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好看丨盤點成都版“國家寶藏”,16件國寶你為哪個打call?

最近這段時間,喜歡看綜藝的小夥伴都知道

央視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

持續刷屏朋友圈~豆瓣評分高達9.2

可以說非常厲害了

大家的文化品味也是相當高呢

據說該節目播出後,博物館參觀的人都變多啦~

作為擁有2300年建城史的中國十大古都之一

成都藏著相當多“國家寶藏”

故事就在你身邊,你瞭解它們嗎?

成都博物館

成都博物館是成都市規模最大的綜合型博物館,已有五十餘年的歷史。1958年,成都市地志博物館籌備委員會成立; 1982年,成都市整合相關文物管理機構組建成都市博物館, 館址在成都市東風路大慈寺,1984年正式對外開放;2016年6月,成都博物館新館建成並開放。成都博物館新館位於成都市天府廣場西側,毗鄰四川省圖書館、四川美術館、四川科技館。石犀牛

這尊石犀牛它是中國石刻藝術史上最早的圓雕作品,為整塊的紅砂岩雕刻而成,作站立狀,頭部略呈圓錐形,刻有較清晰的耳朵、眼晴、下頜及鼻部,局部裝飾簡單的卷雲圖案,風格粗獷,軀幹部分顯得豐滿圓潤、四肢短粗,長3.3米、高1.7米,重約8.5噸。據文獻記載,

李冰擔任蜀郡太守期間,曾建造五頭石犀,以鎮壓水精。

這尊石犀是否就是李冰所建造的五頭石犀之一還需進一步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這頭石犀與李冰治水是一個體系的,兼具水則(古代衡量水位的水尺)和鎮水神獸的功能。

人體經穴髹漆木俑與醫學簡牘

人體經穴髹(xiu)漆木俑人像高約14cm。裸身,直立,手臂垂直放於兩側,手五指並齊,掌心向前,雙腳呈一字站立。光頭,五官清晰,體形勻稱。通體髹黑漆,表面用白色和紅色細線描繪的經絡線條清晰可見,並刻以圓點標示穴位,能夠辨認的穴位有117個,在不同部位還陰刻“心”“肺”“腎”“盆”等線刻小字。人體經穴髹漆木俑被學界一致認為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完整的經絡漆人,反映出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經絡對於人體的重要意義。

經絡學說是中國醫學重要的基本理論,說明漢代成都醫學已達到相當先進的水準。除人體經穴髹漆木俑外,在老官山漢墓還出土有大量醫學簡牘,其中有一本與文獻記載神醫扁鵲相關的醫書。醫學簡牘為研究漢代蜀地中醫源流提供珍貴資料,這些發現說明蜀地在政治、經濟繁榮的同時,醫學科技也達到了很高水準。

船棺、船棺隨葬竹席和漆器

商業街船棺遺址被評為200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並成為國務院公佈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戰國時期的大型船棺葬,距今2400多年。墓坑中現存船棺、獨木棺17具,墓中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墓坑中所有棺木均用貴重的楠木整木鑿成,葬具下麵墊有縱橫交錯的枕木。

在這17具船棺中,最大的一具長達18.8米,直徑1.7米,是迄今國內發現規模最大的船棺,說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極為顯赫,專家推測很可能是古蜀國最後一代王朝開明氏的家族墓地,甚至是蜀王的陵墓。展出的這兩件為11號棺和9號棺,棺長分別為4.77米和4.52米,屬於中型棺。棺木兩端平整,底部被修整過。棺蓋和棺底是由一根整木從中剖開所製成,各占二分之一,這就保證了棺蓋有足夠重量,不會輕易被掀開。

船棺發掘時,考古學家在船棺周圍發現了大量的“青膏泥”,正是由於使用了密不透氣的青膏泥,隨葬的各類漆器、包括墊在棺底的竹席才得以完好保存。

商業街船棺出土的隨葬品,有陶器、銅器、漆器、竹木器及青銅巴蜀式兵器等。船棺隨葬的竹席保存較為完整。此外,隨葬品中漆器不僅數量多,而且保存完好,主要有案、器座、梳子、漆床及大量的木構件。這些漆器器形精美,色彩亮麗,紋飾斑斕。引人注目的是,這些大型漆案、漆幾應該只有高級貴族才可以使用。

