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故鄉,該拿什麼來拯救你呢?

小時候不懂,

有一種疼痛叫做鄉愁,

走得越遠, 就越思念嫋嫋炊煙。

小時候不懂,

人生不過轉個圈兒,

兒時所嚮往的繁華,

都是長大後想要逃離的喧囂。

我的老家在農村,

那是生我養我的地方,

那是我少年時想要逃離,

成年時又經常夢到的地方。

農村承載著許多人的回憶,

也承載著許多人的鄉愁。

然而, 今天

它正不可避免的漸漸遠去。

自2005年至今, 區區十餘年,

那些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小村,

已有100萬個在期盼的目光中漸漸消亡。

紀錄片《了不起的村落》劇照

當城市延伸的步伐不斷加劇,

將村落的記憶慢慢抹去,

生活將如何繼續?

在茂密的大興安嶺深處,

一個僅剩100多人的馴鹿村,

正在消失。

這個小村莊, 坐落在雲端之上,

是徽州古鎮中海拔最高的村落,

有“黃山最美的高山古村落”之譽,

村裡人終年不下山, 與世隔絕。

年輕人耐不住寂寞, 紛紛逃離,

現在, 村裡常住人口只剩100多人。

禾木位於喀納斯湖邊,

是碩果僅存的3個圖瓦村落之一。

這裡的房子全是原木搭成的,

保留了古突厥時代的文化特徵。

幾百年來, 這裡的人們以放牧為生,

今天, 一年七個月的寒冬,

讓年輕人爭相出走。

如此美的村落, 卻面臨著即將消亡的命運,

年輕人嚮往城市的生活,慢慢離開了家鄉,

老家早已不是曾經熱鬧、溫暖的老家,

熟悉的人漸漸少了,村裡變得孤寂、冷清。

《新週刊》曾改編過三毛的歌詞,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因為我已經沒有故鄉”,

是的,在城市待得愈久,這種漂泊感就更強。

我們這一代,大都是沒有家鄉的人。

不再熱鬧的小村:

每次回到家鄉,都深覺物是人非,

走進村裡早已看不到兒時的小村模樣,

嫋嫋炊煙、老幼嬉鬧、雞犬相吠,

入眼處頗為蕭條、寂靜、破敗,

以前的小賣部只剩殘磚廢墟,

野草瘋長,村口的老樹枯藤盤錯。

那些生銹、不再用的舊物:

村裡隨處可見那些刻滿記憶的老物件,

村中心的水井早已乾枯,起了青苔,

生銹的壓力泵,以前最受歡迎的石磨,

已棄用多年,木棍都變黑、腐朽,

以前常走的小徑,野草叢生。

熟悉又陌生的村人、鄰居:

在村裡,偶爾遇到認識的人,

打了招呼後,竟不知道接下來該說什麼。

老一輩人更老了,同輩人卻也與幼時不同,

多年未見,生活軌跡不同,連共同話題都沒了,

只能乾巴巴的閒扯幾句,再沒往日的親密無間。

那一刻,忽然想到魯迅先生多年後回鄉再見閏土,

一句“閏土哥哥”換來一句“老爺”,想來也是心酸。

在時間裡消失了的學校:

記得,七歲那年跟著哥哥走進村裡唯一的小學,

讀了一年,學校就被合併,只好去隔壁村上學,

如今,兩個學校都沒了,因為又建了新的學校。

約著一起回家的發小,去老校區走了一圈,

昔日的熱鬧和朗朗書聲沒了,學校多年無人整修,

破敗而荒涼,以前的教室堆滿了剛收的秸稈。

餘光中的一首《鄉愁》四海傳唱,

那是遊子對祖國的拳拳眷戀之情。

在遊子眼裡,縱使故鄉再破敗,

但它總是那樣的美如畫卷。

母親、新娘、船票等

都可能成為鄉愁的符號,

在它們身上

承載著遊子的所有念想和回憶。

可一旦這些符號消失,

恐怕鄉愁之美就變成了無邊的落寞:

一方矮矮的墳墓。

古人思鄉,最常用一個“歸”字,

“讀三千年書,無非功名利祿;

行九萬里路,終歸詩酒田園”。

而今天的我們又該歸向何處?

回一次家你就會明白,我們早已回不去了。

即使母親做的菜還是原來的味道,

父親一如既往的話少,家裡的那棵梨樹還在,

但昔日垂柳依依的河畔、波浪起伏的麥田,

以前和夥伴捉迷藏的麥垛堆都不見了,

故鄉成了嚮往、思念、回憶的地方。

在美麗鄉愁的支撐下,

人們才願意再回首,

才願意對故鄉戀戀不捨。

可一旦承載著鄉愁符號的農村元素紛紛流失,

則鄉愁便無所依託,

鄉村的美也就打了折扣,

甚至會讓人厭惡這種對鄉愁的褻瀆。

在城市待得久了,就開始嚮往故鄉,

可惜,我們日思夜夢的村莊正在消失。

害怕,有朝一日,我們只能指著地圖上的某個點,

告訴孩子,這是咱們的老家,但那裡沒一戶人家,

更擔心,我們的小村除了自己,無人知曉,

她如一縷雲,飄過天空未留下一絲痕跡。

若有時間,回家看看,不僅為看望父母,

也為看看那個生養我們的地方。

還記得那些獨屬於小村的生活嗎?

