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代攻城時,第一排士兵幾乎必死,為何仍搶著往前沖?原因有3個

記得在看電視劇《三國演義》時,諸葛亮由此出兵北伐。在一座小小的陳倉城面前碰的灰頭土臉,大將魏延親自指揮,依然未能攻下來。最後直到曹魏方面守城指揮官病重,諸葛亮才用計謀奪取該城。

這是我對於攻城戰的慘烈第一次清晰的認識。

人類歷史發展到現在,戰爭幾乎就沒有離開過。就拿歐洲來說吧,古羅馬時代的羅馬城有一座戰神廟,從傳說中的古羅馬王政時代的第二位國王死後,這座戰神廟的大門基本就沒關過。

直到凱撒時代才短暫的關過,這期間長達500年。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被現在歐洲人的祖先統治,在一千多年間更是數不清的戰爭。宗教戰爭,國土之爭,利益之爭,殖民戰爭等等,鮮血一直不停地流。

中國在秦朝之後進入了封建統治時代。統一的國家維持著相對和平,但這是有期限的,這個期限大約是三百年。這個現象被稱為歷史週期律。

在這個迴圈中間,大混亂導致大規模的戰爭比比皆是。

戰爭的類型大概有兩種:一種是野戰,另一種是攻城戰。野外會戰強的一方佔有優勢,攻城戰則是弱的一方佔有優勢。

一般攻城都是進攻不可繞開的城市。在火器出現之前,攻城戰往往曠日持久。秦國進攻韓國的宜陽之戰,

前後打了五個月才打下城池。在火器不發達的早期,攻城戰依然很慘烈。蒙古人圍攻釣魚城,持續打了五個月,最後搭上了大汗蒙哥的性命也沒有攻下來。

《孫子兵法》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是最後一種方式,是最差的方式。原因就在於攻城是最慘烈的。中國的兵法中對待攻城戰,往往一定會採取圍三闕一的方法。

就是說在進攻城池的時候,假如有四座城門,

為三座,留下一座,給守軍以生的希望。因為沒有後路的軍隊戰鬥力是很強悍的,也是最瘋狂的。

眾所周知,攻城死亡最高,尤其是第一排的。眾多軍隊誰都不願意當先鋒,都不願意先死,但終歸是要有人做的。被選中的士兵在攻城時卻蒙著頭往前沖,十分勇敢。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需要有人做榜樣。這樣的榜樣一般都是藝高人膽大的將軍。有將軍的帶領,小兵們就會有動力往前沖。人家將軍都沖了,你一個小兵還不拼命。劉邦在打下邑和齧桑時,率先登城的是周勃,而打濮陽和城陽時,率先登城的是樊噲。

其次,軍隊中的督戰隊。督戰隊可不是好說話的,讓你沖,你就必須沖,不沖,砍了你。況且,沖上去不一定會死,但退回來,肯定會被殺掉的。明朝萬曆年間朝鮮之役的平壤圍攻戰中,全軍主將李如松親率親兵在各城門之間來回督戰,碰見潰敗的軍隊立即用血淋淋的大刀督促士兵重回戰場。

最後,重賞的激勵。一般能夠當做小兵的都是窮苦人出身,家裡都比較貧窮。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如中,李如松攻打平壤城時,對於先登城者開出了五千兩白銀的賞格。換算下來,大致相當於今天三百萬人民幣。由此可見,對於這種玩命的事情,古人還是很大方的。

將軍帶頭,威逼利誘,攻城的戰士拼上性命也就無足為奇了。

肯定會被殺掉的。明朝萬曆年間朝鮮之役的平壤圍攻戰中,全軍主將李如松親率親兵在各城門之間來回督戰,碰見潰敗的軍隊立即用血淋淋的大刀督促士兵重回戰場。

最後,重賞的激勵。一般能夠當做小兵的都是窮苦人出身,家裡都比較貧窮。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如中,李如松攻打平壤城時,對於先登城者開出了五千兩白銀的賞格。換算下來,大致相當於今天三百萬人民幣。由此可見,對於這種玩命的事情,古人還是很大方的。

將軍帶頭,威逼利誘,攻城的戰士拼上性命也就無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