提花織機模型

織機模型為竹木製成,結構複雜精巧,保存十分完整,一些部件上還殘存有絲線和染料。一部織機略大,其它三部略小,推測應是參照原織機製作的縮小模型。這四部織機是迄今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此類織機的實物,對於研究中國乃至世界絲綢紡織技術的起源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成都武侯祠是紀念劉備、諸葛亮等蜀漢英雄人物廟宇所在。它肇始於蜀漢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劉備惠陵修建時,在修建惠陵的同時也修建了漢昭烈廟。1961年武侯祠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成立博物館。武侯祠現由三國文化遺產保護區 、三國文化體驗區(即西區,原南郊公園)和錦裡民俗區三部分組成,是全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及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

唐碑

唐碑全名《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鐫立于唐憲宗元和四年(西元80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悠久歷史,是西南地區迄今保存完好的少數幾塊唐代碑刻之一。唐憲宗元和四年(西元809年),時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的武元衡率領27位僚屬來武侯祠拜謁,令節度府掌書記裴度撰文立碑,表達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裴度在碑文中全面讚頌了諸葛亮的“事君之節,開國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術”,緬懷蜀漢遺德,感慨當世之政。文章寫好以後,由柳公綽書丹。

柳公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的哥哥,書法造詣不輸其弟。他以端正的字體結構和凝重的筆意變化,恰當地表現出了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唐碑立于武侯祠一千多年裡,不斷有官紳文人在碑上題詞賦詩。在唐碑最右下角有明弘治十年(西元1497年)四川巡按榮華的題跋:“人因文而顯,文因字而顯,然則武侯之功德,裴、柳之文字,其相與垂宇不朽也。”故因諸葛亮的功績、裴度的文章、柳公綽的書法,唐碑亦被稱為“三絕碑”。

蜀漢銘文青銅弩機

弩機使用靈活,善遠端射殺,在三國戰場上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魏氏春秋》曰:“(亮)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在戰場中大顯威力。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館藏文物蜀漢銘文青銅弩機,長13.3釐米,寬6.7釐米,高15.3釐米。機身有銘文,從銘文來看,蜀漢弩機制作由主管官——監造官——製造者三級負責,責任明確,有一定的模式,其體例一般是“年號+中作部+主管官員名字+吏名+工名+重量+弩機強度”。

攻心聯

此聯為清人趙藩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所撰,現懸掛于諸葛亮殿堂前正中。上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下聯:“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攻心聯作為著名的治世名聯,內涵豐富,其核心即在於“攻心”與“審勢”。“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用計謀瓦解敵人鬥志,收復敵人軍心,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使其心服,便是“攻心”戰術的最好實踐。“審勢”,即審時度勢,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制定出適用於實際的執政策略,如若不然,太過寬鬆或太過嚴格,都不是良策。

蜀漢直百五銖

此枚錢幣為銅質,圓形方穿,內外皆有廓,面文隸書“直百五銖”,光背,直徑2.8釐米、穿徑0.9釐米、外廓厚0.3釐米。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在沿用兩漢舊錢的基礎上,還分別鑄造了自己的貨幣,建立起截然不同的貨幣體系。東漢獻帝建安十九年(西元214年),劉備始鑄貨幣,主要為“直百錢”,面文有“直百”和“直百五銖”兩種。直百五銖錢背多見模鑄或鏤刻的文字符號,陽文的一種,錢背穿左鑄一個“為”字,代表是益州犍為郡鑄造的,犍為地處通往國外西南通道上,因此經濟交流比較繁盛。陰文者,主要有文字、數位、符號幾類。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2001年2月,在成都市區發現的金沙遺址,分佈範圍約5平方公里,是西元前12世紀至西元前7世紀長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國的都邑。金沙遺址是中國進入21世紀後第一個重大考古發現,也是四川繼三星堆之後又一個重大考古發現。金沙遺址的發現,極大的拓展了古蜀文化的內涵與外延,對蜀文化起源、發展、衰亡的研究有著重大意義。

