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劉邦|公道並不在人心

​“是非只在時勢,

公道不在人心。 ”

​這是張良在劉邦孤立無援時對他說的話。

​有時公道並不在人心

不能簡單地以當下的得失論成敗, 很多所謂失敗, 只不過是此時的一個世俗觀念。

有時公道並不在人心, 但時間, 卻可以將失去的公道追討回來。

明末義將袁崇煥, 鎮守遼寧興城這個關口。 清兵已從東北起兵入關, 直逼京城。 袁崇煥趕回來救援, 駐軍城外, 幾度鏖戰, 擊退清兵。

但是最後卻因為被人離間, 反被崇禎皇帝治罪, 淩遲而死。 死後老百姓甚至分食他的肉, 以解心頭憤恨。 公道總在人心嗎?不一定。

然而後來, 悄然為他守墓的也是老百姓, 一守幾百年, 直到乾隆稱帝的時期, 才正式為他平反。

說起來, 他作為明末重臣, 是清朝的敵人,

因此這樣的平反, 顯示出一種大義。 並不是所有的偉大, 都能在當世被認可, 往往需要時間的追認。

所以, 在一個大時代裡, 如果你受到很多委屈或者不平的待遇, 別著急, 把它交給時間。

不能簡單地以當下的得失論成敗, 很多所謂失敗, 只不過是此時的一個世俗觀念, 或者某種立場下的判斷而已。

做人, 要有一種心理準備:歷史上見, 時間上見, 不能總是當下見。

是非只在時勢

老話說:得人心者得天下, 其實這裡的人心, 指的就是時勢。

時勢才是權力最大的翻覆手。 一手將西楚霸王項羽逼上絕路的淮陰侯韓信, 同樣如此。 是時勢成就了他, 同時也是時勢毀滅了他。

在策劃著名的垓下之戰時, 囂張跋扈的韓信還是齊王。 那時無論是項羽還是劉邦,

都不得不極力拉攏他。 後人評論說, 倘若那時韓信獨成一力, 天下便是三分之勢。

誠然, 打敗項羽足以千秋留名, 但項羽一死, 他韓信也再無利用價值。 之前種種的不敬之舉, 他手握的重兵之權, 無疑都是劉邦心中一根不可不拔的刺。

“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只是韓信臨死時的一句推託說辭, 在未央宮誅殺他的, 不是蕭何, 不是呂後, 也不是劉邦, 而是他自己。 同樣的, 這一切, 也是時勢所趨。

韓信擁百萬之軍, 戰必勝、攻必取, 可以說為漢室江山, 為天下太平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是最後被人隨便安了一個“謀反”的罪名, 36歲就不明不白的死了。 百姓沒有為他奔走呼嚎, 舊日的同事簫何正是設計害死他的同謀。 公道嗎?人心呢?

公道不在人心, 而在於時勢。

商鞅苦變法, 秦王掃六合, 項羽滅暴秦, 韓信戰項羽, 最後天下姓劉。

時勢變人心自會變, 就如地上的青草, 會順應天時生長一樣。

天地有常, 不為堯存, 不為桀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