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恒大碧桂園融創那麼牛,靠的就是這招!調控期更要靠這招!但你可能學不會

電影《功夫》裡火雲邪神有一句廣為人知的臺詞: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確實,根據愛因斯坦相對論論,只要速度夠快,時間都可以變慢。還有什麼是快不能解決的呢?!

過去二十餘年,

我國房地產行業格局的演變,也可以說是圍繞快字展開的——快魚吃掉了慢魚,不斷變大。今天,這一進程不僅沒有結束,反而還在加速。

當然,快周轉也一度被認為已經過時。比如14年的時候,不少人認為開發商的快周轉模式正遭遇挑戰,盈利能力堪憂。可是,隨後的事實證明,在競爭中佔據上風的依然是快周轉玩得溜的房企。前年以來的調控,使得快周轉模式再次遇到了阻礙。

還能繼續玩嗎?明源君認為,對於想要上規模的房企來說,調控期依然要盡可能的快周轉。否則會更容易掉隊,失去繼續玩下去的資格。

01

正常市場下,快周轉能上規模

調控大勢下,快周轉決定生死

融創投資樂視、入股金科、購入融科智地、鯨吞萬達13個文旅項目……引發了不少不懂國情、不懂中國房企運營模式者的擔心。

然而,到目前為止,融創不僅沒事,而且排名還上升到了第四位。這其中,融創固然有各種各樣的絕活,但體現到面上,就是快。

比如,買下萬達13個文旅項目半個月之後,哈爾濱萬達城就開盤銷售。哈爾濱萬達文旅專案的總建面為494.7萬平米,其中銷售部分的建築面積為425萬平米,若可售部分按9000元/平米計算,則回款額為382億。

由於專案是滾動開發的,先期的回款可用于後續的開發。這麼一來,立刻就轉起來了。融創收購的天津星耀五洲項目同樣如此,接手之後即快速開盤銷售。

據測算,同等規模的專案,如果開發週期每增加一個月,由於資金成本、管理費用等隨之增加,

專案投資回報率將會降低0.8個百分點左右;相反,若開發週期每縮短一個月,專案投資回報率可提高0.8個百分點。這就是像融創這樣的大型房企,強者恒強的重要原因之一。

都知道快周轉對沖規模的重要性。但今年以來,不少房企抱怨,調控之後,房企面臨如下困境:高地價、限價令下,開盤越快,賺得越少。

一些房企選擇延後開盤。可是,明源君認為,在當前的調控下,繼續等待簡直就是一種賭博,

可能輸得更慘。

比如,2015年幾大央企在北京聯合拿了一個地王。可是並沒有馬上動工,而是等著。最後等來了密集的調控。

由於這一次的調控不同以往。比如,調控期比業內預計的要長,而且還有限價。最近連深圳也加入了限售行列(一幅即將在2018年2月1日出讓的住宅用地,施行限售政策,限售5年)。此外,為了防止囤地倒地,國土部開展住宅用地出讓合同執行情況檢查……

這使得拿了地的開發商只用回答一個問題:賣房子還是賣地?因為房子價格政府已經給你定好了。如果開發商選擇賣房子,那就要快周轉,而且還要控制成本,否則你拖得越久,成本越高。

上述聯合體中的一家央企最終就扛不住了。因為近兩年該公司大肆跑馬圈地,但高周轉的能力不足,又碰到限價,導致資金鏈緊張。拖了這麼久,再來建好房子賣房子也是虧錢,不如直接打7折賣地!

