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年度最精彩的劇本,猜到結局算我輸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沖奧大部隊都會相繼亮相。

小金人到底會花落誰家,大家心中也有了自己的判斷。

今天魚叔要說的電影,能不能拿最佳電影,暫且不表。

但最佳原創劇本,無疑就是它的了。

因為劇情設計,實在太有冠軍相了——

《三塊看板》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作為今年的沖奧熱門,其實在劇本方面,《三塊看板》早就拿到了權威肯定。

在去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它斬獲了最佳劇本獎。

而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也獲得了最高獎項——觀眾選擇獎。

除此之外,

毫不例外的穩穩進入各種年度十佳榜。

電影在去年11月已經在美上映。

目前IMDb已經有近1.5萬人參與評價,評分高達8.5。

而豆瓣評分也高達8.7,好於97%的喜劇片和犯罪片。

好消息是,《三塊看板》已經確定引進,會在今年與國內觀眾見面!

魚叔觀影小貼士只有一個:

一定要看!!!!!

真的太久沒有看到這麼有力度有深度的新片了!

《三塊看板》看上去是個非常美式的故事,但有趣的是,這個故事的編劇和導演,是個地地道道的英國人——馬丁·麥克唐納。

他第一部自編自導的電影《殺手沒有假期》,就提名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

他的作品多是喜劇,深諳英國黑色幽默。

在《三塊看板》依舊保留了語言的幽默感,但在立意上,已經高出了幾個階梯。

而這個教科書般的劇本得以完美演繹,也要歸功於幾個演技精湛的資深演員。

從本片海報就能看出,主要角色有三個。

首先是擔綱絕對主角的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

科恩兄弟的御用女神,哥哥喬爾·科恩的妻子。

20年前,她憑藉《冰風暴》獲得奧斯卡影后。

而在本片中的逆天演技,也足以讓她再衝擊一枚影后獎盃。

她飾演一位性格剛毅的母親,女兒被奸殺半年後,警方一直沒有進展,

於是她開始用自己的方式抗爭。

她第一個要質問的人就是當地警察局長。

由伍迪·哈里森扮演。

就是《天生殺人狂》裡那個充滿雄性荷爾蒙的亡命之徒。

在《三塊看板》中,他扮演的警察局長,其實並不是壞人。

相反受人愛戴。

他有著和諧美滿的家庭,只是身患癌症,命不久矣。

海報上的第三個角色是局長的下屬。

一名有戀母情節的警官,也是這起案件的調查人員。

扮演者是山姆·洛克威爾。

山姆非常擅長塑造有極端特性的邊緣人物:像孩子一樣長不大的怪人,變態殺手,孤僻的割草工人……

曾憑藉《月球》獲得2009年西雅圖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

這次他扮演的角色,同樣非常具有挑戰性。

扭曲而善良,幼稚而易怒,一把年紀還和母親生活在一起,長年壓抑著自己的同性戀傾向。

與同類題材不同,《三塊看板》裡的母親米爾德,是個狠角色。

女兒被害半年多,仍舊沒消息,她直接租下了主幹道的三塊看板,向警方公然宣戰。

三塊看板的內容是:

1.奸殺而死!

2.兇手至今逍遙法外!

3.怎麼會這樣,威洛比(警察局長)?

廣告紅底黑字,醒目的出現在小鎮的主幹道旁。

每一個經過小鎮的人,都沒辦法不注意,它耀眼地灼燒著每一個人的神經。

特別是被指名道姓的警察局長威洛比。

他氣得不行,但還是找到米爾德,跟她解釋,因為兇手逍遙法外,並非是他辦事不利。

奸殺案遲遲沒有進展,他也很頭疼。

但採樣得到的DNA,在全國範圍內都沒找到任何對應的人;

