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故鄉,該拿什麼來拯救你呢?

小時候不懂,

有一種疼痛叫做鄉愁,

走得越遠,就越思念嫋嫋炊煙。

小時候不懂,

人生不過轉個圈兒,

兒時所嚮往的繁華,

都是長大後想要逃離的喧囂。

我的老家在農村,

那是生我養我的地方,

那是我少年時想要逃離,

成年時又經常夢到的地方。

農村承載著許多人的回憶,

也承載著許多人的鄉愁。

然而,今天

它正不可避免的漸漸遠去。

自2005年至今,區區十餘年,

那些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小村,

已有100萬個在期盼的目光中漸漸消亡。

紀錄片《了不起的村落》劇照

當城市延伸的步伐不斷加劇,

將村落的記憶慢慢抹去,

生活將如何繼續?

在茂密的大興安嶺深處,

一個僅剩100多人的馴鹿村,

正在消失。

這個小村莊,坐落在雲端之上,

是徽州古鎮中海拔最高的村落,

有“黃山最美的高山古村落”之譽,

村裡人終年不下山,與世隔絕。

年輕人耐不住寂寞,紛紛逃離,

現在,村裡常住人口只剩100多人。

禾木位於喀納斯湖邊,

是碩果僅存的3個圖瓦村落之一。

這裡的房子全是原木搭成的,

保留了古突厥時代的文化特徵。

幾百年來,這裡的人們以放牧為生,

今天,一年七個月的寒冬,

讓年輕人爭相出走。

如此美的村落,卻面臨著即將消亡的命運,

年輕人嚮往城市的生活,慢慢離開了家鄉,

老家早已不是曾經熱鬧、溫暖的老家,

熟悉的人漸漸少了,村裡變得孤寂、冷清。

《新週刊》曾改編過三毛的歌詞,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因為我已經沒有故鄉”,

是的,在城市待得愈久,這種漂泊感就更強。

我們這一代,大都是沒有家鄉的人。

不再熱鬧的小村:

每次回到家鄉,都深覺物是人非,

走進村裡早已看不到兒時的小村模樣,

嫋嫋炊煙、老幼嬉鬧、雞犬相吠,

入眼處頗為蕭條、寂靜、破敗,

以前的小賣部只剩殘磚廢墟,

野草瘋長,村口的老樹枯藤盤錯。

那些生銹、不再用的舊物:

村裡隨處可見那些刻滿記憶的老物件,

村中心的水井早已乾枯,起了青苔,

生銹的壓力泵,以前最受歡迎的石磨,

已棄用多年,木棍都變黑、腐朽,

以前常走的小徑,野草叢生。

熟悉又陌生的村人、鄰居:

在村裡,偶爾遇到認識的人,

打了招呼後,竟不知道接下來該說什麼。

老一輩人更老了,同輩人卻也與幼時不同,

多年未見,生活軌跡不同,連共同話題都沒了,

只能乾巴巴的閒扯幾句,再沒往日的親密無間。

那一刻,忽然想到魯迅先生多年後回鄉再見閏土,

一句“閏土哥哥”換來一句“老爺”,想來也是心酸。

在時間裡消失了的學校:

記得,七歲那年跟著哥哥走進村裡唯一的小學,

讀了一年,學校就被合併,只好去隔壁村上學,

如今,兩個學校都沒了,因為又建了新的學校。

約著一起回家的發小,去老校區走了一圈,

昔日的熱鬧和朗朗書聲沒了,學校多年無人整修,

破敗而荒涼,以前的教室堆滿了剛收的秸稈。

餘光中的一首《鄉愁》四海傳唱,

那是遊子對祖國的拳拳眷戀之情。

在遊子眼裡,縱使故鄉再破敗,

但它總是那樣的美如畫卷。

母親、新娘、船票等

都可能成為鄉愁的符號,

在它們身上

承載著遊子的所有念想和回憶。

可一旦這些符號消失,

恐怕鄉愁之美就變成了無邊的落寞:

一方矮矮的墳墓。

古人思鄉,最常用一個“歸”字,

“讀三千年書,無非功名利祿;

行九萬里路,終歸詩酒田園”。

而今天的我們又該歸向何處?

