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四大文明古國,為何只有華夏流傳?原因只有一個

四大文明古國,是國際上認可度較高的關於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統稱。分別是古巴比倫(位於西亞)、古埃及(位於北非)、古印度(地域範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位於南亞)和古華夏(中國)。

四大文明古國實際上對應著世界文明四大發源地,分別是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印度、古華夏這四個最早誕生的大型人類文明。某些“西方中心論”主張者,還會把稍後出現的愛琴文明囊括其中,進而合稱為五大文明。

雖說四大古文明,以及稍後出現的愛琴文明,都曾創造過輝煌的成就,比如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埃及的金字塔,等等。但,千年後的今天,創造這些偉大的成就的其他幾大古文明,

卻是早已隨著時間的流逝,徹底變成了歷史的記憶。唯有華夏文明,不但沒有中斷,反而在新時代綻放出愈發耀眼的光芒。

針對這一結果,從前有過很多討論,亦總結出了不少原因,比如“中央集權的制度優勢”、“對祖先的崇拜”等等。

但在我看來,這些討論卻是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人”的因素,說得更準確些,正因為中華民族是個“英雄輩出”的民族,華夏文明才得以永存不滅!

首先,動盪年代,“英雄”是文明的捍衛者!!!

縱觀歷史,無數文明的衰落和沉淪,大多源于外來文明的入侵。

事實上,這種外來文明的入侵,對土著文明有著兩個方面,堪稱極為嚴重的負面影響。

如果土著文明的“體量不夠大”,

那麼外來文明所帶來的破壞和掠奪,很容易就會令該文明走向滅亡。

比如古埃及,在被古羅馬滅亡後,除了巍峨雄壯的金字塔,其文明卻是漸漸沒落,並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再比如古巴比倫,被古波斯滅亡後同樣如此。

而如果土著文明的“體量夠大”,那麼外來文明在侵襲的過程中,必然會通過各種手段進行改造,從而使該文明最終成為適合自己的“文明”。

比如,古印度的消亡就是如此。

歷史上,當雅利安人滅亡了古印度後,便創造出了“種姓制度”,並靠此實現了雅利安人對古印度土著民族的長期統治。

而古印度文明,則就此成為歷史,直至1922年的考古大發現,這才重新被世人所知曉。

作為跟古印度一樣的“大塊頭”,華夏文明同樣被外來文明入侵並統治過,比如鮮卑文明、蒙古文明、女真文明。而這些文明在一開始。幾乎都存在著對華夏文明的“向己性改造”。像滿清,在立朝之初,便曾執行過“剃頭令”,中國老百姓的主流服飾,亦變成了當時只有少數滿族人穿著的“長袍馬褂”……

但,這些外來文明在對華夏文明的“向己性”改造過程中,卻是無一例外,全部被華夏文明同化了,並最終成為了華夏文明的一部分。

為何會這樣?原因有很多,但一個最重要,而且無可替代的原因,就在於當華夏文明陷入滅亡危機邊緣時,捍衛文明火種的“英雄”從未斷絕,岳飛,李定國,鄭成功,還有許許多多或知名或不知名的“英雄”,用他們的不屈,為處於黑暗中的華夏文明點亮了一盞又盞明燈。

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這才讓中國老百姓對華夏正統的認同從未改變。如此一來,那些外來文明為了實現對華夏老百姓的統治,便只能選擇“妥協”、選擇向“華夏正統”靠攏,並最終融入華夏文明。

不過,不是所有外來文明,都會選擇主動融入華夏文明。

比如抗戰時期,日本在中國的佔領區,便大力推行日化教育,企圖把中國老百姓全都變成所謂的“日本人”。

毫無疑問,日本人這就是在斷“華夏文明”的根。

而當時的國民黨政府,為了打內戰,對日本的侵略一再忍讓,東北三省3000萬同胞,在不抵抗政策的影響下,更是直接淪為了“亡國奴”,在日寇的統治下,他們的孩子從此只能用日本名字、只能書寫日本的文字……

後來,在日本的威逼利誘下,國民黨內部更是出了以汪精衛為代表的一大批漢奸,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頑固勢力,卻是在日寇未被趕走,依舊對中國虎視眈眈的情況下,對共產黨的抗日軍民大打出手。

如果不是共產黨顧全大局,進而維護住了抗日統一戰線,那麼中國一旦再次爆發內戰,則中華民族危矣,華夏文明危矣!!!

所以,說中國共產黨是抗戰時期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一點都不誇張。而中國的老百姓,亦用自己後來的選擇,完美詮釋了誰才是華夏文明真正的捍衛者。

再者,和平年代,英雄是文明的振奮者和開拓者!!!

