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的互聯網教育方法論(六):如何理解線上1對1和OMO教育?

互聯網教育發展到今天,大家有了一個基本的共識,

教育最好的變現方式還是自營課程,而不是流量售賣、會員增值等。

課程有兩種核心形態:1對1,1對多(1對3小班課和1對N大班課又有本質的區別)。擁有線上用戶和流量優勢的互聯網公司,對教育商業化的嘗試從未停止,在不斷的試探各種課程變現的可能性與效果。

Jack Ma出身於BAT,瞭解互聯網公司的優勢,也瞭解其局限性。互聯網公司擅長用戶和流量,把課程視為一種商業變現的手段,

但沒有教育基因,也對是否需要深入理解教育行業持觀望態度。

1對1和1對多(班課),在互聯網產品經理眼中,課程和電商的衣服、鞋子一樣,是種課程形態或者商品形態,包括一系列商品屬性:價格、可售賣數量,產品介紹,詳情等。但是,課程和電商的商品,本質上有很大的不同。

電商平臺連接的是人和商品。教育服務連接的是人和人,人和服務。這意味著,每個課程背後,都還蘊藏著更深的教育場景和內涵。

K12市場1對1和班課,不同的C端和B端場景C端場景1對1和班課的不同

1、面向的家長和學生受眾不同

1對1面向的是班級內最頭部和最尾部的20%學生,即以培優和補差為主。而且1對1主要是補差場景,因為好學生的知識點盲區少,差生的知識點盲區多,差生找1對1老師輔導的價值面更大。

2、學習產生的場景和週期不同

在期末考試前後,以及升學年級,1對1的需求會比較集中的爆發。

因為差生的家長開始覺得需要抓緊最後時間衝刺,需要1對1的輔導,而平時的學習,家長基本都會選擇班課。

3、家長和學生學習心態的不同

從報班的心態上來分析,選擇班課的家長心態往往是“孩子還可以但希望孩子考得更好”,而選擇1對1的家長心態大部分是“孩子考得太差了所以需要提高”。

從退課的心態來分析,對於優等生家長來說,孩子成績不退步就不會退課;對於差生家長來說,

孩子成績不進步就會退課。

B端場景1對1和班課的不同

從培訓機構角度來理解,1對1和班課有哪些不同呢?

1、1對1課程的利潤率比班課低

1對1課程的利潤率,平均大約10%左右,遠遠低於班課的利潤率(25%-30%)。正因為利潤率比較低,所以1對1課程的行銷,不會進行大額度的優惠。相比之下,班課行銷大額的優惠非常多,效果也比較好。

2、1對1的口碑傳播效應比班課弱

機構的核心競爭力是招生成本,

好的口碑是降低招生成本的重要手段。機構內的優等生對於強化正面口碑,有著顯著效果。

班課課堂內,有優等生也有普通學生,老師相同,如果有學生學習的結果不好,家長會傾向于認為是自己孩子的問題。但是1對1,家長會把不好的結果直接歸咎于老師,這樣有利於控制負面口碑。另外,1對1,以補差為主,差生提分本身就比較難,而且口碑傳播效應不強,所以1對1的正向口碑傳播也比班課低。

3、1對1老師的管理難度大於班課

1對1的課程利潤率低,老師產能有限,所以,老師的薪酬漲幅沒有班課老師快。長期做1對1培訓的老師,受到的訓練比較少,所以老師的教學水準提升也有限,1對1老師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天花板。所以很多機構當1對1老師的,都是剛畢業的經驗缺少的老師,或者大學生兼職。

綜上所述,1對1和班課,從學習場景來理解,有很多的不同,需要深刻理解,才能掌握其背後的商業邏輯。

為何互聯網公司選型線上1對1?

在2014年互聯網教育有一個小的爆發期,那時很多互聯網教育公司開始嘗試K12線上1對1的變現方式。嘗試線上1對1 的互聯網公司超過了10家。為什麼諸多互聯網公司不約而同的選擇線上1對1作為變現方式?

1、避開教研盲區。線上1對1的服務,由老師完成絕大部分的服務流程,對於互聯網公司來說,僅需要招募到一批老師接單即可,不需要再養一個教研、學管團隊。而且教研和學管,是互聯網公司不熟悉的領域和業務盲區,也不敢輕易嘗試。

2、去仲介化模式領先。線上1對1的模式和產品形態,特別容易類比打車領域的滴滴、Uber,所以更容易被互聯網人所接受,很容易聯想到所謂的教育行業的滴滴和Uber,還可以將1對1產業去仲介化,模式上更領先。

3、發揮技術優勢,打破空間限制。互聯網公司擁有很好的研發技術,包括直播技術,希望將技術優勢發揮到極致。認為1對1直播可以打破教育原有的地域限制,提高生產力,節省原有線下的房租成本,將更多的課酬分配給老師。

