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讀書就像吃藥,可以治愚昧也可防病

年輕人要養成讀書的好習慣並不是那麼容易。當下正處在網路資訊時代,在追逐名利的市場經濟下,很多人都通過互聯網來吸收知識,但大多採取一種速食式的讀書方式,

而這種閱讀方式並不是很科學。其實讀書就像吃藥,可以治愚昧也可防病。

速食式閱讀的弊端在於,只是通過事物的表面去觀察事物,不求甚解,它甚至排斥思考,排斥想像。而在某種情況下其實還是需要更深入的去思考文字背後的內容,這就是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提到的“透視”讀書法。有學者認為,如果讀書沒有耐性,只是看表面文字,那麼讀多少書也是白搭。

讀書可以養心,所以要像健身一樣有耐性。然而很多人正是缺乏這一點,無論看什麼都是走馬觀花,囫圇吞棗,這種速食式的閱讀不求甚解,會使人陷入一種煩躁的情緒當中。其實真正學會讀書的人,可以借此消除疲勞,愉悅心情,而不是簡單的查找資料、過目即忘。

曾有人認為,最愚昧的往往是讀書的人,而科學家愛迪生曾說過,讀書對於智慧,就像體操對於身體一樣。讀書對於我們來說是驅散生活中的不愉快的最好手段。

讀書對修身養性、病後康復等是十分有益的。我一位在天津阿波羅醫院工作的朋友告訴我,如果人們在康復階段可以有時間讀書,作為治病的一種輔助療法,讀書可以防止空虛,助人消除煩悶,解開憂鬱,忘卻痛苦。

在注重養生保健的今天,讀書不失為一種治病防病的良藥。

宋人黃庭堅說: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有人更是警告:當你半夜醒來,發現自己好長時間沒讀書了,而且沒有任何負罪感的話,那你就已經墮落了。有研究表明,愛閱讀的人常有判斷能力和自控能力,語言豐富、思維縝密;不閱讀的人往往想法簡單、語言貧乏,甚至細胞的分裂都比前者要少。

其實,讀書,正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世界。進入到書中的世界中去,心理上的壓力被解脫了,心情自然也會得到放鬆,同時還可以淨化心靈。可以說,以讀書舒心養性,益處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