而且整個案件沒有一個目擊證人。

半點線索都沒有,根本是查無可查,他真的已經做了所有能做的了。

但米德爾聽不進,她說,就在你跟我解釋時,不知道又有哪個可憐的姑娘受到迫害。

而此時的威洛比,已經是癌症晚期,他活不長了,這件事大家都清楚。

儘管如此,米德爾依然沒有改變立場。

因為女兒的死必須有人負責,這是對事不對人。

但小鎮上的民眾不這麼想,雖然在抓出奸殺兇手這件事上,他們都堅定的支持米德爾。

可是,如果立三塊看板質問一個好警長,一個命不久矣的病人,實在太不人道了。

但面對質疑和反對,米德爾都狠狠地懟了回去。

牧師帶著民意來她家裡遊說,她直接將教會的人比作幫派成員,盲目站隊,集體作惡,而且毫不自知。

這一頓訓斥,給牧師反扣了一個有罪的帽子。

她的固執漸漸引起了民憤。

送兒子上學,被一個女學生扔水瓶羞辱,她下車就是兩腳。

未成年又如何,女孩又如何,手欠就得好好收拾。

她這樣的狠角色,甚至連想給局長抱不平的警員,都治不了。

三塊看板,成了深深紮在小鎮上的帶血的紅刺。

但其實看起來彪悍的她,終究還是一位母親。

她並非不清楚,威洛比是個好人,可女兒的死,讓她沒辦法釋懷。

因為女兒的死跟她有著間接關係,那天是她和女兒吵架,才會有女兒的摔門出走。

當時,女兒出門前扔下一句“我真希望我被強☆禁☆姦了就好了”,而正在氣頭上的米爾德竟然回擊了一句:希望如此。

沒想到一語成讖。

女兒的死,也成了深深紮在她心上的尖刺,鮮血淋淋。

她沒辦法原諒自己。

只能將自責化為憤怒,她必須抓到兇手,必須質問毫無進展的警方。

一句無心的狠話,成了她作為母親這一生都將背負的原罪。

魚叔只簡單介紹了一個人物,因為劇本太過精彩,的確不忍劇透。

這裡有絕妙的情節設置,能讓人心跳驟停的反轉,和難以預測的結局。

《三塊看板》的結構,在某種程度上很像第7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撞車》。

人物命運環環相扣,在他人的地獄裡,互相救贖。

只是《看板》裡的“撞車”,並非發生在相互隔閡的種族之間,而是普通人之間。

母女,夫妻,上下級,受害者和警方……

無數的衝撞和暴力的宣洩,只因為人和人之間,每個人和自己之間,無法消除的隔膜。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幾乎沒有誰貼著明顯的好壞標籤。

他們飽滿而豐富,但幾乎清一色的慘。

握不住的命運,無法和解的人生,讓他們換上了一副憤怒的面孔,草木皆兵地與人為敵。

無論那個敵人是他人還是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導演對暴力的把握,可以說是節制而寬容。

他並沒有故意渲染血腥,許多暴力的畫面配樂反而是溫柔的民謠。

劇中人物所表現出的“狠”,不過是人們心中無法消解的暴動裡的萬分之一。

影片基調是寬容的,在這樣包容的眼光下,這些近乎無奈而絕望暴力,變成了一種合理甚至必要的宣洩。

這也是魚叔是第一次看著暴力情節,淚流滿面。

當然,影片也絕不是宣揚以暴制暴,因為它的寬容的物件是陷入困境的人,而非暴力本身。

所以片中有既有毀滅一切的烈火、拳頭,也會有鮮花和麋鹿。

但這些形象完全不同的東西,有時候卻擁有相似的本質。

這不得不讓人重新思考類似“暴力”這樣的極端行為的內核,思考善與惡的邊界。

如果說,善惡是一條河的兩岸,那中間奔騰的河流,究竟算什麼?

是我們無法主宰、不斷掙扎的一生。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 · · · · · ·

在《三塊看板》中,他扮演的警察局長,其實並不是壞人。

相反受人愛戴。

他有著和諧美滿的家庭,只是身患癌症,命不久矣。

海報上的第三個角色是局長的下屬。

一名有戀母情節的警官,也是這起案件的調查人員。

扮演者是山姆·洛克威爾。

山姆非常擅長塑造有極端特性的邊緣人物:像孩子一樣長不大的怪人,變態殺手,孤僻的割草工人……

曾憑藉《月球》獲得2009年西雅圖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

這次他扮演的角色,同樣非常具有挑戰性。

扭曲而善良,幼稚而易怒,一把年紀還和母親生活在一起,長年壓抑著自己的同性戀傾向。

與同類題材不同,《三塊看板》裡的母親米爾德,是個狠角色。

女兒被害半年多,仍舊沒消息,她直接租下了主幹道的三塊看板,向警方公然宣戰。

三塊看板的內容是:

1.奸殺而死!

2.兇手至今逍遙法外!

3.怎麼會這樣,威洛比(警察局長)?

