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 釋放農村經濟新動能

如何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

繼續提升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水準?

如何因地施策、循序漸進,

突破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瓶頸?

如何駕馭最新潮流、態勢,

實現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跨越性大發展?

春天裡,伴隨著山花爛漫,廣袤的鄉村迎來了一批又一批休閒觀光的遊客。近年來,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發展,有效啟動了農村的閒置資源,正在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完善產業佈局、拓展產業鏈、加強人才儲備、培植新業態……一系列提升策略正在緊鑼密鼓地實施,

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轉型升級的路徑也正漸漸清晰。

【資料】

2016年,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勢態良好,共接待遊客近21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5700億元,從業人員845萬,帶動672萬戶農民受益。

定標準 強規範 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近年來,農業部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

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提升工程,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有效促進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持續有序規範發展。

2015年,農業部會同國家發改委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 大力促進休閒農業發展的通知》,提出用地、財稅、融資、公共服務等方面政策措施。

2016年農業部再次會同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4部門印發《關於大力發展休閒農業的指導意見》,

積極開展政策研究,加快行業標準制定,推進管理規範化和服務標準化,夯實政策創設基礎。

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各地紛紛出臺落實措施,安徽、山西等省已相繼出臺了推動休閒農業發展意見,大部分省還編制了休閒農業的“十三五”發展規劃。湖北、山東、廣東、四川、新疆等地都安排了專項財政資金支持休閒農業發展。

育品牌 樹典範 宣傳推介農事節慶

截止目前,全國共創建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328個,推介中國美麗休閒鄉村370個,認定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62項。在全國培育了一批生態環境優、產業優勢大、發展勢頭好、示範帶動能力強的發展典範。各地紛紛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建設活動。

北京評定了星級民俗旅遊村210個,星級民俗旅遊戶4691戶

江蘇培育了107個省級休閒觀光農業示範村

貴州主打“美麗鄉村貴州遊”品牌

此外,各地還競相舉辦不同類別、不同領域的農園美景、農家美食、農耕體驗、民俗趣味的農事節慶活動,如菜花節、桃花節、葡萄節、草莓節、採茶節等。雲南的“羅平油菜花節”“騰沖花海節”,江西的“農家菜大擂臺活動”,湖北的杜鵑花節、小龍蝦節等等,精彩紛呈。

此外,各地還開展了形式各異的宣傳活動,形成了國家到地方的立體式宣傳網路。

北京開展京郊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網路地圖標注工作,進一步更新、完善京郊休閒農業地圖資訊,為消費者旅遊提供便利。

新疆重點實施休閒農業宣傳推介“三個一工程”,策劃一批精品線路、推介一批農事節慶、編撰一部宣傳畫冊。

海南通過電視欄目、休閒農業博覽園、“冬交會”等平臺,進行全面宣傳推介。

寧夏利用新媒體平臺著力搭建集諮詢、展示、預定、交易于一體的智慧旅遊服務平臺。

建智庫 助脫貧 構建利益共贏機制

2016年,針對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管理者,農業部圍繞休閒農業扶持政策、發展戰略、規範設計、行銷推介等開展培訓和交流,培訓各類人員4000余名,極大地提升了管理人員的政策水準和業務能力。同時,鼓勵高等院校、職業學校開設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相關專業和課程,指導中國農業出版社和農廣校編寫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教材,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儲備和智力支援。

除此之外,按照“講座+參觀+實習”的組合方式,農業部對部分省(區)貧困地區的村幹部和合作社負責人,開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扶貧學習培訓。通過理論學習、參觀考察和現場實習,説明貧困地區村幹部換腦子、學點子、結對子、壓擔子、趟路子,促進理論與實踐、扶智與扶志、資源與市場有機結合,初步探索出“三選准”、“三結合”、“三對接”的產業脫貧幫扶新路。

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發展,已充分彰顯了其促進增收的經濟功能、帶動就業的社會功能、傳承農耕文明的文化功能、美化鄉村環境的生態功能、促進村民自治的社會功能。促使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勞動變運動、農產品變商品、民房變客房,讓農村閒置的土地利用起來,讓農民閒暇的時間充實起來,讓富餘的勞動力流動起來,讓傳統的文化活躍起來,在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已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的新產業新業態,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鄉村旅遊規劃要點】

來也股份認為:鄉村旅遊規劃的編制目的是促進鄉村旅遊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對鄉村旅遊地資源條件、市場條件的綜合分析,客觀評價旅遊地發展潛力,明確旅遊地發展方向,並依此進行鄉村旅遊地的形象定位、市場定位、產品定位和功能定位。總體上看,鄉村旅遊規劃在編制和實施過程中,應著重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解決鄉村旅遊發展的農業產業背景問題

鄉村旅遊的發展離不開產業背景,一是產業要形成規模;二是產業背景要形成景觀;三是為發展鄉村旅遊要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這些都是規劃的重要內容。

