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8年開工第一天,不想灌雞湯

從“中產夢”中醒來,好好打工吧

“中產”定義

自打“中產階級/階層”概念出現,總有人試圖給出定義。搞不清何為“中產”卻試圖定義“中產階級/階層”,註定是緣木求魚。

最常用的標準是收入,

如“日薪10美元”“日薪85美元”“一線城市家庭月收入4萬~5萬元”等;還有資產標準,如“總資產至少在1000萬以上”“有房產無房貸”“有豪車”等;職業、受教育程度乃至“價值觀是否符合政府利益”也被拿來定義中產。

以上所有定義都經不起推敲。比如在北京、上海擁有一套產權房就可滿足“總資產1000萬”這個標準,憑這就“中產”了?再比如“價值觀符合政府利益”怎麼看著是果而不是因:中產階級/階層希望社會保持繁榮、穩定,

厭憎動盪、混亂,自然而然地會與與政和諧相處。假如“窮光蛋”沒有其它依仗,不可能單憑“價值觀符合政府利益”就能“中產”。

早在2010年就提出“財產性收入占收入的一半即為中產”。

“財產性收入”是指家庭擁有的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等)、不動產(如房屋、車輛、土地、收藏品等)所獲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讓財產使用權所獲得的利息、租金、專利收入等;財產營運所獲得的紅利收入、財產增值收益等。

其實用“資產性收入”更準確些。資產是可以創造收益的財產,寶馬車是財產如果車主去開“網約車”就是資產了。

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十九大報告提出:“拓寬居民勞動收入和財產性收入管道。”也就是說,民眾取得財產性收入是受到鼓勵的。

請比較下面兩個家庭:

回遷戶李先生名下有兩套戶,一套出租一套自住,每月租金收入5000元。李先生月收入5000元,妻子在家做飯、看孩子,家庭年收入12萬元,資產性收入占比50%。年薪6萬的李先生算是“中產階級中的底層”吧。

海歸張先生年薪100萬,房產價值1000萬(每月還3萬按揭),妻子不上班。扣除個稅、繳社保之後,張先生實得70萬元。按揭36萬、孩子進“國際幼稚園”每年10萬,

養兩台車每年10萬元,全年伙食費(包括在外就餐)12萬不算多吧?一年下來張先生手裡所剩無幾。年薪100萬的張先生不屬於中產階級。

假如李先生失業了,全家肯定要過一段緊日子。好在月薪5000元以下的工作相對容易找,李先先賦閑一個月,找了個月薪4000的先幹著,家庭生活受影響不大。

張先生的抗風險能力要低很多。年薪百萬的工作崗位比6萬的少很多,

半年找不到新工作又沒有資產性收入,失去“現金流”的張家將坐吃山空。

最近發生的“程式師跳樓事件”屬於個案,但假如歐先生100萬收入中50萬來自中興另外50萬為資產性收入,即便真“有精神病史”,結果也會完全不同。

中產階級/階層缺乏生存空間

對一個經濟體而言,讓有一定技能、願意付出辛勞的人過上“基本水準生活”(包括必要的衣食住行、教育、醫療、娛樂)是它的“功能1.0”。實現這個功能不算太難,相當於給一小塊地、幾件農具和種子讓一個人生存下來。所謂“不勞動者不得食”,勞動者不至於餓死。

讓居民大規模地實獲得可觀的資產性收入是經濟體的“功能9.0”,比“功能1.0”難上十倍。

縱觀人類歷史,只有美國戰後50年相對成功:數以億計的高收入者通過養老保險、股票投資獲利頗豐,鼎盛時期居民財產性收入所占比高達40%,形成龐大的“中產階級”。美國中產階級是否風光下去是未知數,讓“不勞動者得美食”,“美食”從何而來?

