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楚人贈硯記:李元洛贈硯,餘光中送詩

1994年,李元洛與餘光中在高雄南部海岸合影。 李元洛供圖

“闊如手掌的一塊硯臺/溫潤亦如吾友的掌心……”

在李元洛書房門口,掛著一幅用玻璃框架裝裱的餘光中親自寫的《楚人贈硯記——寄長沙李元洛》,落款日期是2005年5月15日。

2005年,成都舉行元宵詩會,餘光中及夫人、李元洛等人同遊四川峨眉山。

1994年,李元洛與餘光中在高雄南部海岸合影。 李元洛供圖

“我到了四川就特別嫉妒流沙河,流沙河送過一把扇子給余光中先生,就‘騙’了他一首詩《蜀人贈扇記》。我跟他交往這麼多年,他的詩也是我最早介紹的,他還沒送過一首詩給我呢。”

1994年,李元洛(中)與餘光中及夫人范我存在高雄澄清湖畔合影。李元洛供圖

走進峨眉山賓館大門的時候,“我說,光中兄,你沒送過一首詩給我呢。”

他太太說,“元洛啊,光中早就想寫一首詩送給你嘍。”

餘光中說,“你送過一個鎮紙給我,但不太好寫詩,如果是硯池就比較好寫詩。”

1994年,李元洛與餘光中及夫人范我存在高雄海岸涼亭裡休息。李元洛供圖

下榻後,李元洛就趕快去附近小賣部看有沒有硯池賣。

小賣部正好有,一個雕塑成桃子狀並帶有桃樹葉和枝幹的端硯標價3600元。

“那時沒有什麼銀行卡,我也沒帶多少錢,3600元根本買不起,就討價還價。”

老闆煞有介事的拿計算器算來算去,

“3600減到2600?”

李元洛搖頭,店家說,“那一千多一千多……”

“你看你們賓館大門口的橫幅,寫著歡迎余光中先生下榻賓館,我就是要送給他的呢,要不這樣咯,打個一折360,好不?”李元洛用帶著長沙口音的普通話說。

“好好好。”店家的回答讓他出乎意料。

2014年,餘光中(左)與李元洛在北京大學。 李元洛供圖

李元洛掏出身上僅有的幾百塊錢買下硯臺,拿到餘光中房間。

“為了表現這個東西的珍貴,標籤特意沒撕掉,讓他看見是3600元,不是很便宜的東西。”

餘光中回去就寫了這首詩《楚人贈硯記》,“而且在電話中說,這個硯池蠻好呢,有六個‘眼’,放在水裡不沾水”。

1994年,李元洛與餘光中在高雄南部海岸合影。李元洛供圖

這首《楚人贈硯記》,採取的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傑出詩人斯賓塞創作的一種詩歌體裁“斯賓塞體”。

全詩四段,前三段每段九行,最後一段八行,全詩音韻和諧,旋律反復,首尾呼應,和諧如同“迴旋奏鳴曲”般的藝術整體。

2014年,餘光中(左)與李元洛在北京大學。 李元洛供圖

最後一段,餘光中寫道:

六眼與我睽睽地對視

像是那楚人對我的期許

且將清水注入了硯池

用一塊徽墨細細磨開

只為懷念古遠的芬芳

太久了,不曾薰我的書房

只為這點滴的清純或許

能遙通汨羅,連接瀟湘。

1994年,李元洛與餘光中在高雄澄清湖畔合影。李元洛供圖

新書推薦

《詩國神遊——古典詩詞現代讀本》

作者:李元洛

出版社:中華書局

中國的古典詩詞有如海洋,詩國神遊,可取一瓢而飲。

全書分襟抱篇、構思篇、技巧篇、語言篇、風格篇,共探討了108個藝術問題,幾乎將古今中外詩歌理論悉數收入囊中。

每文以一個藝術問題一首詩為中心,旁征廣引,在有限的篇幅中容納盡可能豐富的信息量;

縱向適當聯繫“五四”以來包括當代新詩與舊體詩詞的創作,橫向適當聯繫西方的文論與詩論,力求匯通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增強時代感與當代性;

以文學小品的筆法撰寫詩歌賞析文字,力求學術的通俗化、文學化與個性化,增強可讀性。可作詩詞愛好者、教學者與創作者以及大、中學生的參考讀物。

1994年,李元洛與餘光中在高雄南部海岸合影。李元洛供圖

這首《楚人贈硯記》,採取的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傑出詩人斯賓塞創作的一種詩歌體裁“斯賓塞體”。

全詩四段,前三段每段九行,最後一段八行,全詩音韻和諧,旋律反復,首尾呼應,和諧如同“迴旋奏鳴曲”般的藝術整體。

2014年,餘光中(左)與李元洛在北京大學。 李元洛供圖

最後一段,餘光中寫道:

六眼與我睽睽地對視

像是那楚人對我的期許

且將清水注入了硯池

用一塊徽墨細細磨開

只為懷念古遠的芬芳

太久了,不曾薰我的書房

只為這點滴的清純或許

能遙通汨羅,連接瀟湘。

1994年,李元洛與餘光中在高雄澄清湖畔合影。李元洛供圖

新書推薦

《詩國神遊——古典詩詞現代讀本》

作者:李元洛

出版社:中華書局

中國的古典詩詞有如海洋,詩國神遊,可取一瓢而飲。

全書分襟抱篇、構思篇、技巧篇、語言篇、風格篇,共探討了108個藝術問題,幾乎將古今中外詩歌理論悉數收入囊中。

每文以一個藝術問題一首詩為中心,旁征廣引,在有限的篇幅中容納盡可能豐富的信息量;

縱向適當聯繫“五四”以來包括當代新詩與舊體詩詞的創作,橫向適當聯繫西方的文論與詩論,力求匯通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增強時代感與當代性;

以文學小品的筆法撰寫詩歌賞析文字,力求學術的通俗化、文學化與個性化,增強可讀性。可作詩詞愛好者、教學者與創作者以及大、中學生的參考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