回一次家你就會明白,我們早已回不去了。

即使母親做的菜還是原來的味道,

父親一如既往的話少,家裡的那棵梨樹還在,

但昔日垂柳依依的河畔、波浪起伏的麥田,

以前和夥伴捉迷藏的麥垛堆都不見了,

故鄉成了嚮往、思念、回憶的地方。

在美麗鄉愁的支撐下,

人們才願意再回首,

才願意對故鄉戀戀不捨。

可一旦承載著鄉愁符號的農村元素紛紛流失,

則鄉愁便無所依託,

鄉村的美也就打了折扣,

甚至會讓人厭惡這種對鄉愁的褻瀆。

在城市待得久了,就開始嚮往故鄉,

可惜,我們日思夜夢的村莊正在消失。

害怕,有朝一日,我們只能指著地圖上的某個點,

告訴孩子,這是咱們的老家,但那裡沒一戶人家,

更擔心,我們的小村除了自己,無人知曉,

她如一縷雲,飄過天空未留下一絲痕跡。

若有時間,回家看看,不僅為看望父母,

也為看看那個生養我們的地方。

還記得那些獨屬於小村的生活嗎?

擔水,井臺、趕車、打鐵、殺豬、賣豆腐……

其實這一切離我們並不遠,而今它如門上的年畫,

風吹日曬裡,迅速的泛黃,毀壞。

我的故鄉,該拿什麼來拯救你呢?

若有一天,還能在村莊的雞鳴狗叫中醒來,

那該多好!

都深覺物是人非,

走進村裡早已看不到兒時的小村模樣,

嫋嫋炊煙、老幼嬉鬧、雞犬相吠,

入眼處頗為蕭條、寂靜、破敗,

以前的小賣部只剩殘磚廢墟,

野草瘋長,村口的老樹枯藤盤錯。

那些生銹、不再用的舊物:

村裡隨處可見那些刻滿記憶的老物件,

村中心的水井早已乾枯,起了青苔,

生銹的壓力泵,以前最受歡迎的石磨,

已棄用多年,木棍都變黑、腐朽,

以前常走的小徑,野草叢生。

熟悉又陌生的村人、鄰居:

在村裡,偶爾遇到認識的人,

打了招呼後,竟不知道接下來該說什麼。

老一輩人更老了,同輩人卻也與幼時不同,

多年未見,生活軌跡不同,連共同話題都沒了,

只能乾巴巴的閒扯幾句,再沒往日的親密無間。

那一刻,忽然想到魯迅先生多年後回鄉再見閏土,

一句“閏土哥哥”換來一句“老爺”,想來也是心酸。

在時間裡消失了的學校:

記得,七歲那年跟著哥哥走進村裡唯一的小學,

讀了一年,學校就被合併,只好去隔壁村上學,

如今,兩個學校都沒了,因為又建了新的學校。

約著一起回家的發小,去老校區走了一圈,

昔日的熱鬧和朗朗書聲沒了,學校多年無人整修,

破敗而荒涼,以前的教室堆滿了剛收的秸稈。

餘光中的一首《鄉愁》四海傳唱,

那是遊子對祖國的拳拳眷戀之情。

在遊子眼裡,縱使故鄉再破敗,

但它總是那樣的美如畫卷。

母親、新娘、船票等

都可能成為鄉愁的符號,

在它們身上

承載著遊子的所有念想和回憶。

可一旦這些符號消失,

恐怕鄉愁之美就變成了無邊的落寞:

一方矮矮的墳墓。

古人思鄉,最常用一個“歸”字,

“讀三千年書,無非功名利祿;

行九萬里路,終歸詩酒田園”。

而今天的我們又該歸向何處?

回一次家你就會明白,我們早已回不去了。

即使母親做的菜還是原來的味道,

父親一如既往的話少,家裡的那棵梨樹還在,

但昔日垂柳依依的河畔、波浪起伏的麥田,

以前和夥伴捉迷藏的麥垛堆都不見了,

故鄉成了嚮往、思念、回憶的地方。

在美麗鄉愁的支撐下,

人們才願意再回首,

才願意對故鄉戀戀不捨。

可一旦承載著鄉愁符號的農村元素紛紛流失,

則鄉愁便無所依託,

鄉村的美也就打了折扣,

甚至會讓人厭惡這種對鄉愁的褻瀆。

在城市待得久了,就開始嚮往故鄉,

可惜,我們日思夜夢的村莊正在消失。

害怕,有朝一日,我們只能指著地圖上的某個點,

告訴孩子,這是咱們的老家,但那裡沒一戶人家,

更擔心,我們的小村除了自己,無人知曉,

她如一縷雲,飄過天空未留下一絲痕跡。

若有時間,回家看看,不僅為看望父母,

也為看看那個生養我們的地方。

還記得那些獨屬於小村的生活嗎?

擔水,井臺、趕車、打鐵、殺豬、賣豆腐……

其實這一切離我們並不遠,而今它如門上的年畫,

風吹日曬裡,迅速的泛黃,毀壞。

我的故鄉,該拿什麼來拯救你呢?

若有一天,還能在村莊的雞鳴狗叫中醒來,

那該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