“太陽神鳥”金飾

該金飾外徑12.5、內徑5.29、厚0.02釐米,含金量94.2%。這件金飾由順時針旋轉的太陽和四隻逆時針飛行的鳥構成,體現了中國“金烏負日”的太陽觀,同時也代表了古蜀國精湛的黃金工藝。由於其深刻的文化內涵,2005年被選定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識。

大金面具

面具寬19.5、高11、厚0.04釐米,重46克。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商周時期保存最完整、最大的金面具。黃金面具可能是附著在某種物體之上,應是古蜀時期的神祇面具,它反映了古蜀文明發達的巫術、宗教文化以及古蜀先民對黃金製品的崇拜。

十節玉琮

玉琮高22.3釐米。全器共分十節,每節有四個簡化神人面紋,在上端的一面還陰刻有一神人圖案。這件玉琮的質地與金沙遺址的其它玉琮完全不同,其造型風格、紋樣圖案、製作工藝都與太湖地區4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中的玉琮一致,應是早于金沙1000多年的良渚人的產品。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坐落於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杜甫先後在此居住近四年,創作詩歌240餘首。唐末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修葺擴建。今天的草堂占地面積近300畝,仍完整保留著明弘治十三年(西元1500年)和清嘉慶十六年(西元1811年)修葺擴建時的建築格局,建築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85年更名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

南宋淳熙刻本

《草堂先生杜工部詩集》

杜甫草堂博物館館藏杜集版本中有一部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詩集》,它版框22×15.6cm,開本27.2×19.4cm,是國家一級文物古籍,被稱為“海內孤本”,是杜甫草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此書為南宋淳熙年間建陽刊本,二冊,殘存六卷。半頁十行,行二十字。書加印黑線,書口處就顯出暗黑色的黑口,黑口為細黑口。左右雙邊,白文無注。書中匡字缺筆、慎字缺筆。分別鈐有“郋園秘笈”(葉德輝)、“羅繼祖”(羅振玉之孫)、“孫氏家藏”印。

1964年夏,李一氓同志在北京中國書店搜集到這部書。許多中央領導人和知名人士也曾翻閱此本並為其題詞。值得一提的是,此書不著公私記錄,為極罕見之本。其編輯體例奇特、分類瑣碎,與今所見杜集版本迥異,計有詩381首。

草堂碑亭

工部祠東側,有一座以茅草做頂的碑亭,內豎一大石碑,上鐫刻“少陵草堂”四個大字,其筆力渾厚,筆資秀潤,此即果親王允禮所題。杜甫草堂何以叫“少陵草堂”呢?這是因為杜甫曾居於京兆(長安)杜陵。杜陵在長安城東南,古為杜伯國,本名杜原,秦置杜縣,漢宣帝在此築陵,才改名杜陵,在杜陵東南十餘裡有小陵,亦稱少陵,為漢許皇后葬處。杜甫在詩中常自稱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因此後人亦稱杜甫為杜少陵,杜甫草堂為少陵草堂。今之碑亭亦用茅草做頂,故人們將其作為當年草堂茅屋的象徵,常在那兒頂禮膜拜,攝影留念。

成都永陵博物館

成都永陵博物館位於成都市金牛區永陵路10號,總占地面積約5.4萬平方米,由文物保護區、綜合館、園林保護區三部分組成 。成都永陵又稱“王建墓”,是五代十國時期(907─967年)前蜀國開國皇帝王建(847─918年)的陵寢。1961年,成都永陵被國務院評為首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成立成都王建墓文管所;1990年,成立成都王建墓博物館;1998年更名為成都永陵博物館。

地宮

永陵地宮建於地表,不同於歷史上其它帝陵地宮建于地下的作法,估計與古代成都地下水位高、為防止地宮為地下水所淹有關。地宮位於墓塚內中部,坐向呈正南北向,其方位定向極為精確,表明當年營建永陵時曾由天文學家進行過精確測量。地宮總長度30.8米、寬18.2米、高11米餘。地宮內分為前、中、後三室,用14道縱列式紫砂岩單券拱構成內層券拱,其外側第二層券拱亦用紫砂岩構成,外層以數萬匹特製巨型青磚建造護拱。