即便對很多地王來說,限價還是要高於樓面價的,依然存有盈利的可能性。至於沒拿地王的則更是如此。當然,快周轉會使利潤變得比較薄。可是,既要規模,又要利潤,哪有這麼好的事呢?君不見,恒大為提高利潤,不僅把永續債全部還清了,而且計畫未來降低拿地的規模。

02

土地便宜是控成本和快周轉的基礎

學會用人、敢分錢則是落地的關鍵

進度控制對房企至關重要。因為出於資金安排和銷售的需要,專案開工後,房企不會輕易變更事前擬定的開盤時間和交房時間,這就要求工程必須在開盤前完成主體施工,且在交房前完成項目竣工驗收。

現實中,不少房企能做到上述兩點,可是工程施工往往是前鬆後緊(前階段超期,後階段趕工),造成的後果是犧牲了工程品質,並將問題爆發於物業管理階段,加大了公司物業管理成本,降低了公司美譽度。

調控大勢下,面臨的挑戰只會更多。由於限價,價格已經劃定,開發商僅僅快還不夠,還要有不錯的產品品質,同時控制成本,這樣才有盈利,或者至少不虧本的可能。

一、地拿得便宜,是控成本和快周轉的基礎

孫宏斌說,地買貴了誰也沒辦法,地買便宜了傻子都能賺錢。這個行業唯一的風險就是地買貴了。

很多房企為了爭奪一二線的土儲拼刺刀,而融創在一二線城市拿的地卻很便宜,便宜到這些地方的房價跌到5000/平米都很難虧本。

碧桂園為了進入一線,甚至一度成立一線事業部,並且在北京跟人聯合拿了一塊地。可事後一算,覺得價格高了,果斷選擇退地。

買地是最大的成本,買得便宜才能夠賣得便宜。限價下,你的價格可以比政府的指導價還低,自然也更容易拿到預售證。

可是,很多房企既沒融創那樣的能力,又沒碧桂園那樣的定力,只要是一二線城市的地就拼命拿。一衝動拿了高價地,其實自身並沒有快周轉的能力,這樣一來,本來還有的一點點盈利的希望都搞沒了。還有一種是拿了城中村舊改的地,拿的時候很爽,可是拿完以後可能就痛苦了,因為拆遷向來是非常難搞的。別說快周轉,搞不好就把你拖死在那裡。

1、通過並購,合作的方式拿到便宜的地

雖然現在優質的土儲都不好拿,但有些房企還是做到了,拿得多且相對便宜。自然有了快周轉下賺錢的優勢。

比如福晟集團,今年前11個月的銷售額是347.2億元,同期新增貨值2980.9億元,是同期銷售的8.6倍,位列新增貨值排名的第7位!

跟融創一樣,福晟集團獲取土地的方式是收並購,今年前11個月通過收並購方式取得了2651億元的貨值,占到企業總的新增貨值的89%!

弘陽集團新增貨值的絕對值並不突出,可是銷售排名和貨值排名達62位。之所以能如此迅速擴張,主要在於其通過合作開放的的方式拿地,今年前11各月弘陽拿了39塊地,其中36塊是合作地塊。

據明源君瞭解,某迅速崛起的百強黑馬,為了爭奪城中村的土地捨得下本,除了補償現金和房子,還給村民股份(未來,自持型物業的收入可以分紅),拆遷的事一下好辦很多。表面上成本略高了一點,但比公開招拍掛還是低很多,而且一旦拆遷順利,節省了大量時間,總體比慢慢磨要划算得多。

當然,對於已經拿了地的,如果你不想直接賣地的話,趕緊找個有快周轉能力的房企合作開發吧。

2、機會式介入可快周轉的城市,做補充

還有機會式介入非核心佈局、卻可以快周轉的區域。明源君接觸的不少百強房企,此前只佈局一二線城市。可是,隨著今年三四線城市變得火熱。其佈局也做了一些調整,適度的到三四線拿了一些地。因為這些地方沒有調控,可以快周轉。

某三十強房企老總就對明源君說,三線城市的地價占比較低,杠杆可以用得更好。比如,在上海買一塊樓面價7萬/平米的地,賣10萬/平米,那杠杆是7:10;但是能賣一萬/平米的三線城市,買一塊地的樓面價只有1500,杠杆是1.5:10。