眾所周知,隨著新中國建立,並擁有自己的核武裝力量,大規模的外部入侵,其發生概率已經變得越來越小。但,華夏文明所面臨的挑戰和威脅,卻並沒有因此消失。

相反,在空前繁榮的西方文明衝擊下,亞洲的華夏文明圈不但變得支離破碎,很多原本受華夏文明影響極大的民族和國家,更是紛紛選擇“西化”、選擇遠離,甚至鄙視“華夏文明”。

事實上,就算是咱們中華家內部,亦受到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某些人,言必稱西方,奉西方說法為圭臬,總是拿西方價值標準來評判中國,似乎中國哪裡都不如西方。更有甚者,甚至鼓吹中國應該徹底“西化”。

毫無疑問,這種妄自菲薄,就是對華夏文明的褻瀆,它不僅在動搖中國發展的精神支柱,更是在消解中華民族的精氣神。

而想要打破這種“文明層面的不自信”,誇誇其談是沒有用的,只有憑藉真正的“成就”,才能徹底粉碎這種“妄自菲薄”。

為何現如今的中國人越來越自信,對自己的民族和文明越來越自豪?

歸根結底,不是因為中國人有錢了,而是因為無數“英雄們”,用他們的默默付出,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讓世界為之震驚的成就。

中國高鐵、北斗導航,量子通信、國產超算、J20、055……,這些舉世矚目成就的出現,無不證明華夏文明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優勢。

而一個文明所創造的成就越是輝煌,就越容易獲得其後裔,以及其他文明後裔的認同,並被一代代傳承下去。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不難得出結論,“英雄”的多寡對一個民族,乃至一個文明的興衰存亡,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想要讓“英雄”不斷湧現,就必須識英雄重英雄。

可惜,縱觀當下的中國社會,我們在“識英雄重英雄”這點上做得還很不到位。

很多為國家,為民族,為華夏文明做出巨大貢獻的“英雄”,不論平日裡,還是去世後,都鮮有人關注;反觀那些所謂的“歌星影星”,其一舉一動,哪怕一個憑空生出的謠言傳聞,都會引來無數鏡頭的聚焦。

看看那些享受著天價酬金,住豪宅,開豪車,隨從保鏢前呼後擁的“明星們”,再看看那些默默無聞、甘於平凡的“英雄們”,兩者的差距當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有些人會說:“雖然英雄們現在不受關注,但歷史會銘記他們,他們的名字會永遠流傳下去!”

可我要說:“既然那些英雄的功績已經能夠青史留名,為何在他們還活著時,就不能享受一下族群和社會的特殊優待呢?難道想要青史留名,就必須在活著時不受重視嗎?”

郁達夫曾經說過:“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

確實,一個文明的社會內部,離不開“娛樂”。但,那些因“娛樂”而出現的“明星們”,其所受到的重視和關注,絕不該超過那些為了民族和文明默默奉獻的“英雄們”。讓英雄流血又流淚這種情形,絕對不能一再出現!

我知道,現在怒懟“明星”的文章不少,網友們甚至已經有些“閱讀疲勞”,但,不說不行啊!

要知道,國慶乃是新中國的生日,在這個舉國同慶的大喜日子裡,我們更應關注那些為建設“輝煌中國”選擇犧牲奉獻的真正英雄,而不是什麼娛樂明星!沒有英雄們的負重前行,就不可能有我們今天好不容易得來的幸福生活和尊嚴!!!

最後,請大家謹記:華夏文明能夠傳承數千年而不滅,實在殊為不易。對英雄的禮遇和敬重,不僅是一種權利;更是身為華夏文明一份子,我們應盡的義務!!!

像滿清,在立朝之初,便曾執行過“剃頭令”,中國老百姓的主流服飾,亦變成了當時只有少數滿族人穿著的“長袍馬褂”……

但,這些外來文明在對華夏文明的“向己性”改造過程中,卻是無一例外,全部被華夏文明同化了,並最終成為了華夏文明的一部分。

為何會這樣?原因有很多,但一個最重要,而且無可替代的原因,就在於當華夏文明陷入滅亡危機邊緣時,捍衛文明火種的“英雄”從未斷絕,岳飛,李定國,鄭成功,還有許許多多或知名或不知名的“英雄”,用他們的不屈,為處於黑暗中的華夏文明點亮了一盞又盞明燈。

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這才讓中國老百姓對華夏正統的認同從未改變。如此一來,那些外來文明為了實現對華夏老百姓的統治,便只能選擇“妥協”、選擇向“華夏正統”靠攏,並最終融入華夏文明。