為了防水及建造牢固的墓葬基礎,針對成都地下水位高、表土為鬆軟泥沙堆積,陵墓底部用遠道運來的純淨黃粘土夯築成一座厚達1.5米的巨大夯土台基,形成結構緊密的阻水體,夯層中、上部還夾以二層由北向南略傾斜的小卵石層作為疏水層。為了防腐,地宮內層券拱縫隙間的粘合土中加入了大量香藥,是已知我國古代最早的在陵墓建築中添加香藥對墓室內進行防腐保護的建築。而且,為了保護地宮內的物體不氧化,地宮棺床頭端還安置了一個大型石質油缸,內置二盞油燈(民間習稱“長明燈”),當地宮封閉後油燈通過燃燒油缸中的油將地宮內殘存的氧耗盡,使地宮內形成真空狀態。

由於永陵券拱結構科學、基礎緊密牢固,雖然永陵地宮建於地表、其自身磚石券拱及頂部荷載巨大,仍經受住了千餘年上百次地震的考驗,堪稱唐五代大型磚石建築的典範之作。

二十四伎樂

永陵棺床南、東、西三面刻有一組完整的宮廷樂隊。其中舞伎2人,樂伎22人,演奏的樂器有20種23件,在我國同類文物中,樂舞場面最大,樂器種類最多,氣勢最為恢宏,表現出晚唐五代宮廷樂隊的盛大規模及壯闊場景。

22位樂伎所演奏的樂器可分為三大類:一是弦樂,有琵琶、豎箜篌、箏共3種;二是管樂,有觱篥、笛、篪、笙、簫、貝共6種;三是打擊樂,有拍板、正鼓、和鼓、齊鼓、毛員鼓、答臘鼓、羯鼓、鞉牢雞婁鼓、銅鈸共10種。另有吹葉(桔柚葉或蘆葉)1種。20種樂器中,有漢民族的傳統樂器如箏、笛、簫等,也有少數民族的樂器如觱篥、羯鼓等,還有來自外國的樂器如豎箜篌、貝、銅鈸等。

這種來源豐富的樂器組合可以上溯到隋唐時的西涼樂和唐初的燕樂,它實際上是胡樂(主要是龜茲樂)和清樂(漢族的傳統音樂)的融合,唐玄宗時代的宮廷音樂進一步推動了這種融合,因此玄宗以後的唐代宮廷音樂有可能一直沿著這條路發展。由於前蜀宮廷的很多制度都模仿唐朝宮廷,而王建作為有功于唐王朝的重臣,或許還接受過宮廷賞賜的樂舞。因此,千年之後,我們才有可能在永陵地宮裡看到這支氣勢恢宏的樂隊。

咱成都這麼多“國寶”,你為哪一件打call?

綜合:文化成都、各大博物館官網

愛吃火鍋,更愛喝茶,不愛沒有陽光的天空;愛擺龍門陣,愛打望,不愛沒有田園的水泥森林。愛這座城,她發展最快;戀這座城,她生活最慢。愛熊貓,也愛表達;愛互動,更愛分享。我是小微,在成都,愛成都!

在下麵留言,和小微八卦

船棺、船棺隨葬竹席和漆器

商業街船棺遺址被評為200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並成為國務院公佈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戰國時期的大型船棺葬,距今2400多年。墓坑中現存船棺、獨木棺17具,墓中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墓坑中所有棺木均用貴重的楠木整木鑿成,葬具下麵墊有縱橫交錯的枕木。

在這17具船棺中,最大的一具長達18.8米,直徑1.7米,是迄今國內發現規模最大的船棺,說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極為顯赫,專家推測很可能是古蜀國最後一代王朝開明氏的家族墓地,甚至是蜀王的陵墓。展出的這兩件為11號棺和9號棺,棺長分別為4.77米和4.52米,屬於中型棺。棺木兩端平整,底部被修整過。棺蓋和棺底是由一根整木從中剖開所製成,各占二分之一,這就保證了棺蓋有足夠重量,不會輕易被掀開。