擔水,井臺、趕車、打鐵、殺豬、賣豆腐……

其實這一切離我們並不遠,而今它如門上的年畫,

風吹日曬裡,迅速的泛黃,毀壞。

我的故鄉,該拿什麼來拯救你呢?

若有一天,還能在村莊的雞鳴狗叫中醒來,

那該多好!

年輕人嚮往城市的生活,慢慢離開了家鄉,

老家早已不是曾經熱鬧、溫暖的老家,

熟悉的人漸漸少了,村裡變得孤寂、冷清。

《新週刊》曾改編過三毛的歌詞,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因為我已經沒有故鄉”,

是的,在城市待得愈久,這種漂泊感就更強。

我們這一代,大都是沒有家鄉的人。

不再熱鬧的小村:

每次回到家鄉,都深覺物是人非,

走進村裡早已看不到兒時的小村模樣,

嫋嫋炊煙、老幼嬉鬧、雞犬相吠,

入眼處頗為蕭條、寂靜、破敗,

以前的小賣部只剩殘磚廢墟,

野草瘋長,村口的老樹枯藤盤錯。

那些生銹、不再用的舊物:

村裡隨處可見那些刻滿記憶的老物件,

村中心的水井早已乾枯,起了青苔,

生銹的壓力泵,以前最受歡迎的石磨,

已棄用多年,木棍都變黑、腐朽,

以前常走的小徑,野草叢生。

熟悉又陌生的村人、鄰居:

在村裡,偶爾遇到認識的人,

打了招呼後,竟不知道接下來該說什麼。

老一輩人更老了,同輩人卻也與幼時不同,

多年未見,生活軌跡不同,連共同話題都沒了,

只能乾巴巴的閒扯幾句,再沒往日的親密無間。

那一刻,忽然想到魯迅先生多年後回鄉再見閏土,

一句“閏土哥哥”換來一句“老爺”,想來也是心酸。

在時間裡消失了的學校:

記得,七歲那年跟著哥哥走進村裡唯一的小學,

讀了一年,學校就被合併,只好去隔壁村上學,

如今,兩個學校都沒了,因為又建了新的學校。

約著一起回家的發小,去老校區走了一圈,

昔日的熱鬧和朗朗書聲沒了,學校多年無人整修,

破敗而荒涼,以前的教室堆滿了剛收的秸稈。

餘光中的一首《鄉愁》四海傳唱,

那是遊子對祖國的拳拳眷戀之情。

在遊子眼裡,縱使故鄉再破敗,

但它總是那樣的美如畫卷。

母親、新娘、船票等

都可能成為鄉愁的符號,

在它們身上

承載著遊子的所有念想和回憶。

可一旦這些符號消失,

恐怕鄉愁之美就變成了無邊的落寞:

一方矮矮的墳墓。

古人思鄉,最常用一個“歸”字,

“讀三千年書,無非功名利祿;

行九萬里路,終歸詩酒田園”。

而今天的我們又該歸向何處?

回一次家你就會明白,我們早已回不去了。

即使母親做的菜還是原來的味道,

父親一如既往的話少,家裡的那棵梨樹還在,

但昔日垂柳依依的河畔、波浪起伏的麥田,

以前和夥伴捉迷藏的麥垛堆都不見了,

故鄉成了嚮往、思念、回憶的地方。

在美麗鄉愁的支撐下,

人們才願意再回首,

才願意對故鄉戀戀不捨。

可一旦承載著鄉愁符號的農村元素紛紛流失,

則鄉愁便無所依託,

鄉村的美也就打了折扣,

甚至會讓人厭惡這種對鄉愁的褻瀆。

在城市待得久了,就開始嚮往故鄉,

可惜,我們日思夜夢的村莊正在消失。

害怕,有朝一日,我們只能指著地圖上的某個點,

告訴孩子,這是咱們的老家,但那裡沒一戶人家,

更擔心,我們的小村除了自己,無人知曉,

她如一縷雲,飄過天空未留下一絲痕跡。

若有時間,回家看看,不僅為看望父母,

也為看看那個生養我們的地方。

還記得那些獨屬於小村的生活嗎?

擔水,井臺、趕車、打鐵、殺豬、賣豆腐……

其實這一切離我們並不遠,而今它如門上的年畫,

風吹日曬裡,迅速的泛黃,毀壞。

我的故鄉,該拿什麼來拯救你呢?

若有一天,還能在村莊的雞鳴狗叫中醒來,

那該多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