不過,不是所有外來文明,都會選擇主動融入華夏文明。

比如抗戰時期,日本在中國的佔領區,便大力推行日化教育,企圖把中國老百姓全都變成所謂的“日本人”。

毫無疑問,日本人這就是在斷“華夏文明”的根。

而當時的國民黨政府,為了打內戰,對日本的侵略一再忍讓,東北三省3000萬同胞,在不抵抗政策的影響下,更是直接淪為了“亡國奴”,在日寇的統治下,他們的孩子從此只能用日本名字、只能書寫日本的文字……

後來,在日本的威逼利誘下,國民黨內部更是出了以汪精衛為代表的一大批漢奸,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頑固勢力,卻是在日寇未被趕走,依舊對中國虎視眈眈的情況下,對共產黨的抗日軍民大打出手。

如果不是共產黨顧全大局,進而維護住了抗日統一戰線,那麼中國一旦再次爆發內戰,則中華民族危矣,華夏文明危矣!!!

所以,說中國共產黨是抗戰時期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一點都不誇張。而中國的老百姓,亦用自己後來的選擇,完美詮釋了誰才是華夏文明真正的捍衛者。

再者,和平年代,英雄是文明的振奮者和開拓者!!!

眾所周知,隨著新中國建立,並擁有自己的核武裝力量,大規模的外部入侵,其發生概率已經變得越來越小。但,華夏文明所面臨的挑戰和威脅,卻並沒有因此消失。

相反,在空前繁榮的西方文明衝擊下,亞洲的華夏文明圈不但變得支離破碎,很多原本受華夏文明影響極大的民族和國家,更是紛紛選擇“西化”、選擇遠離,甚至鄙視“華夏文明”。

事實上,就算是咱們中華家內部,亦受到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某些人,言必稱西方,奉西方說法為圭臬,總是拿西方價值標準來評判中國,似乎中國哪裡都不如西方。更有甚者,甚至鼓吹中國應該徹底“西化”。

毫無疑問,這種妄自菲薄,就是對華夏文明的褻瀆,它不僅在動搖中國發展的精神支柱,更是在消解中華民族的精氣神。

而想要打破這種“文明層面的不自信”,誇誇其談是沒有用的,只有憑藉真正的“成就”,才能徹底粉碎這種“妄自菲薄”。

為何現如今的中國人越來越自信,對自己的民族和文明越來越自豪?

歸根結底,不是因為中國人有錢了,而是因為無數“英雄們”,用他們的默默付出,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讓世界為之震驚的成就。

中國高鐵、北斗導航,量子通信、國產超算、J20、055……,這些舉世矚目成就的出現,無不證明華夏文明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優勢。

而一個文明所創造的成就越是輝煌,就越容易獲得其後裔,以及其他文明後裔的認同,並被一代代傳承下去。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不難得出結論,“英雄”的多寡對一個民族,乃至一個文明的興衰存亡,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想要讓“英雄”不斷湧現,就必須識英雄重英雄。

可惜,縱觀當下的中國社會,我們在“識英雄重英雄”這點上做得還很不到位。

很多為國家,為民族,為華夏文明做出巨大貢獻的“英雄”,不論平日裡,還是去世後,都鮮有人關注;反觀那些所謂的“歌星影星”,其一舉一動,哪怕一個憑空生出的謠言傳聞,都會引來無數鏡頭的聚焦。

看看那些享受著天價酬金,住豪宅,開豪車,隨從保鏢前呼後擁的“明星們”,再看看那些默默無聞、甘於平凡的“英雄們”,兩者的差距當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有些人會說:“雖然英雄們現在不受關注,但歷史會銘記他們,他們的名字會永遠流傳下去!”

可我要說:“既然那些英雄的功績已經能夠青史留名,為何在他們還活著時,就不能享受一下族群和社會的特殊優待呢?難道想要青史留名,就必須在活著時不受重視嗎?”

郁達夫曾經說過:“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

確實,一個文明的社會內部,離不開“娛樂”。但,那些因“娛樂”而出現的“明星們”,其所受到的重視和關注,絕不該超過那些為了民族和文明默默奉獻的“英雄們”。讓英雄流血又流淚這種情形,絕對不能一再出現!

我知道,現在怒懟“明星”的文章不少,網友們甚至已經有些“閱讀疲勞”,但,不說不行啊!

要知道,國慶乃是新中國的生日,在這個舉國同慶的大喜日子裡,我們更應關注那些為建設“輝煌中國”選擇犧牲奉獻的真正英雄,而不是什麼娛樂明星!沒有英雄們的負重前行,就不可能有我們今天好不容易得來的幸福生活和尊嚴!!!

最後,請大家謹記:華夏文明能夠傳承數千年而不滅,實在殊為不易。對英雄的禮遇和敬重,不僅是一種權利;更是身為華夏文明一份子,我們應盡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