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劉邦|公道並不在人心

​“是非只在時勢,

公道不在人心。”

​這是張良在劉邦孤立無援時對他說的話。

​有時公道並不在人心

不能簡單地以當下的得失論成敗,很多所謂失敗,只不過是此時的一個世俗觀念。

有時公道並不在人心,但時間,卻可以將失去的公道追討回來。

明末義將袁崇煥,鎮守遼寧興城這個關口。清兵已從東北起兵入關,直逼京城。袁崇煥趕回來救援,駐軍城外,幾度鏖戰,擊退清兵。

但是最後卻因為被人離間,反被崇禎皇帝治罪,淩遲而死。死後老百姓甚至分食他的肉,以解心頭憤恨。公道總在人心嗎?不一定。

然而後來,悄然為他守墓的也是老百姓,一守幾百年,直到乾隆稱帝的時期,

才正式為他平反。

說起來,他作為明末重臣,是清朝的敵人,因此這樣的平反,顯示出一種大義。並不是所有的偉大,都能在當世被認可,往往需要時間的追認。

所以,在一個大時代裡,如果你受到很多委屈或者不平的待遇,別著急,把它交給時間。

不能簡單地以當下的得失論成敗,很多所謂失敗,只不過是此時的一個世俗觀念,或者某種立場下的判斷而已。

做人,

要有一種心理準備:歷史上見,時間上見,不能總是當下見。

是非只在時勢

老話說:得人心者得天下,其實這裡的人心,指的就是時勢。

時勢才是權力最大的翻覆手。一手將西楚霸王項羽逼上絕路的淮陰侯韓信,同樣如此。是時勢成就了他,同時也是時勢毀滅了他。

在策劃著名的垓下之戰時,囂張跋扈的韓信還是齊王。那時無論是項羽還是劉邦,都不得不極力拉攏他。後人評論說,

倘若那時韓信獨成一力,天下便是三分之勢。

誠然,打敗項羽足以千秋留名,但項羽一死,他韓信也再無利用價值。之前種種的不敬之舉,他手握的重兵之權,無疑都是劉邦心中一根不可不拔的刺。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只是韓信臨死時的一句推託說辭,在未央宮誅殺他的,不是蕭何,不是呂後,也不是劉邦,而是他自己。同樣的,這一切,也是時勢所趨。

韓信擁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

可以說為漢室江山,為天下太平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最後被人隨便安了一個“謀反”的罪名,36歲就不明不白的死了。百姓沒有為他奔走呼嚎,舊日的同事簫何正是設計害死他的同謀。公道嗎?人心呢?

公道不在人心,而在於時勢。

商鞅苦變法,秦王掃六合,項羽滅暴秦,韓信戰項羽,最後天下姓劉。

時勢變人心自會變,就如地上的青草,會順應天時生長一樣。

天地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不為桀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