這麼算下來,三線城市項目的資金周轉率和利潤率都不會低於一線城市。因此,雖然公司長期佈局的是一二線城市,但也會機會式的介入到三四線城市總,分一杯羹。

當然,三四線城市的地相對便宜,可以更好的用杠杆,但是也有風險。怎麼規避?最近幾年衝刺兇猛的中梁是個很好的榜樣。其在14和15年都在做範本,避免了拍腦袋決策,使其16和17能快速複製。概而言之,就是不打無準備之戰。特別是到了現階段,風險已經越來越高,選擇與當地有地的房企合作開發,相對更保險。

二、採用新建築技術,可有效縮短施工週期

物美價廉的東西永遠是銷售最快的。對大部分產品來說,熱銷的就在於,其在品質和價格之間找到了黃金分割點。

碧桂園之所以能成為三四五線之王,在於其能做出高當地兩三個檔次的產品,但是,價格卻只高一個檔次。因為碧桂園有全產業鏈的優勢,使得其不僅速度快,而且成本也夠低。其他房企想要獲得這種能力的加持,恐怕只有尋求與其合作。

當然,沒有全產業鏈優勢,還可以借助新技術。其實科技之於地產,目前還處於很淺層次的應用,但帶來的改善已不小。比如,裝配式建築技術。

裝配式建築就是採用預製部品部件在工地裝配而成的建築。相對于傳統現澆建築,其可縮短施工週期25~30%,節水約50%,節約木材約80%,減少建築垃圾70%以上,並顯著降低施工粉塵和雜訊污染。

施工人員正在20層高樓上吊裝“預製夾心保溫一體化外牆”

這使得拿了地的開發商只用回答一個問題:賣房子還是賣地?因為房子價格政府已經給你定好了。如果開發商選擇賣房子,那就要快周轉,而且還要控制成本,否則你拖得越久,成本越高。

上述聯合體中的一家央企最終就扛不住了。因為近兩年該公司大肆跑馬圈地,但高周轉的能力不足,又碰到限價,導致資金鏈緊張。拖了這麼久,再來建好房子賣房子也是虧錢,不如直接打7折賣地!

即便對很多地王來說,限價還是要高於樓面價的,依然存有盈利的可能性。至於沒拿地王的則更是如此。當然,快周轉會使利潤變得比較薄。可是,既要規模,又要利潤,哪有這麼好的事呢?君不見,恒大為提高利潤,不僅把永續債全部還清了,而且計畫未來降低拿地的規模。

02

土地便宜是控成本和快周轉的基礎

學會用人、敢分錢則是落地的關鍵

進度控制對房企至關重要。因為出於資金安排和銷售的需要,專案開工後,房企不會輕易變更事前擬定的開盤時間和交房時間,這就要求工程必須在開盤前完成主體施工,且在交房前完成項目竣工驗收。

現實中,不少房企能做到上述兩點,可是工程施工往往是前鬆後緊(前階段超期,後階段趕工),造成的後果是犧牲了工程品質,並將問題爆發於物業管理階段,加大了公司物業管理成本,降低了公司美譽度。

調控大勢下,面臨的挑戰只會更多。由於限價,價格已經劃定,開發商僅僅快還不夠,還要有不錯的產品品質,同時控制成本,這樣才有盈利,或者至少不虧本的可能。

一、地拿得便宜,是控成本和快周轉的基礎

孫宏斌說,地買貴了誰也沒辦法,地買便宜了傻子都能賺錢。這個行業唯一的風險就是地買貴了。

很多房企為了爭奪一二線的土儲拼刺刀,而融創在一二線城市拿的地卻很便宜,便宜到這些地方的房價跌到5000/平米都很難虧本。

碧桂園為了進入一線,甚至一度成立一線事業部,並且在北京跟人聯合拿了一塊地。可事後一算,覺得價格高了,果斷選擇退地。

買地是最大的成本,買得便宜才能夠賣得便宜。限價下,你的價格可以比政府的指導價還低,自然也更容易拿到預售證。

可是,很多房企既沒融創那樣的能力,又沒碧桂園那樣的定力,只要是一二線城市的地就拼命拿。一衝動拿了高價地,其實自身並沒有快周轉的能力,這樣一來,本來還有的一點點盈利的希望都搞沒了。還有一種是拿了城中村舊改的地,拿的時候很爽,可是拿完以後可能就痛苦了,因為拆遷向來是非常難搞的。別說快周轉,搞不好就把你拖死在那裡。

