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專家呼籲:保健品行銷亂象治理 應打好組合拳

普通食品假冒保健食品、以“健康講座”“免費活動”等為噱頭促銷……保健品行銷亂象頻現,專家呼籲——

東南網4日10日訊 近日,全國多地保健品行銷亂象遭曝光。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回應稱:針對食品產品、宣傳資訊等欺詐行為制訂的《食品安全欺詐行為查處辦法》已向社會徵求完意見,即將發佈。

許多網友也反映了自己或家人遭遇的類似情況。在福州市12345政府公共服務系統,記者檢索“保健品”發現,共有300多條投訴和舉報,其中不乏“騙老人買保健品”“組織老人洗腦買保健品”等投訴件。

日前,記者走訪相關部門、專家,就如何規範保健品市場,聽聽他們的意見及建議。

網友:老人怎麼勸都不聽

家住福州鼓山的網友謝女士說,父親每個月都要花大幾千甚至上萬元購買保健品,而且都是一整箱一整箱地抱回家。謝女士說,她的父親今年已經70多歲,購買的這些保健品很多都沒有吃。“包括羊初乳營養粉、魚肝油膠囊等,

老年人身上存著的一點錢都去買了保健品了。”謝女士無奈地告訴記者,老人買保健品,家人怎麼勸都不聽。

在福州市12345政府公共服務系統上,一位元網友投訴稱,家裡老人花2萬多元買了“鐵拐李”系列保健品。“感覺被騙了,他們聲稱這些保健品都是權威單位推薦的。”該網友說。

福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目前保健食品亂象有以下幾種:以普通食品假冒保健食品,

製成膠囊、片劑形狀,突出宣傳食品中部分原料的保健功效;在包裝和廣告上,以誘導性語句表達其具有保健功能,誤導消費。

“以專家義診、權威證明、宣稱療效等非法手段宣傳行銷‘陷阱’,通過各種虛假宣傳資料誘導消費者,突出保健食品的所謂治療作用。例如,將降血糖類的保健食品,宣傳為治療糖尿病的藥品。”上述負責人說。

另外就是以“健康講座”“免費活動”等噱頭進行促銷。

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講座”“免費試用”“發放小禮品”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參加其組織的促銷活動,同時邀請一些假冒專家、教授或老中醫在現場開“養生”講座,趁機兜售保健食品。

業內人士:希望行業形成自律

位於福州鼓樓區五洲大廈從事老年人保健品行業的一家公司負責人表示,最近的新聞報導對保健品市場造成了很大衝擊。不過他也坦言,大亂後必有大治,

他希望這一行業能形成市場自律,規範健康發展。

記者獲悉,2016年福州市消費者投訴舉報中,保健品投訴成投訴件主要問題,同比增長311.3%。福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指出,保健品量變多,銷售管道變廣,網路管道銷售量比往年大大增加,這是近年來出現的新業態。

據介紹,正規的保健食品包裝上應標有保健食品批准文號,標注在保健食品專用標誌(俗稱“小藍帽”)下方,消費者在購買時應注意辨別,沒有小藍帽標識和保健食品批准文號的不是保健食品,不具有保健功效。

福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今後將針對保健品市場加強監管,嚴把經營許可關;嚴把日常監管關,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保健食品的生產經營監管,保健食品生產經營行為實行“雙隨機、一公開”的動態監管,建立經營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規範保健食品企業經營行為。

專家:各方形成合力打好組合拳

有專家指出,保健食品行銷亂象一方面是法律法規不完善或監督不夠,導致虛假、違法保健食品廣告的滋生蔓延;另一方面是經濟利益驅動,暴利是虛假宣傳保健食品的經濟原因。

福建省醫學科學研究院門診部心理科心理諮詢師葉德琴認為,現在有些老人缺少陪伴,內心較為孤獨,而一些經營者看中這點,對老人噓寒問暖,讓他們產生一種情感依賴。基於此,經營者大打親情牌,用虛假、誇大的行銷方式忽悠老人購買產品。

福州市晉安區第十二屆人大代表謝惠容指出,保健品行銷亂象問題,更多的是反映出老年人情感出現了空窗期。保健品行業亂像是一個社會問題,有賴於社會、家庭和監管部門形成合力,打好一套監管組合拳。

消費者在購買時應注意辨別,沒有小藍帽標識和保健食品批准文號的不是保健食品,不具有保健功效。

福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今後將針對保健品市場加強監管,嚴把經營許可關;嚴把日常監管關,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保健食品的生產經營監管,保健食品生產經營行為實行“雙隨機、一公開”的動態監管,建立經營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規範保健食品企業經營行為。

專家:各方形成合力打好組合拳

有專家指出,保健食品行銷亂象一方面是法律法規不完善或監督不夠,導致虛假、違法保健食品廣告的滋生蔓延;另一方面是經濟利益驅動,暴利是虛假宣傳保健食品的經濟原因。

福建省醫學科學研究院門診部心理科心理諮詢師葉德琴認為,現在有些老人缺少陪伴,內心較為孤獨,而一些經營者看中這點,對老人噓寒問暖,讓他們產生一種情感依賴。基於此,經營者大打親情牌,用虛假、誇大的行銷方式忽悠老人購買產品。

福州市晉安區第十二屆人大代表謝惠容指出,保健品行銷亂象問題,更多的是反映出老年人情感出現了空窗期。保健品行業亂像是一個社會問題,有賴於社會、家庭和監管部門形成合力,打好一套監管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