獲得資產性收入的前提是有資產,而資產主要由收入累積而來。因此,根據年薪來劃分中產在美國這個特定國家的特定時期偏差不大(也只是可以接受)。

獲得資產性收入的方式大致有兩種:

第一種是直接擁有企業、農場、森林、礦山、工廠、碼頭……不論公有制還是私有制國家,此類資產要麼沒有私人可以擁有,要麼擁有者已經超越中產、躋身富豪;

第二種是持幣者借助金融工具(股票、房地產信託基金等)間接持有第一類資產。

當信用貨幣大行其道,通漲是大勢所趨,各國快慢不同而已。中國人在激辯房價時喜歡說“哪有只漲不跌的商品?”

其實還真有只漲不跌的商品,不是一種,而是全部!

大白菜從2分錢一斤漲到3分,人們說“哪有只漲不跌的商品?”後來漲到1毛、2毛、3毛……房價從2000漲到3000,人們說“哪有只漲不跌的商品?”後來漲到1萬、2萬、3萬……

企業、礦山碼頭等資產增加的速度趕不上信用貨幣的增速,持幣者間的競爭不可避免(比如都去囤茅臺酒、買茅臺股票),加之“買的沒有賣的精”資產在證券化時會經歷一番溢價。一來二去,投資收益將大打折扣。

從宏觀經濟角度,持幣者大規模、可持續的收益不合邏輯。試想金融當局前年“不小心”多發了4萬億、去年多發3萬億、今年多發2萬億……假設過去十年積累多發的貨幣有20萬億流入“准中產”者手中。當局正發愁怎麼對付“籠中猛虎”,會坐視20萬億被炒成40萬億嗎?

即便當局真想讓股民發財,托市、救市讓投入股市的20萬億變成40萬億,多出的20萬億從哪裡來?歸根結底還不是要多發鈔票嗎。股票翻了一倍,韭菜餡餅從4塊漲到8塊,持幣者獲得了什麼?

回望過去20年的股市,幾萬元入市炒成“楊百萬”的是個別現象,多數投資者是把自己炒成了“楊白勞”。

綜上所述,借助高收入累積貨幣資產者要與印鈔機賽跑、與其他投資者競爭、識破“賈躍亭講故事”、預見“王健林要出事兒”……還得躲開不負責任的會計師、律師、保薦人。從統計角度講,持幣者必敗無疑,躋身中產者是“漏網之魚”。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

馬克思早已說過,工資就是勞動力的成本。所謂勞動力的成本包括衣食住行、贍養老人、撫育子女、醫療費用及養老儲備。換言之,打工者以成本價出賣勞動力。少了員工活不了,多了企業受不了!

二十多年以前,住房是分配的、醫療是免費的、學校是企業辦的,最好的番茄才5分錢一斤,企事業單位的平均工資也只有幾十元。

現在,一線城市白領工資過萬者比比皆是,但蔬菜漲了十幾倍,房子是高價的、看病是自費的、幼稚園是“貴族”的。任何一個時期的生存成本是與收入水準是“般配”的,經濟發達、收入增加生存成本自然會水漲船高。善於理財者或許比其它人從容,但資產性收入能與工資收入持平者少之又少。也就是說,靠“工資+理財”模式躋身中產幾乎沒有可能。#“財務自由”是傳說#

打工者的一生會在總體上收支平衡:總收入剛好覆蓋衣食住行、教育、醫療的總成本。他們努力工作養家活口並為退休生活和醫療費用建立儲備。“理想”的結果是“空手來空手去”,既無“人還在錢花完了的”尷尬,也不會留下old money供下一代坐享其成。

聽起來殘酷,但卻是事實。魯迅說“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好好打工吧!

相當於給一小塊地、幾件農具和種子讓一個人生存下來。所謂“不勞動者不得食”,勞動者不至於餓死。

讓居民大規模地實獲得可觀的資產性收入是經濟體的“功能9.0”,比“功能1.0”難上十倍。

縱觀人類歷史,只有美國戰後50年相對成功:數以億計的高收入者通過養老保險、股票投資獲利頗豐,鼎盛時期居民財產性收入所占比高達40%,形成龐大的“中產階級”。美國中產階級是否風光下去是未知數,讓“不勞動者得美食”,“美食”從何而來?

