏宗親總會簽定了《海峽兩岸李姓宗親會長期交流合作協定書》,進一步深化了兩岸李姓宗親交流交往。

龍岩學院客家學研究中心副教授邱立漢介紹,臺灣的李氏宗祠,絕大多數都供奉有李火德神主牌位,也就是說臺灣李氏大部分是李火德的後裔。

“從淩晨開始祭祖,零點一過就開始排隊祭拜了,到上午九點十點還沒有輪流完,非常熱鬧,來的人非常多,尤其遠道而來的,臺灣的,東南亞海外的,他們也趕過來,每年都這樣子,非常熱鬧。”

邱立漢說,每年春分李氏大宗祠祭祖的時候,來自全球的李氏後裔早早就彙聚一堂,排隊祭拜祖先。

李火德後裔遍佈全球,福建、廣東、江西、臺灣等地以及新加坡、菲律賓、印尼、美國、英國等國家和地區;李火德後裔名人輩出,如清代名臣李光地、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香港商界名人李嘉誠等。

“火德公是客家先民,宋末年間從北方南遷,開基散葉,繁衍子孫,人丁興旺,人才濟濟。”

李氏大宗祠管委會主任李長增表示,李火德後裔孫眾多,各領風騷。

李長增表示,管委會致力於把李氏大宗祠辦成“對外開放的視窗、聯繫臺灣人民的紐帶、連結海內外李氏後裔的橋樑”,這座100多年歷史的宗祠不僅承載了李氏後人對宋代末年中原南遷始祖李火德的紀念,更見證了海內外中國人對故鄉的眷戀之情。“來到這邊就是來到了自己的老家,祖宗曾經就住在這個地方。”

東南廣播公司記者葉軍民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