1、通過並購,合作的方式拿到便宜的地

雖然現在優質的土儲都不好拿,但有些房企還是做到了,拿得多且相對便宜。自然有了快周轉下賺錢的優勢。

比如福晟集團,今年前11個月的銷售額是347.2億元,同期新增貨值2980.9億元,是同期銷售的8.6倍,位列新增貨值排名的第7位!

跟融創一樣,福晟集團獲取土地的方式是收並購,今年前11個月通過收並購方式取得了2651億元的貨值,占到企業總的新增貨值的89%!

弘陽集團新增貨值的絕對值並不突出,可是銷售排名和貨值排名達62位。之所以能如此迅速擴張,主要在於其通過合作開放的的方式拿地,今年前11各月弘陽拿了39塊地,其中36塊是合作地塊。

據明源君瞭解,某迅速崛起的百強黑馬,為了爭奪城中村的土地捨得下本,除了補償現金和房子,還給村民股份(未來,自持型物業的收入可以分紅),拆遷的事一下好辦很多。表面上成本略高了一點,但比公開招拍掛還是低很多,而且一旦拆遷順利,節省了大量時間,總體比慢慢磨要划算得多。

當然,對於已經拿了地的,如果你不想直接賣地的話,趕緊找個有快周轉能力的房企合作開發吧。

2、機會式介入可快周轉的城市,做補充

還有機會式介入非核心佈局、卻可以快周轉的區域。明源君接觸的不少百強房企,此前只佈局一二線城市。可是,隨著今年三四線城市變得火熱。其佈局也做了一些調整,適度的到三四線拿了一些地。因為這些地方沒有調控,可以快周轉。

某三十強房企老總就對明源君說,三線城市的地價占比較低,杠杆可以用得更好。比如,在上海買一塊樓面價7萬/平米的地,賣10萬/平米,那杠杆是7:10;但是能賣一萬/平米的三線城市,買一塊地的樓面價只有1500,杠杆是1.5:10。

這麼算下來,三線城市項目的資金周轉率和利潤率都不會低於一線城市。因此,雖然公司長期佈局的是一二線城市,但也會機會式的介入到三四線城市總,分一杯羹。

當然,三四線城市的地相對便宜,可以更好的用杠杆,但是也有風險。怎麼規避?最近幾年衝刺兇猛的中梁是個很好的榜樣。其在14和15年都在做範本,避免了拍腦袋決策,使其16和17能快速複製。概而言之,就是不打無準備之戰。特別是到了現階段,風險已經越來越高,選擇與當地有地的房企合作開發,相對更保險。

二、採用新建築技術,可有效縮短施工週期

物美價廉的東西永遠是銷售最快的。對大部分產品來說,熱銷的就在於,其在品質和價格之間找到了黃金分割點。

碧桂園之所以能成為三四五線之王,在於其能做出高當地兩三個檔次的產品,但是,價格卻只高一個檔次。因為碧桂園有全產業鏈的優勢,使得其不僅速度快,而且成本也夠低。其他房企想要獲得這種能力的加持,恐怕只有尋求與其合作。

當然,沒有全產業鏈優勢,還可以借助新技術。其實科技之於地產,目前還處於很淺層次的應用,但帶來的改善已不小。比如,裝配式建築技術。

裝配式建築就是採用預製部品部件在工地裝配而成的建築。相對于傳統現澆建築,其可縮短施工週期25~30%,節水約50%,節約木材約80%,減少建築垃圾70%以上,並顯著降低施工粉塵和雜訊污染。

施工人員正在20層高樓上吊裝“預製夾心保溫一體化外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