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解放軍曾有一支“活化石”部隊,歷史可追溯到乾隆年間

這支部隊是解放軍昌都警備區九代本,是一支全由藏族官兵組成的團級部隊。

什麼是代本?

代本是經過清代朝廷認證的西藏軍職名,四品官階,一個代本管轄戰兵500人。(代本是一個藏語詞的音譯,

有時候也譯做“戴本”、“戴琫”。)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為反擊廓爾喀入侵,清朝出兵西藏。除從中原調撥的軍隊外,乾隆還收服整編了西藏土著軍,仿效八旗的軍制,對西藏土著軍進行整合。1793年,乾隆規定西藏官方政府軍人數上限為3000人,任命了6人為代本,每個代本最多統兵500人。這3000人實施世兵制,前藏、後藏各駐軍1000人,江孜、定日駐軍各500人。

解放軍入藏

到清末民國時期,中央對西藏的控制力度減弱,為對付匪盜叛軍以及外國入侵,西藏政府開始自行擴充武裝,不但代本數量超過了原先乾隆認證的6個,每個代本下轄的人數也達到了千人左右。

時間到了1950年10月6日,進軍西藏的解放軍發起昌都戰役,當時藏軍在昌都部署有9個代本,

但裝備訓練都很差。而且藏軍總指揮阿沛·阿旺晉美就是西藏地方(噶廈政府)中的主和派,他本來就不想和解放軍打,於是一頓胡亂指揮。所以雙方一開始交戰,藏軍就崩潰了。

藏軍部署在最後的第九代本(代本主官德格·格桑旺堆)看前面的藏軍部隊被解放軍秒,立刻就起義了。根據我軍的起義部隊政策,對九代本進行了和平改編。

清代部隊訓練山水畫

同時九代本考慮到藏軍部隊的特殊性,還保留了藏軍的一些原有傳統:

首先是部隊名不叫團叫“代本”,當然本質上還是一個團級單位,主官德格·格桑旺堆在1955年軍銜制實施後授予大校軍銜(本是團級部隊主官,起義將領額外加1級)。但是在對外和對內的公文裡,都把這支部隊叫做昌都警備區九代本(團)。

其次是沿用世兵制。人民軍隊是義務兵役制結合軍官和士官的志願兵制,但九代本是終身世襲制,老子當兵當不動了,兒子頂替。無論是軍官還是普通士兵都是這樣。所以,九代本的軍營也像一個大村子,軍官和士兵都是拖家帶口一大群。

當然,有一些解放軍的必要元素還是得摻進去,比如上級向九代本派駐了政委和軍代表。這批軍代表到九代本之後的首先一件事,

就是操練部隊。藏軍當年戰鬥力低下不是沒有原因的,這支抄襲滿族八旗建立的軍隊,到末期也有濃厚的八旗習氣,整個部隊比較懶散。因此軍代表首先是讓部隊訓練正常起來,當然,因為九代本的世兵制,部隊中有不少大齡士兵,因此訓練水準和戰鬥力還是和正規解放軍有一定的差距。

藏軍服飾

另外,起義改編的藏軍其實不止一個代本,在和平解放西藏全境後,又改編了7個代本的藏軍,駐紮在拉薩附近。在1959年,這7個代本的藏軍全部反水了。但是昌都九代本這時候表現出了堅定的立場和扎實的素質,踴躍參與平叛戰鬥。九代本編制將近千人,除去不能上戰場的老頭兵、大齡兵,在平叛戰鬥中九代本一共派出了400多名官兵,這些人被分別編入進藏平叛的部隊中,擔任嚮導、翻譯、偵察等任務。表現都很出色,戰鬥結束後,這400多人中有120多人榮立三等功以上的戰功。平叛戰鬥結束後,那7個反水的藏軍代本自然是全部撤編,但九代本不但沒有撤編,還受到軍委的嘉獎。

除了訓練作戰,九代本還有一項重要工作是從事農墾生產,這也是代本政委當初想出的治這些藏軍老爺的“懶病”的招,結果效果很好。九代本駐地成了昌都地區最大的綜合農場,在三年困難時期,每年仍然向國家交付糧食10多萬斤,此外還有大量的酥油、肉食、蔬菜等。

在起義近20年之後,九代本也漸漸到了暮年。雖然中央一直對九代本有額外的扶持和優待政策,但最後這支部隊也到了不得不解散的地步。

藏軍

主要原因,是九代本的“下一代”接班困難。新社會青年可以自由選擇人生,這些老藏軍的後代有的喜歡種田不想當兵;有的進城當了工人,有的更厲害,考上了大學遠走高飛了(因為國家一直確保藏軍子弟都受到完整的國民教育,因此九代本子弟在六十年代考上中央民族大學的就有超過20人)。

兒子不接班,老子只好一年又一年地扛槍當兵……比如九代本的兩個老營長,一個是90後(1890年代生人)一個是00後,到60年代鬍子老長了,還繼續當著營長。

到1970年,加上中蘇緊張等其他因素,中央最終決定撤銷九代本的編制。這支起源於1793年,有著170年歷史的部隊,終於謝幕了。

雖然在這之前100多年,藏軍九代本在歷史舞臺上扮演過各種奇怪的角色,但它最終謝幕的那一刻,是光榮的。

邊防戰士

藏軍服飾

另外,起義改編的藏軍其實不止一個代本,在和平解放西藏全境後,又改編了7個代本的藏軍,駐紮在拉薩附近。在1959年,這7個代本的藏軍全部反水了。但是昌都九代本這時候表現出了堅定的立場和扎實的素質,踴躍參與平叛戰鬥。九代本編制將近千人,除去不能上戰場的老頭兵、大齡兵,在平叛戰鬥中九代本一共派出了400多名官兵,這些人被分別編入進藏平叛的部隊中,擔任嚮導、翻譯、偵察等任務。表現都很出色,戰鬥結束後,這400多人中有120多人榮立三等功以上的戰功。平叛戰鬥結束後,那7個反水的藏軍代本自然是全部撤編,但九代本不但沒有撤編,還受到軍委的嘉獎。

除了訓練作戰,九代本還有一項重要工作是從事農墾生產,這也是代本政委當初想出的治這些藏軍老爺的“懶病”的招,結果效果很好。九代本駐地成了昌都地區最大的綜合農場,在三年困難時期,每年仍然向國家交付糧食10多萬斤,此外還有大量的酥油、肉食、蔬菜等。

在起義近20年之後,九代本也漸漸到了暮年。雖然中央一直對九代本有額外的扶持和優待政策,但最後這支部隊也到了不得不解散的地步。

藏軍

主要原因,是九代本的“下一代”接班困難。新社會青年可以自由選擇人生,這些老藏軍的後代有的喜歡種田不想當兵;有的進城當了工人,有的更厲害,考上了大學遠走高飛了(因為國家一直確保藏軍子弟都受到完整的國民教育,因此九代本子弟在六十年代考上中央民族大學的就有超過20人)。

兒子不接班,老子只好一年又一年地扛槍當兵……比如九代本的兩個老營長,一個是90後(1890年代生人)一個是00後,到60年代鬍子老長了,還繼續當著營長。

到1970年,加上中蘇緊張等其他因素,中央最終決定撤銷九代本的編制。這支起源於1793年,有著170年歷史的部隊,終於謝幕了。

雖然在這之前100多年,藏軍九代本在歷史舞臺上扮演過各種奇怪的角色,但它最終謝幕的那一刻,是光榮的。

邊防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