船棺發掘時,考古學家在船棺周圍發現了大量的“青膏泥”,正是由於使用了密不透氣的青膏泥,隨葬的各類漆器、包括墊在棺底的竹席才得以完好保存。

商業街船棺出土的隨葬品,有陶器、銅器、漆器、竹木器及青銅巴蜀式兵器等。船棺隨葬的竹席保存較為完整。此外,隨葬品中漆器不僅數量多,而且保存完好,主要有案、器座、梳子、漆床及大量的木構件。這些漆器器形精美,色彩亮麗,紋飾斑斕。引人注目的是,這些大型漆案、漆幾應該只有高級貴族才可以使用。

提花織機模型

織機模型為竹木製成,結構複雜精巧,保存十分完整,一些部件上還殘存有絲線和染料。一部織機略大,其它三部略小,推測應是參照原織機製作的縮小模型。這四部織機是迄今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此類織機的實物,對於研究中國乃至世界絲綢紡織技術的起源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成都武侯祠是紀念劉備、諸葛亮等蜀漢英雄人物廟宇所在。它肇始於蜀漢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劉備惠陵修建時,在修建惠陵的同時也修建了漢昭烈廟。1961年武侯祠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成立博物館。武侯祠現由三國文化遺產保護區 、三國文化體驗區(即西區,原南郊公園)和錦裡民俗區三部分組成,是全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及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

唐碑

唐碑全名《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鐫立于唐憲宗元和四年(西元80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悠久歷史,是西南地區迄今保存完好的少數幾塊唐代碑刻之一。唐憲宗元和四年(西元809年),時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的武元衡率領27位僚屬來武侯祠拜謁,令節度府掌書記裴度撰文立碑,表達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裴度在碑文中全面讚頌了諸葛亮的“事君之節,開國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術”,緬懷蜀漢遺德,感慨當世之政。文章寫好以後,由柳公綽書丹。

柳公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的哥哥,書法造詣不輸其弟。他以端正的字體結構和凝重的筆意變化,恰當地表現出了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唐碑立于武侯祠一千多年裡,不斷有官紳文人在碑上題詞賦詩。在唐碑最右下角有明弘治十年(西元1497年)四川巡按榮華的題跋:“人因文而顯,文因字而顯,然則武侯之功德,裴、柳之文字,其相與垂宇不朽也。”故因諸葛亮的功績、裴度的文章、柳公綽的書法,唐碑亦被稱為“三絕碑”。

蜀漢銘文青銅弩機

弩機使用靈活,善遠端射殺,在三國戰場上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魏氏春秋》曰:“(亮)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在戰場中大顯威力。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館藏文物蜀漢銘文青銅弩機,長13.3釐米,寬6.7釐米,高15.3釐米。機身有銘文,從銘文來看,蜀漢弩機制作由主管官——監造官——製造者三級負責,責任明確,有一定的模式,其體例一般是“年號+中作部+主管官員名字+吏名+工名+重量+弩機強度”。

攻心聯

此聯為清人趙藩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所撰,現懸掛于諸葛亮殿堂前正中。上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下聯:“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攻心聯作為著名的治世名聯,內涵豐富,其核心即在於“攻心”與“審勢”。“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用計謀瓦解敵人鬥志,收復敵人軍心,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使其心服,便是“攻心”戰術的最好實踐。“審勢”,即審時度勢,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制定出適用於實際的執政策略,如若不然,太過寬鬆或太過嚴格,都不是良策。