獲得資產性收入的前提是有資產,而資產主要由收入累積而來。因此,根據年薪來劃分中產在美國這個特定國家的特定時期偏差不大(也只是可以接受)。

獲得資產性收入的方式大致有兩種:

第一種是直接擁有企業、農場、森林、礦山、工廠、碼頭……不論公有制還是私有制國家,此類資產要麼沒有私人可以擁有,要麼擁有者已經超越中產、躋身富豪;

第二種是持幣者借助金融工具(股票、房地產信託基金等)間接持有第一類資產。

當信用貨幣大行其道,通漲是大勢所趨,各國快慢不同而已。中國人在激辯房價時喜歡說“哪有只漲不跌的商品?”

其實還真有只漲不跌的商品,不是一種,而是全部!

大白菜從2分錢一斤漲到3分,人們說“哪有只漲不跌的商品?”後來漲到1毛、2毛、3毛……房價從2000漲到3000,人們說“哪有只漲不跌的商品?”後來漲到1萬、2萬、3萬……

企業、礦山碼頭等資產增加的速度趕不上信用貨幣的增速,持幣者間的競爭不可避免(比如都去囤茅臺酒、買茅臺股票),加之“買的沒有賣的精”資產在證券化時會經歷一番溢價。一來二去,投資收益將大打折扣。

從宏觀經濟角度,持幣者大規模、可持續的收益不合邏輯。試想金融當局前年“不小心”多發了4萬億、去年多發3萬億、今年多發2萬億……假設過去十年積累多發的貨幣有20萬億流入“准中產”者手中。當局正發愁怎麼對付“籠中猛虎”,會坐視20萬億被炒成40萬億嗎?

即便當局真想讓股民發財,托市、救市讓投入股市的20萬億變成40萬億,多出的20萬億從哪裡來?歸根結底還不是要多發鈔票嗎。股票翻了一倍,韭菜餡餅從4塊漲到8塊,持幣者獲得了什麼?

回望過去20年的股市,幾萬元入市炒成“楊百萬”的是個別現象,多數投資者是把自己炒成了“楊白勞”。

綜上所述,借助高收入累積貨幣資產者要與印鈔機賽跑、與其他投資者競爭、識破“賈躍亭講故事”、預見“王健林要出事兒”……還得躲開不負責任的會計師、律師、保薦人。從統計角度講,持幣者必敗無疑,躋身中產者是“漏網之魚”。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

馬克思早已說過,工資就是勞動力的成本。所謂勞動力的成本包括衣食住行、贍養老人、撫育子女、醫療費用及養老儲備。換言之,打工者以成本價出賣勞動力。少了員工活不了,多了企業受不了!

二十多年以前,住房是分配的、醫療是免費的、學校是企業辦的,最好的番茄才5分錢一斤,企事業單位的平均工資也只有幾十元。

現在,一線城市白領工資過萬者比比皆是,但蔬菜漲了十幾倍,房子是高價的、看病是自費的、幼稚園是“貴族”的。任何一個時期的生存成本是與收入水準是“般配”的,經濟發達、收入增加生存成本自然會水漲船高。善於理財者或許比其它人從容,但資產性收入能與工資收入持平者少之又少。也就是說,靠“工資+理財”模式躋身中產幾乎沒有可能。#“財務自由”是傳說#

打工者的一生會在總體上收支平衡:總收入剛好覆蓋衣食住行、教育、醫療的總成本。他們努力工作養家活口並為退休生活和醫療費用建立儲備。“理想”的結果是“空手來空手去”,既無“人還在錢花完了的”尷尬,也不會留下old money供下一代坐享其成。

聽起來殘酷,但卻是事實。魯迅說“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好好打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