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信不信由你|領導的成敗取決他是否會分配利益,這可是一門大學問

利益分配是領導藝術的關鍵環節,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合理的利益分配,就沒有和諧與幸福。一個單位沒有合理的利益分配,就沒有忠誠的下屬與員工。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這種分配所產生的效果,

與“利益”的豐厚程度並不總是成正比。“利益’,不能簡單地以金錢來衡量,它還應該包括公平、尊嚴、希望。對於某些基層人士來說,些許的利益就能使他士氣振奮並作出更大的貢獻。

《世說新語》記載,晉代大臣顧榮早年在洛陽的時候,在一次宴會上注意到烤肉的僕役面對著油汪汪的烤肉有所動容,於是將自己的那一份讓給了他。周圍的大臣、貴族們紛紛嗤笑他———個僕役算什麼,

為什麼要給他肉吃?顧榮從容地說:“豈能讓終日烤肉者不知肉味?”到了永嘉之亂的時候,顧榮被裹挾在難民中逃回老家江東。每逢危急時刻,總有一個人伴隨左右保護著他,顧榮感謝之餘問他為什麼這樣做,那人的回答是——我就是那個烤肉的僕役。

《呂氏春秋》裡有一匹馬的故事:秦繆公的一匹駿馬走失了,被300個農夫抓住殺了吃肉,正在此時秦繆公親自尋馬至此,那些農夫的恐慌與絕望可想而知。誰知道秦繆公頗大度,賞賜他們好酒,說:“我聽說吃駿馬肉而不飲好酒會傷身體的。”然後離去。後來晉秦爆發韓原大戰,秦軍失利,晉軍包圍了秦繆公的戰車,有人甚至已經伸手拉住了左側的戰馬,秦繆公命懸一線。

就在此時,一群人沖了過來,以狂野的勇氣擊退了晉軍,秦軍士氣大振,反過來擊敗了晉軍,俘虜了晉惠公夷吾。而這些力挽狂瀾于危難的勇士,正是當年那些殺馬的農夫。

《史記·吳起傳》記載吳起為將,頗能與士卒同甘共苦,衣著飲食皆與士卒相同,行軍的時候不騎馬,與普通步兵一樣背負軍糧。有一次一個士兵傷口化膿,吳起親自以口吸膿。士兵的母親聽說後號啕大哭,

人們很奇怪:“你的兒子不過是普通士卒,大將軍親自為他吮傷,你為什麼要哭呢?”這位母親回答說:“當年吳大將軍也曾親自為孩子他爹吮傷,孩子他爹就在戰揚上奮勇殺敵,很快陣亡了。如今這孩子也一定會戰死沙場。”

這一塊烤肉、一匹馬、一次吮傷,

假如用金錢來衡量其價值的話堪稱微不足道,但是它們所產生的效益卻是最大化的。原因何在?蓋因以上三位領導者將利益在最恰當的時候分配給了最恰當的人:烤肉者面對著貴族們鄙夷的目光,從顧榮那裡得到了平等做人的尊嚴;誤殺駿馬的農夫們從國君那裡得到的是意外的寬容;士兵從吳起那裡得到的是被重視的興奮與感動。

拿破崙說過,他無敵於歐洲的秘密武器只有兩樣——足夠的勳章和牢記每個老兵的名字。獲得了公平與尊重、充滿著希望的團體,是不可戰勝的。

再看看相反的例子:

西晉時期,司馬氏政權的統治基礎是貴族的支持,於是面對貴族們的驕橫跋扈,皇帝常常忍讓乃至縱容,高官厚祿給了他",品評人物、選拔後備幹部的權力給了他們,使他們壟斷了選言權。可是一再追加的利益只是助長了他們的氣焰。

而在唐玄宗時期,國家的邊防重任被託付給十個節度使。這其中最強勢者就是安祿山,總兵力18萬餘人,而當時唐朝全國兵力總計57萬,安祿山可以說掌控了國家三分之一的兵力,這使得他的“忠誠度”對於唐玄宗來說生死攸關。唐玄宗雖然心裡敲鼓,卻只有以不斷追加利益的方式拉攏他,給安祿山的賞賜遠超過給予其他人的待遇,試圖以利益賞賜消除其反心。但是,雄兵在握的安祿山,已經看不上這些小打小鬧的“利益”了,他要的是大唐的江山,唐玄宗的種種拉攏被他利用,並使他對中央的權威日益藐視,最終的結果大家耳熟能詳——安祿山發動叛亂,輝煌一時的大唐王朝從此走向衰落。

對於晉武帝、唐玄宗來說,他們的應對措施不是堅決的鬥爭,而是不斷地綏靖與拉攏,以不斷追加“利益”的方式去滿足那些人的無窮欲壑。他們的失敗告訴我們,那些驕兵悍將需要的不是利益的軟化,而應是當頭棒喝和制度的約束。

我們不得不說,有時候一座豪宅輕於一塊烤肉,金山銀山輕于一匹馬。對於一個領導者來說,利益所產生的效益有時並不取決於利益本身的豐厚程度,全看給予誰、什麼時候給。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仰仗制度的健全與合理。

獲得了公平與尊重、充滿著希望的團體,是不可戰勝的。

再看看相反的例子:

西晉時期,司馬氏政權的統治基礎是貴族的支持,於是面對貴族們的驕橫跋扈,皇帝常常忍讓乃至縱容,高官厚祿給了他",品評人物、選拔後備幹部的權力給了他們,使他們壟斷了選言權。可是一再追加的利益只是助長了他們的氣焰。

而在唐玄宗時期,國家的邊防重任被託付給十個節度使。這其中最強勢者就是安祿山,總兵力18萬餘人,而當時唐朝全國兵力總計57萬,安祿山可以說掌控了國家三分之一的兵力,這使得他的“忠誠度”對於唐玄宗來說生死攸關。唐玄宗雖然心裡敲鼓,卻只有以不斷追加利益的方式拉攏他,給安祿山的賞賜遠超過給予其他人的待遇,試圖以利益賞賜消除其反心。但是,雄兵在握的安祿山,已經看不上這些小打小鬧的“利益”了,他要的是大唐的江山,唐玄宗的種種拉攏被他利用,並使他對中央的權威日益藐視,最終的結果大家耳熟能詳——安祿山發動叛亂,輝煌一時的大唐王朝從此走向衰落。

對於晉武帝、唐玄宗來說,他們的應對措施不是堅決的鬥爭,而是不斷地綏靖與拉攏,以不斷追加“利益”的方式去滿足那些人的無窮欲壑。他們的失敗告訴我們,那些驕兵悍將需要的不是利益的軟化,而應是當頭棒喝和制度的約束。

我們不得不說,有時候一座豪宅輕於一塊烤肉,金山銀山輕于一匹馬。對於一個領導者來說,利益所產生的效益有時並不取決於利益本身的豐厚程度,全看給予誰、什麼時候給。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仰仗制度的健全與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