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成都高新自貿區掛牌9個月 取得40項重大制度創新成果

創新主體代表新網銀行負責人分享制度創新案例

央廣網成都1月4日消息記者從成都高新區獲悉,成都高新區正式對外發佈《2017年度重大制度創新案例》,全面梳理制度創新之舉。掛牌9個月,成都高新自貿試驗區取得了40項重大制度創新成果。

在傳統的紙面辦公時代,資訊化程度十分低下,資料孤島的存在讓不同行政部門之間無法形成有效的協同,重複工作耗費了時間、降低了效率。為此,成都高新自貿試驗區掛牌後專門建立基本資料庫和雲端大資料池,

通過線上協報建和協同審批平臺,在三維BIM報建、“大資料+人工智慧”的支援下實現部分流程的自動審批,大大方便了企業。

通過線上查詢平臺,系統會根據申報主體的特定情況,自動為其匹配對應的政策,減少企業學習政策的負擔。對於群眾關心的高頻問題,可實現文字和語音的交互問答,形成線上系統與線下政務大廳投放的服務機器人共同工作的新模式。

而“先照後證”綜合管理系統在成都高新自貿試驗區的投入運行,則在全省率先實現了“雙告知”工作資訊化、自動化。企業住所(經營場所)申報登記制改革、“三十二證合一”、全程電子化企業登記改革等創舉的實施,讓業務辦理效率平均提升40%,群眾服務滿意度提升至99.6%。

成都高新自貿試驗區不僅在簡政放權、放管結合上下足了功夫,在優化服務方面也開展了有益的嘗試。

去年上半年,全國銀行間市場首單“雙創債”在成都高新自貿區誕生,“雙創”債務融資工具為支持“雙創”發展而“量身定做”,債券募集資金可用于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償還銀行貸款或通過委託貸款、股權投資等,支援一批誠信優質“雙創”企業獲得穩定低成本融資;而“連鎖型”高新技術服務超市的設立讓孵化器、政府部門、科技服務提供者與創業者能夠有效串聯,形成合力,
進一步壯大各類市場主體。

掛牌9個月以來,成都高新自貿試驗區先後形成“盈創動力”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全國銀行間市場首單“雙創債”、企鵝醫生“互聯網+醫療創新”等改革創新成果案例,取得了先行先試的制度創新成果40項。在這些案例中,切實轉變政府職能類20項、深化金融領域改革創新類5項、統籌雙向投資合作類5項、推動貿易便利化類5項、啟動創新創業要素類5項。

成都高新區管委會主任方存好表示,

四川自貿區總體方案第一條就是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放管服”改革既是基礎,也是核心,起著“牛鼻子”作用。“我們的40個制度創新案例裡,政府職能轉變方面有18個,占了全部案例的45%。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厘請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在‘放管服’上取得更大突破。”

方存好表示,成都高新自貿試驗區下一步將緊跟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最新進展,重點圍繞人工智慧、未來出行、中小企業全球化等方面,主動設計應用場景,積極開展實證性探索,努力搶佔未來產業發展先機。成都高新區將以自貿試驗區建設為契機,加快中央活力區建設,大力推進商務樓宇、人才公寓、高品質公服設施三位一體建設,加快建設國際學校、國際醫院等,持續提升國際化生產生活環境,助推成都推進新一輪高水準對外開放。

主動設計應用場景,積極開展實證性探索,努力搶佔未來產業發展先機。成都高新區將以自貿試驗區建設為契機,加快中央活力區建設,大力推進商務樓宇、人才公寓、高品質公服設施三位一體建設,加快建設國際學校、國際醫院等,持續提升國際化生產生活環境,助推成都推進新一輪高水準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