蜀漢直百五銖

此枚錢幣為銅質,圓形方穿,內外皆有廓,面文隸書“直百五銖”,光背,直徑2.8釐米、穿徑0.9釐米、外廓厚0.3釐米。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在沿用兩漢舊錢的基礎上,還分別鑄造了自己的貨幣,建立起截然不同的貨幣體系。東漢獻帝建安十九年(西元214年),劉備始鑄貨幣,主要為“直百錢”,面文有“直百”和“直百五銖”兩種。直百五銖錢背多見模鑄或鏤刻的文字符號,陽文的一種,錢背穿左鑄一個“為”字,代表是益州犍為郡鑄造的,犍為地處通往國外西南通道上,因此經濟交流比較繁盛。陰文者,主要有文字、數位、符號幾類。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2001年2月,在成都市區發現的金沙遺址,分佈範圍約5平方公里,是西元前12世紀至西元前7世紀長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國的都邑。金沙遺址是中國進入21世紀後第一個重大考古發現,也是四川繼三星堆之後又一個重大考古發現。金沙遺址的發現,極大的拓展了古蜀文化的內涵與外延,對蜀文化起源、發展、衰亡的研究有著重大意義。

“太陽神鳥”金飾

該金飾外徑12.5、內徑5.29、厚0.02釐米,含金量94.2%。這件金飾由順時針旋轉的太陽和四隻逆時針飛行的鳥構成,體現了中國“金烏負日”的太陽觀,同時也代表了古蜀國精湛的黃金工藝。由於其深刻的文化內涵,2005年被選定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識。

大金面具

面具寬19.5、高11、厚0.04釐米,重46克。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商周時期保存最完整、最大的金面具。黃金面具可能是附著在某種物體之上,應是古蜀時期的神祇面具,它反映了古蜀文明發達的巫術、宗教文化以及古蜀先民對黃金製品的崇拜。

十節玉琮

玉琮高22.3釐米。全器共分十節,每節有四個簡化神人面紋,在上端的一面還陰刻有一神人圖案。這件玉琮的質地與金沙遺址的其它玉琮完全不同,其造型風格、紋樣圖案、製作工藝都與太湖地區4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中的玉琮一致,應是早于金沙1000多年的良渚人的產品。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坐落於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杜甫先後在此居住近四年,創作詩歌240餘首。唐末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修葺擴建。今天的草堂占地面積近300畝,仍完整保留著明弘治十三年(西元1500年)和清嘉慶十六年(西元1811年)修葺擴建時的建築格局,建築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85年更名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

南宋淳熙刻本

《草堂先生杜工部詩集》

杜甫草堂博物館館藏杜集版本中有一部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詩集》,它版框22×15.6cm,開本27.2×19.4cm,是國家一級文物古籍,被稱為“海內孤本”,是杜甫草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此書為南宋淳熙年間建陽刊本,二冊,殘存六卷。半頁十行,行二十字。書加印黑線,書口處就顯出暗黑色的黑口,黑口為細黑口。左右雙邊,白文無注。書中匡字缺筆、慎字缺筆。分別鈐有“郋園秘笈”(葉德輝)、“羅繼祖”(羅振玉之孫)、“孫氏家藏”印。

1964年夏,李一氓同志在北京中國書店搜集到這部書。許多中央領導人和知名人士也曾翻閱此本並為其題詞。值得一提的是,此書不著公私記錄,為極罕見之本。其編輯體例奇特、分類瑣碎,與今所見杜集版本迥異,計有詩381首。

草堂碑亭

工部祠東側,有一座以茅草做頂的碑亭,內豎一大石碑,上鐫刻“少陵草堂”四個大字,其筆力渾厚,筆資秀潤,此即果親王允禮所題。杜甫草堂何以叫“少陵草堂”呢?這是因為杜甫曾居於京兆(長安)杜陵。杜陵在長安城東南,古為杜伯國,本名杜原,秦置杜縣,漢宣帝在此築陵,才改名杜陵,在杜陵東南十餘裡有小陵,亦稱少陵,為漢許皇后葬處。杜甫在詩中常自稱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因此後人亦稱杜甫為杜少陵,杜甫草堂為少陵草堂。今之碑亭亦用茅草做頂,故人們將其作為當年草堂茅屋的象徵,常在那兒頂禮膜拜,攝影留念。

