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文昌韓氏大宗祠:飽經風霜古痕存

文昌市錦山鎮韓氏大宗祠

文昌市錦山鎮錦山墟的西北一隅,

儘管房屋林立,但“陳鬥坡”這個地名一直在老百姓當中沿用至今。“陳鬥坡”原是一片荒坡荒地,據韓氏宗親講述,那是他們北宋渡瓊始祖韓顯卿從陳姓人家那裡“談”來的,因而得名,而韓顯卿之所以能在那裡定居下來,是因為其夫人也姓陳,與早先定居下來的陳姓人家多少有點沾親帶故。

在“陳鬥坡”的眾多民居中,有一片頂部為黃色琉璃瓦建築群的韓氏宗祠格外引人注目,

其主體建築為抬梁式與穿鬥式相結合,融匯了古代南北方建築梁架結構的特點。

在“陳鬥坡”的眾多民居中,有一片頂部為黃色琉璃瓦建築群格外引人注目,走近一看,巍峨的前門上方,“韓氏大宗祠”5個大字赫然入目。進得門去,拾級而上,頓覺庭院寬敞,顧盼左右,東西兩側,各有一座涼亭,三三兩兩的居民坐在其中,納涼閒談,十分悠閒。

始建于明代

韓氏大宗祠坐南朝北,

從大門穿過庭院,徑直向南走,來到一座山門前,只見門額上鑲嵌著一塊長方形石匾,自右向左陰刻“韓氏大宗祠”5個楷體大字,右側豎刻“民國三十八年重修”,左下角的落款為“吳敬恒敬題”。山門兩側各有一間廂房。

走過山門,再行十米左右,是一幢與山門平行而且對齊的房子,門匾有“晝錦堂”字樣。屋內的木柱上刻有一副對聯:“昌黎煥起文章府,魏國恢宏宰相家。”闡明了韓顯卿與韓愈的歷史淵源,

也標榜了家族史上韓琦、韓忠彥和韓侂胄先後貴為大宋宰相、被封為“魏國公”的殊榮。

最早的“晝錦堂”,是韓琦回鄉任相州知州時,在州署後院修建的一座堂舍,依據《漢書·項籍傳》中的“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反其意而用。韓琦的六世孫韓顯卿在南宋甯宗元慶三年共有15根;而廳堂———明間———正上方則有17排瓦片,兩側———次間———分別為13道,不管是單獨看,還是算總數,

瓦片的排數都是單數。為什麼檁子和瓦排的數目都是單數?這其中有什麼講究嗎?

在瓊北民間,像韓氏大宗祠這樣的建築,一般俗稱為“十五架十七路”房屋:“十五”是檁子的數目,決定著房屋的縱深度;“十七”為瓦片的排數,顯露出屋子的寬廣度,即見光面。據省住建廳副廳長、《海南民族傳統建築實錄》的編著者陳孝京介紹,歷史上,一般人家的房屋,檁子的數量為11根或13根,但越有地位的大戶人家或官宦世家,

房屋的檁子數目就越多,15根或17根甚至更多,房屋也就顯得越高大和寬敞。

記者見過海口市遵譚鎮湧潭村的一間蔡氏祖宅,檁子有15根之多,明間瓦片為19排,次間各有15排,十分闊氣,屋子主人的先祖曾是明代廣東仁化府學教授。

說到檁子的單數問題,陳孝京解釋,“屋頂的兩面坡是對稱的,檁子的數目當然也是相同的,加上脊檁,只能是單數。”

閻根齊認為:“古人的觀念中單數為“陽”,雙數為“陰”,房屋屬於“陽宅”,與“陰宅”

聲明: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直接聯繫我們,我們會即行刪除或者協商許可使用事宜。

我們的郵箱是:wenchangfabu@126.com,誠摯感謝。

感謝關注中共文昌市委宣傳部官方微信

支援我們請轉發、點贊或使用評論功能↓↓↓

雙數為“陰”,房屋屬於“陽宅”,與“陰宅”

聲明: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直接聯繫我們,我們會即行刪除或者協商許可使用事宜。

我們的郵箱是:wenchangfabu@126.com,誠摯感謝。

感謝關注中共文昌市委宣傳部官方微信

支援我們請轉發、點贊或使用評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