2、解決鄉村旅遊地的定位問題

科學、合理、準確的定位能夠確保鄉村旅遊走上正確的發展軌道。規劃者應客觀分析鄉村旅遊地所處的區位環境和市場環境,以及鄉村旅遊資源特色和鄉村產業背景,依此對鄉村旅遊地的未來發展進行形象定位、產品定位、市場定位、功能定位等,明確鄉村旅遊地的發展方向。定位從宏觀上明確旅遊地的開發方向,定位錯誤就會導致旅遊地整體開發失敗。通過鄉村旅遊規劃的編制解決旅遊地的定位問題,是規劃的重點內容之一。

3、解決鄉村旅遊地的產品策劃和專案設計問題

既符合市場需求,又契合鄉村旅遊地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的旅遊產品,能夠產生強大的市場吸引力,極大地促進鄉村旅遊地發展,成為決定鄉村旅遊地發展前景的重要因素。因此鄉村旅遊規劃的編制者,應充分重視旅遊地的產品策劃與專案設計問題,以資源、產業、市場為基礎,立足本地,放眼全國乃至全球,以新視野、新理念、新手法設計專案和產品,避免閉門造車,更不能因循守舊、重複建設。

4、解決鄉村旅遊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問題

鄉村由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滯後,基礎設施建設一般較薄弱,如個別鄉村由於道路交通的不通暢,導致豐富的鄉村旅遊資源得不到充分開發和利用,農民守著聚寶盆卻依然收入微薄,生活貧困,鄉村旅遊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成為限制鄉村旅遊發展的最重要瓶頸。通過編制鄉村旅遊規劃,思考如何解決鄉村旅遊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問題,是規劃者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作為規劃方,應充分重視對基礎設施規劃的編制,對道路、服務設施、供水供電等研究出切實、合理、可行的規劃方案,而不是敷衍了事,只有這樣才能最終保障鄉村旅遊規劃的實施,保障鄉村旅遊地的可持續發展。

5、解決鄉村旅遊地的土地利用問題

土地是保障我國13億人口最基本生存需要的重要資源,是鄉村的重要資源。鄉村旅遊規劃雖然不是土地規劃,但是由於鄉村旅遊的開發涉及農業、旅遊業、工業等多個產業形態,更與農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因此鄉村旅遊規劃必然包含土地利用協調的相關內容,且這部分往往成為鄉村旅遊規劃的重點和難點。鄉村旅遊規劃應著重解決基本農田的保護、一般農田的調整利用、耕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和土地整理等問題,保證國家規定的18億畝的基本農田面積不變,協調好本地區糧食生產和經濟作物生產的關係,在尊重本地區農民的意願下,根據鄉村旅遊發展的需要,有效調整農村建設用地利用方式和利用結構,解決現在和未來一段時間內鄉村旅遊地開發可能遇到的土地問題。

6、解決鄉村旅遊地的開發保障問題

鄉村旅遊地的開發保障主要包括資金來源的解決途徑、市場行銷方式、居民社會調控方式、旅遊附屬產品的設計開發、專案開發時序、防災體系的規劃設計、旅遊人才培養與引進等。這些方面都是鄉村旅遊規劃的後期工作,有的規劃者並不重視這些問題,認為這些都是套路,是無關緊要的事情,但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忽視本部分的規劃將導致鄉村旅遊地的規劃成為紙上談兵,前期工作根本得不到實施或不能實施。因此,鄉村旅遊規劃的編制者應充分重視旅遊地的開發保障問題,從思想層次上和規劃實際行動中,將本部分提到一定高度,組織相關人員做好本部分的工作。

7、解決農民的就業、社會保障、生產方式和居住方式問題

在鄉村旅遊發展中,農民的居住方式不能做大的調整。那種將各村落農民集中居住在中心村,甚至讓農民上樓房居住的做法,是徹底改造了村落景觀和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愚笨的做法,後患無窮。在規劃中,最多是適當集中,保持“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使農民不失去土地,依託自身佔有資源發展旅遊業。

進一步更新、完善京郊休閒農業地圖資訊,為消費者旅遊提供便利。

新疆重點實施休閒農業宣傳推介“三個一工程”,策劃一批精品線路、推介一批農事節慶、編撰一部宣傳畫冊。

海南通過電視欄目、休閒農業博覽園、“冬交會”等平臺,進行全面宣傳推介。

寧夏利用新媒體平臺著力搭建集諮詢、展示、預定、交易于一體的智慧旅遊服務平臺。

建智庫 助脫貧 構建利益共贏機制

2016年,針對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管理者,農業部圍繞休閒農業扶持政策、發展戰略、規範設計、行銷推介等開展培訓和交流,培訓各類人員4000余名,極大地提升了管理人員的政策水準和業務能力。同時,鼓勵高等院校、職業學校開設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相關專業和課程,指導中國農業出版社和農廣校編寫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教材,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儲備和智力支援。

除此之外,按照“講座+參觀+實習”的組合方式,農業部對部分省(區)貧困地區的村幹部和合作社負責人,開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扶貧學習培訓。通過理論學習、參觀考察和現場實習,説明貧困地區村幹部換腦子、學點子、結對子、壓擔子、趟路子,促進理論與實踐、扶智與扶志、資源與市場有機結合,初步探索出“三選准”、“三結合”、“三對接”的產業脫貧幫扶新路。