成都永陵博物館

成都永陵博物館位於成都市金牛區永陵路10號,總占地面積約5.4萬平方米,由文物保護區、綜合館、園林保護區三部分組成 。成都永陵又稱“王建墓”,是五代十國時期(907─967年)前蜀國開國皇帝王建(847─918年)的陵寢。1961年,成都永陵被國務院評為首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成立成都王建墓文管所;1990年,成立成都王建墓博物館;1998年更名為成都永陵博物館。

地宮

永陵地宮建於地表,不同於歷史上其它帝陵地宮建于地下的作法,估計與古代成都地下水位高、為防止地宮為地下水所淹有關。地宮位於墓塚內中部,坐向呈正南北向,其方位定向極為精確,表明當年營建永陵時曾由天文學家進行過精確測量。地宮總長度30.8米、寬18.2米、高11米餘。地宮內分為前、中、後三室,用14道縱列式紫砂岩單券拱構成內層券拱,其外側第二層券拱亦用紫砂岩構成,外層以數萬匹特製巨型青磚建造護拱。

為了防水及建造牢固的墓葬基礎,針對成都地下水位高、表土為鬆軟泥沙堆積,陵墓底部用遠道運來的純淨黃粘土夯築成一座厚達1.5米的巨大夯土台基,形成結構緊密的阻水體,夯層中、上部還夾以二層由北向南略傾斜的小卵石層作為疏水層。為了防腐,地宮內層券拱縫隙間的粘合土中加入了大量香藥,是已知我國古代最早的在陵墓建築中添加香藥對墓室內進行防腐保護的建築。而且,為了保護地宮內的物體不氧化,地宮棺床頭端還安置了一個大型石質油缸,內置二盞油燈(民間習稱“長明燈”),當地宮封閉後油燈通過燃燒油缸中的油將地宮內殘存的氧耗盡,使地宮內形成真空狀態。

由於永陵券拱結構科學、基礎緊密牢固,雖然永陵地宮建於地表、其自身磚石券拱及頂部荷載巨大,仍經受住了千餘年上百次地震的考驗,堪稱唐五代大型磚石建築的典範之作。

二十四伎樂

永陵棺床南、東、西三面刻有一組完整的宮廷樂隊。其中舞伎2人,樂伎22人,演奏的樂器有20種23件,在我國同類文物中,樂舞場面最大,樂器種類最多,氣勢最為恢宏,表現出晚唐五代宮廷樂隊的盛大規模及壯闊場景。

22位樂伎所演奏的樂器可分為三大類:一是弦樂,有琵琶、豎箜篌、箏共3種;二是管樂,有觱篥、笛、篪、笙、簫、貝共6種;三是打擊樂,有拍板、正鼓、和鼓、齊鼓、毛員鼓、答臘鼓、羯鼓、鞉牢雞婁鼓、銅鈸共10種。另有吹葉(桔柚葉或蘆葉)1種。20種樂器中,有漢民族的傳統樂器如箏、笛、簫等,也有少數民族的樂器如觱篥、羯鼓等,還有來自外國的樂器如豎箜篌、貝、銅鈸等。

這種來源豐富的樂器組合可以上溯到隋唐時的西涼樂和唐初的燕樂,它實際上是胡樂(主要是龜茲樂)和清樂(漢族的傳統音樂)的融合,唐玄宗時代的宮廷音樂進一步推動了這種融合,因此玄宗以後的唐代宮廷音樂有可能一直沿著這條路發展。由於前蜀宮廷的很多制度都模仿唐朝宮廷,而王建作為有功于唐王朝的重臣,或許還接受過宮廷賞賜的樂舞。因此,千年之後,我們才有可能在永陵地宮裡看到這支氣勢恢宏的樂隊。

咱成都這麼多“國寶”,你為哪一件打call?

綜合:文化成都、各大博物館官網

愛吃火鍋,更愛喝茶,不愛沒有陽光的天空;愛擺龍門陣,愛打望,不愛沒有田園的水泥森林。愛這座城,她發展最快;戀這座城,她生活最慢。愛熊貓,也愛表達;愛互動,更愛分享。我是小微,在成都,愛成都!

在下麵留言,和小微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