4、從邊緣業務進攻。1對1業務,不是目前大部分機構的主要核心業務,而且1對1的老師,是按課時計費,機構抽成,被剝削感最強,且存在大量兼職老師,極其不穩定。這部分老師也就屬於最好撬動的一批老師。從1對1業務這種側面戰場進攻,是一種早期戰術。

從上述分析來看,其實選擇線上1對1作為互聯網公司進軍教育的第一個戰場,邏輯上是正確的。

互聯網公司做線上1對1業務的難題

但是當線上1對1業務正式啟動運營後,聽到了一線炮火的聲音,邏輯上正確的事情,業務運轉中,遇到了一些困難和問題。

1、一對一提分效果有限,口碑傳播慢

教育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是招生成本,招生成本等於流量的獲取和流量的轉化,互聯網公司有很好的線上流量,可以源源不斷的輸送生源,但是流量的轉化,還依賴學員和用戶的口碑。之前有提到,1對1業務本身就以補差為主,且非常個性化,差生的提分效果比較有限,而且1對1口碑傳播比班課慢,這樣,純1對1產品的學員口碑難以建立,招生轉化上就比較困難。

2、一對一老師供給和產能不足

1對1 老師的產能有限,老師供給也很有限。1個全職一對一老師,同時最多服務3-4個學生,需要同時服務10000個學生,就需要3-4千個一對一老師。互聯網公司沒有師訓能力,無法源源不斷的提供老師,只能臨時招募,而且老師流動性又特別大(1對1老師的薪酬,非常容易看到天花板),即使上課方式變成了線上1對1,但是老師的招募和師訓能力的建立,非一日之功,因此普遍來說,線上1對1老師資源是非常匱乏的。

3、地域化、非標化和個性化

K12一對一,和英語類的1對1不同,有很強的地域屬性,屬於非標準化產品和服務,因為各地的小升初、中高考政策不一樣。因此要平衡好招生流量地域和老師所在地域。另外,1對1是一個非常個性化的服務,家長和學生對老師的需求各不相同,有人喜歡年輕老師,有人喜歡年長的老師,要在本來就不多的老師中,挑選出個性化的滿足使用者需要的老師,就更難了。

4、1對1諮詢環節重

雖然1對1免除了互聯網公司自己做教研的憂慮,但是1對1的諮詢環節非常重,需要售前客服CC的重行銷和諮詢。1對1的客單價較高,使用者從瞭解產品,到挑選老師,1對1試聽,到最終下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再加上家長對線上課程的接受度和信任度問題,10個試聽課基本上才能成2單。

線上班課因為單價低,普遍在幾百到千元不等,諮詢可以做的很輕,家長試錯成本也低。線上班課單價低,追求規模經濟,也縮短了決策週期,降低了諮詢成本。

5、1對1對於二三四線城市家庭負擔較重

一對一課程的價格,其實對於普通的中國二三四線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假如按照¥150/小時,每週補課8小時計算,每個月的支出是4800元,中國二三四線城市家庭月收入應該在8000-10000左右,而1對1支出已經占到家庭收入的一半,所以基本上處在衝刺升學階段的家長才會使用。

而對比價格普遍在幾百元的線上班課,家長的負擔更輕。其實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學習狀況和水準是有心理預期的,很多時候,家長買課只是買一個心裡安慰。幾百元定價的線上班課,在這個場景下,有比較廣闊的市場。

基於以上原因,很多互聯網公司的線上1對1業務開展的並不順利,老師供給短缺,需求具有週期性,諮詢重,規模不經濟,課程價格貴,再加之1對1 的利潤率非常低,整體來看,線上1對1業務單獨存在的商業場景,尚未被有效資料的證明。目前線上1對1公司,披露交易額數據的非常多,但鮮有披露利潤率資料的,也側面印證了這一點。

面向未來的OMO教育業態:1對1與班課,線上與線下

早些年互聯網教育剛剛興起的時候,線上教育叫嚷著要顛覆傳統機構,傳統機構內心忐忑的說不會被顛覆活得很好。線上1對1和線上班課又交替引領線上教育市場。

那麼回歸到教育用戶的需求來看,當下以及未來教育公司的業務常態到底是怎樣的?