廣告紅底黑字,醒目的出現在小鎮的主幹道旁。

每一個經過小鎮的人,都沒辦法不注意,它耀眼地灼燒著每一個人的神經。

特別是被指名道姓的警察局長威洛比。

他氣得不行,但還是找到米爾德,跟她解釋,因為兇手逍遙法外,並非是他辦事不利。

奸殺案遲遲沒有進展,他也很頭疼。

但採樣得到的DNA,在全國範圍內都沒找到任何對應的人;

而且整個案件沒有一個目擊證人。

半點線索都沒有,根本是查無可查,他真的已經做了所有能做的了。

但米德爾聽不進,她說,就在你跟我解釋時,不知道又有哪個可憐的姑娘受到迫害。

而此時的威洛比,已經是癌症晚期,他活不長了,這件事大家都清楚。

儘管如此,米德爾依然沒有改變立場。

因為女兒的死必須有人負責,這是對事不對人。

但小鎮上的民眾不這麼想,雖然在抓出奸殺兇手這件事上,他們都堅定的支持米德爾。

可是,如果立三塊看板質問一個好警長,一個命不久矣的病人,實在太不人道了。

但面對質疑和反對,米德爾都狠狠地懟了回去。

牧師帶著民意來她家裡遊說,她直接將教會的人比作幫派成員,盲目站隊,集體作惡,而且毫不自知。

這一頓訓斥,給牧師反扣了一個有罪的帽子。

她的固執漸漸引起了民憤。

送兒子上學,被一個女學生扔水瓶羞辱,她下車就是兩腳。

未成年又如何,女孩又如何,手欠就得好好收拾。

她這樣的狠角色,甚至連想給局長抱不平的警員,都治不了。

三塊看板,成了深深紮在小鎮上的帶血的紅刺。

但其實看起來彪悍的她,終究還是一位母親。

她並非不清楚,威洛比是個好人,可女兒的死,讓她沒辦法釋懷。

因為女兒的死跟她有著間接關係,那天是她和女兒吵架,才會有女兒的摔門出走。

當時,女兒出門前扔下一句“我真希望我被強☆禁☆姦了就好了”,而正在氣頭上的米爾德竟然回擊了一句:希望如此。

沒想到一語成讖。

女兒的死,也成了深深紮在她心上的尖刺,鮮血淋淋。

她沒辦法原諒自己。

只能將自責化為憤怒,她必須抓到兇手,必須質問毫無進展的警方。

一句無心的狠話,成了她作為母親這一生都將背負的原罪。

魚叔只簡單介紹了一個人物,因為劇本太過精彩,的確不忍劇透。

這裡有絕妙的情節設置,能讓人心跳驟停的反轉,和難以預測的結局。

《三塊看板》的結構,在某種程度上很像第7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撞車》。

人物命運環環相扣,在他人的地獄裡,互相救贖。

只是《看板》裡的“撞車”,並非發生在相互隔閡的種族之間,而是普通人之間。

母女,夫妻,上下級,受害者和警方……

無數的衝撞和暴力的宣洩,只因為人和人之間,每個人和自己之間,無法消除的隔膜。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幾乎沒有誰貼著明顯的好壞標籤。

他們飽滿而豐富,但幾乎清一色的慘。

握不住的命運,無法和解的人生,讓他們換上了一副憤怒的面孔,草木皆兵地與人為敵。

無論那個敵人是他人還是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導演對暴力的把握,可以說是節制而寬容。

他並沒有故意渲染血腥,許多暴力的畫面配樂反而是溫柔的民謠。

劇中人物所表現出的“狠”,不過是人們心中無法消解的暴動裡的萬分之一。

影片基調是寬容的,在這樣包容的眼光下,這些近乎無奈而絕望暴力,變成了一種合理甚至必要的宣洩。

這也是魚叔是第一次看著暴力情節,淚流滿面。

當然,影片也絕不是宣揚以暴制暴,因為它的寬容的物件是陷入困境的人,而非暴力本身。

所以片中有既有毀滅一切的烈火、拳頭,也會有鮮花和麋鹿。

但這些形象完全不同的東西,有時候卻擁有相似的本質。

這不得不讓人重新思考類似“暴力”這樣的極端行為的內核,思考善與惡的邊界。

如果說,善惡是一條河的兩岸,那中間奔騰的河流,究竟算什麼?

是我們無法主宰、不斷掙扎的一生。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