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發展,已充分彰顯了其促進增收的經濟功能、帶動就業的社會功能、傳承農耕文明的文化功能、美化鄉村環境的生態功能、促進村民自治的社會功能。促使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勞動變運動、農產品變商品、民房變客房,讓農村閒置的土地利用起來,讓農民閒暇的時間充實起來,讓富餘的勞動力流動起來,讓傳統的文化活躍起來,在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已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的新產業新業態,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鄉村旅遊規劃要點】

來也股份認為:鄉村旅遊規劃的編制目的是促進鄉村旅遊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對鄉村旅遊地資源條件、市場條件的綜合分析,客觀評價旅遊地發展潛力,明確旅遊地發展方向,並依此進行鄉村旅遊地的形象定位、市場定位、產品定位和功能定位。總體上看,鄉村旅遊規劃在編制和實施過程中,應著重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解決鄉村旅遊發展的農業產業背景問題

鄉村旅遊的發展離不開產業背景,一是產業要形成規模;二是產業背景要形成景觀;三是為發展鄉村旅遊要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這些都是規劃的重要內容。

2、解決鄉村旅遊地的定位問題

科學、合理、準確的定位能夠確保鄉村旅遊走上正確的發展軌道。規劃者應客觀分析鄉村旅遊地所處的區位環境和市場環境,以及鄉村旅遊資源特色和鄉村產業背景,依此對鄉村旅遊地的未來發展進行形象定位、產品定位、市場定位、功能定位等,明確鄉村旅遊地的發展方向。定位從宏觀上明確旅遊地的開發方向,定位錯誤就會導致旅遊地整體開發失敗。通過鄉村旅遊規劃的編制解決旅遊地的定位問題,是規劃的重點內容之一。

3、解決鄉村旅遊地的產品策劃和專案設計問題

既符合市場需求,又契合鄉村旅遊地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的旅遊產品,能夠產生強大的市場吸引力,極大地促進鄉村旅遊地發展,成為決定鄉村旅遊地發展前景的重要因素。因此鄉村旅遊規劃的編制者,應充分重視旅遊地的產品策劃與專案設計問題,以資源、產業、市場為基礎,立足本地,放眼全國乃至全球,以新視野、新理念、新手法設計專案和產品,避免閉門造車,更不能因循守舊、重複建設。

4、解決鄉村旅遊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問題

鄉村由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滯後,基礎設施建設一般較薄弱,如個別鄉村由於道路交通的不通暢,導致豐富的鄉村旅遊資源得不到充分開發和利用,農民守著聚寶盆卻依然收入微薄,生活貧困,鄉村旅遊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成為限制鄉村旅遊發展的最重要瓶頸。通過編制鄉村旅遊規劃,思考如何解決鄉村旅遊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問題,是規劃者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作為規劃方,應充分重視對基礎設施規劃的編制,對道路、服務設施、供水供電等研究出切實、合理、可行的規劃方案,而不是敷衍了事,只有這樣才能最終保障鄉村旅遊規劃的實施,保障鄉村旅遊地的可持續發展。

5、解決鄉村旅遊地的土地利用問題

土地是保障我國13億人口最基本生存需要的重要資源,是鄉村的重要資源。鄉村旅遊規劃雖然不是土地規劃,但是由於鄉村旅遊的開發涉及農業、旅遊業、工業等多個產業形態,更與農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因此鄉村旅遊規劃必然包含土地利用協調的相關內容,且這部分往往成為鄉村旅遊規劃的重點和難點。鄉村旅遊規劃應著重解決基本農田的保護、一般農田的調整利用、耕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和土地整理等問題,保證國家規定的18億畝的基本農田面積不變,協調好本地區糧食生產和經濟作物生產的關係,在尊重本地區農民的意願下,根據鄉村旅遊發展的需要,有效調整農村建設用地利用方式和利用結構,解決現在和未來一段時間內鄉村旅遊地開發可能遇到的土地問題。

6、解決鄉村旅遊地的開發保障問題

鄉村旅遊地的開發保障主要包括資金來源的解決途徑、市場行銷方式、居民社會調控方式、旅遊附屬產品的設計開發、專案開發時序、防災體系的規劃設計、旅遊人才培養與引進等。這些方面都是鄉村旅遊規劃的後期工作,有的規劃者並不重視這些問題,認為這些都是套路,是無關緊要的事情,但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忽視本部分的規劃將導致鄉村旅遊地的規劃成為紙上談兵,前期工作根本得不到實施或不能實施。因此,鄉村旅遊規劃的編制者應充分重視旅遊地的開發保障問題,從思想層次上和規劃實際行動中,將本部分提到一定高度,組織相關人員做好本部分的工作。

7、解決農民的就業、社會保障、生產方式和居住方式問題

在鄉村旅遊發展中,農民的居住方式不能做大的調整。那種將各村落農民集中居住在中心村,甚至讓農民上樓房居住的做法,是徹底改造了村落景觀和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愚笨的做法,後患無窮。在規劃中,最多是適當集中,保持“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使農民不失去土地,依託自身佔有資源發展旅遊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