其實線上教育發展到今天,大家會發現,單純的線下教育或者單純的線上教育,都比較難做。還記得小米雷軍說過的一句話嗎?小米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忽視了線下,後來小米拓展了很多線下管道和體驗店。

教育用戶的需求一直是多樣的,有些教育品類適合線上,有些品類必須線下。比如,語文作文、英語口語等文科類適合線上,數理化、出國諮詢適合線下。

有些用戶偏愛線上,覺得線上授課可以節省路途的時間,孩子可以在家學習,家長還能通過APP監控教學過程;有些用戶偏愛線下,覺得線下的老師和同學的陪伴式學習,是孩子成長的重要部分。

有些用戶是從線上到線下的。比如看了機構的網站和APP,去實體店報名。有些用戶是線下到線上的,在實體店諮詢,但是因為便利性選擇了網課。

用戶線上上和線下的場景是融會貫通的,數據是打通的,線下的學習數據和線上的學習資料,歸一為機構沉澱的大資料。這種全場景的OMO教育(Online Merge Offline)是未來的趨勢,和OMO新零售非常類似。

不論大機構、小機構,線上或是線下機構,如果無法打通OMO服務流程和資料流程,那麼在未來的競爭中,都會相對弱勢,因為在教育行業獲客成本極高的今天,不能為客戶提供完善的線上線下一體化、多產品線服務的話,機構的競爭力將會非常弱。

線上1對1,線上1對多,線下1對1,線下1對多,APP,Web-site,門店,這些都將是融會貫通的統一體,沉澱為統一的資料。

OMO教育,會為擁有新基因的教育機構帶來更多機會。越是傳統的大機構,向OMO的轉型越痛苦,越艱難,歸咎於其內部盤根錯節的線上和線下利益糾葛。教育行業和零售業不一樣,零售業連接的是人和商品,教育連接的是人和人,教育的線上線下打通複雜度遠高於零售業。

未來5-10年,所有的機構都是互聯網教育公司,而擁有原生OMO基因的教育公司,將獲得更大的優勢。

希望此文對從事教育行業的你有所幫助。

所以1對1的正向口碑傳播也比班課低。

3、1對1老師的管理難度大於班課

1對1的課程利潤率低,老師產能有限,所以,老師的薪酬漲幅沒有班課老師快。長期做1對1培訓的老師,受到的訓練比較少,所以老師的教學水準提升也有限,1對1老師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天花板。所以很多機構當1對1老師的,都是剛畢業的經驗缺少的老師,或者大學生兼職。

綜上所述,1對1和班課,從學習場景來理解,有很多的不同,需要深刻理解,才能掌握其背後的商業邏輯。

為何互聯網公司選型線上1對1?

在2014年互聯網教育有一個小的爆發期,那時很多互聯網教育公司開始嘗試K12線上1對1的變現方式。嘗試線上1對1 的互聯網公司超過了10家。為什麼諸多互聯網公司不約而同的選擇線上1對1作為變現方式?

1、避開教研盲區。線上1對1的服務,由老師完成絕大部分的服務流程,對於互聯網公司來說,僅需要招募到一批老師接單即可,不需要再養一個教研、學管團隊。而且教研和學管,是互聯網公司不熟悉的領域和業務盲區,也不敢輕易嘗試。

2、去仲介化模式領先。線上1對1的模式和產品形態,特別容易類比打車領域的滴滴、Uber,所以更容易被互聯網人所接受,很容易聯想到所謂的教育行業的滴滴和Uber,還可以將1對1產業去仲介化,模式上更領先。

3、發揮技術優勢,打破空間限制。互聯網公司擁有很好的研發技術,包括直播技術,希望將技術優勢發揮到極致。認為1對1直播可以打破教育原有的地域限制,提高生產力,節省原有線下的房租成本,將更多的課酬分配給老師。

4、從邊緣業務進攻。1對1業務,不是目前大部分機構的主要核心業務,而且1對1的老師,是按課時計費,機構抽成,被剝削感最強,且存在大量兼職老師,極其不穩定。這部分老師也就屬於最好撬動的一批老師。從1對1業務這種側面戰場進攻,是一種早期戰術。

從上述分析來看,其實選擇線上1對1作為互聯網公司進軍教育的第一個戰場,邏輯上是正確的。

互聯網公司做線上1對1業務的難題

但是當線上1對1業務正式啟動運營後,聽到了一線炮火的聲音,邏輯上正確的事情,業務運轉中,遇到了一些困難和問題。

1、一對一提分效果有限,口碑傳播慢

教育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是招生成本,招生成本等於流量的獲取和流量的轉化,互聯網公司有很好的線上流量,可以源源不斷的輸送生源,但是流量的轉化,還依賴學員和用戶的口碑。之前有提到,1對1業務本身就以補差為主,且非常個性化,差生的提分效果比較有限,而且1對1口碑傳播比班課慢,這樣,純1對1產品的學員口碑難以建立,招生轉化上就比較困難。

2、一對一老師供給和產能不足

1對1 老師的產能有限,老師供給也很有限。1個全職一對一老師,同時最多服務3-4個學生,需要同時服務10000個學生,就需要3-4千個一對一老師。互聯網公司沒有師訓能力,無法源源不斷的提供老師,只能臨時招募,而且老師流動性又特別大(1對1老師的薪酬,非常容易看到天花板),即使上課方式變成了線上1對1,但是老師的招募和師訓能力的建立,非一日之功,因此普遍來說,線上1對1老師資源是非常匱乏的。

3、地域化、非標化和個性化

K12一對一,和英語類的1對1不同,有很強的地域屬性,屬於非標準化產品和服務,因為各地的小升初、中高考政策不一樣。因此要平衡好招生流量地域和老師所在地域。另外,1對1是一個非常個性化的服務,家長和學生對老師的需求各不相同,有人喜歡年輕老師,有人喜歡年長的老師,要在本來就不多的老師中,挑選出個性化的滿足使用者需要的老師,就更難了。

4、1對1諮詢環節重

雖然1對1免除了互聯網公司自己做教研的憂慮,但是1對1的諮詢環節非常重,需要售前客服CC的重行銷和諮詢。1對1的客單價較高,使用者從瞭解產品,到挑選老師,1對1試聽,到最終下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再加上家長對線上課程的接受度和信任度問題,10個試聽課基本上才能成2單。

線上班課因為單價低,普遍在幾百到千元不等,諮詢可以做的很輕,家長試錯成本也低。線上班課單價低,追求規模經濟,也縮短了決策週期,降低了諮詢成本。

5、1對1對於二三四線城市家庭負擔較重

一對一課程的價格,其實對於普通的中國二三四線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假如按照¥150/小時,每週補課8小時計算,每個月的支出是4800元,中國二三四線城市家庭月收入應該在8000-10000左右,而1對1支出已經占到家庭收入的一半,所以基本上處在衝刺升學階段的家長才會使用。

而對比價格普遍在幾百元的線上班課,家長的負擔更輕。其實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學習狀況和水準是有心理預期的,很多時候,家長買課只是買一個心裡安慰。幾百元定價的線上班課,在這個場景下,有比較廣闊的市場。

基於以上原因,很多互聯網公司的線上1對1業務開展的並不順利,老師供給短缺,需求具有週期性,諮詢重,規模不經濟,課程價格貴,再加之1對1 的利潤率非常低,整體來看,線上1對1業務單獨存在的商業場景,尚未被有效資料的證明。目前線上1對1公司,披露交易額數據的非常多,但鮮有披露利潤率資料的,也側面印證了這一點。

面向未來的OMO教育業態:1對1與班課,線上與線下

早些年互聯網教育剛剛興起的時候,線上教育叫嚷著要顛覆傳統機構,傳統機構內心忐忑的說不會被顛覆活得很好。線上1對1和線上班課又交替引領線上教育市場。

那麼回歸到教育用戶的需求來看,當下以及未來教育公司的業務常態到底是怎樣的?

其實線上教育發展到今天,大家會發現,單純的線下教育或者單純的線上教育,都比較難做。還記得小米雷軍說過的一句話嗎?小米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忽視了線下,後來小米拓展了很多線下管道和體驗店。

教育用戶的需求一直是多樣的,有些教育品類適合線上,有些品類必須線下。比如,語文作文、英語口語等文科類適合線上,數理化、出國諮詢適合線下。

有些用戶偏愛線上,覺得線上授課可以節省路途的時間,孩子可以在家學習,家長還能通過APP監控教學過程;有些用戶偏愛線下,覺得線下的老師和同學的陪伴式學習,是孩子成長的重要部分。

有些用戶是從線上到線下的。比如看了機構的網站和APP,去實體店報名。有些用戶是線下到線上的,在實體店諮詢,但是因為便利性選擇了網課。

用戶線上上和線下的場景是融會貫通的,數據是打通的,線下的學習數據和線上的學習資料,歸一為機構沉澱的大資料。這種全場景的OMO教育(Online Merge Offline)是未來的趨勢,和OMO新零售非常類似。

不論大機構、小機構,線上或是線下機構,如果無法打通OMO服務流程和資料流程,那麼在未來的競爭中,都會相對弱勢,因為在教育行業獲客成本極高的今天,不能為客戶提供完善的線上線下一體化、多產品線服務的話,機構的競爭力將會非常弱。

線上1對1,線上1對多,線下1對1,線下1對多,APP,Web-site,門店,這些都將是融會貫通的統一體,沉澱為統一的資料。

OMO教育,會為擁有新基因的教育機構帶來更多機會。越是傳統的大機構,向OMO的轉型越痛苦,越艱難,歸咎於其內部盤根錯節的線上和線下利益糾葛。教育行業和零售業不一樣,零售業連接的是人和商品,教育連接的是人和人,教育的線上線下打通複雜度遠高於零售業。

未來5-10年,所有的機構都是互聯網教育公司,而擁有原生OMO基因的教育公司,將獲得更大的優勢。

希望此文對從事教育行業的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