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答尓文:個人品牌+粉絲效應+商品的不可替代性=價格的絕對主導權

位世外高人見你骨骼清奇,願意把一本集畢生經驗所著的《如來神掌》傳授給你,讓你獨步武林,維護世界的和平。但作為報酬,這本書世外高人得收你100塊。

如果現實生活裡你碰上個這樣的高人,

肯定覺得他是一騙子。但把這套披上互聯網的外衣,很多人就會迷糊了。

什麼是知識?

狹義的知識被柏拉圖定義為,被驗證過的,正確的,是被人們相信;

維琪的說法是,知識是對某個主題確信的認識,並且這些認識擁有潛在的能力為特定目的而使用。

百度詞條的說法是,知識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類對物質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結果總和。

所以知識有一定的通識性和易得性。它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被前人多次實踐過的,可以由不特定的人提供的。就像大學裡教受的知識,它邏輯自洽,體系成熟,由哪個老師來教其實並不重要,智商正常的人只要肯用點功都能夠拿A。

我傾向把那些易得的、通識性的、不需要特定老師來授予的資訊稱為知識。

而那些難得的、私密的、需要特定人來授予的資訊,稱它們為個人經驗。

有哪些“變現”方式?

前市場上的“變現”大致有三個模式:

1、付費社群(小密圈、各種基於QQ和微信的付費圈子)

2、單次付費問答(分答、值乎、包括面對面的在行)

3、付費訂閱(喜馬拉雅專欄、得到、知乎Live、未來的微信付費訂閱)

近兩年成為熱點的知識變現,無論是得到APP,還是喜馬拉雅裡的專欄都有強烈的個人色彩,時常直接把大V名字冠在專欄上:XX教你學XX,XX商業內參。這個XX很重要,如果換成了隔壁老王肯定就沒人看了。

這麼做的目的部分在於個人品牌和粉絲效應的實現,還有部分目的是想告訴你:“這裡提供的資訊基於主講人的際遇總結而來,獨一份兒,別人那裡可學不到。”

個人品牌+粉絲效應+商品的不可替代性=價格的絕對主導權

這意味著,“知識變現”抓住的根本不只是人們的求知欲,

還有焦慮感;大V們拿出來變現的也不只是“知識”,還有個人經驗,但喝了雞湯依舊過不好這一生,聽了別人的人生經驗,你的焦慮依舊存在。除了治標不治本,還添了不少負擔。

另外,打賞的付費行為則是在享受“知識”之後,賣的是個同理心,公眾號不停秀下限直至觸碰社會底線。而打軟文廣告則要求公眾號保持文章的閱讀量點贊量,求讀者的量而非質,可想而知公眾號的內容會走向哪個方向。

那麼,哪些感受了知識變現的人們呢?

“花錢多聽一些別人的經驗,總比什麼都沒聽要好吧?”

“知識變現”裡的確不乏乾貨和對日常生活學習有用的小技能。

但當大部分消費者都抱著快速提升自己工資和社會地位,快速走向成功的目的而來,這種基於成功人士個人經驗的付費分享,是註定要讓他們失望的。

現代人的焦慮感:生怕升職比別人慢,知道的比別人少,一步錯過步步錯過。成功人士的經驗變現似乎傾其所有,教你怎麼投資,怎麼為人處世,怎麼洞察一切。但當人們恍然大悟,發現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個更加成功的別的的時候,“知識變現”看起來就不那麼吸引人了。

可想而知公眾號的內容會走向哪個方向。

那麼,哪些感受了知識變現的人們呢?

“花錢多聽一些別人的經驗,總比什麼都沒聽要好吧?”

“知識變現”裡的確不乏乾貨和對日常生活學習有用的小技能。

但當大部分消費者都抱著快速提升自己工資和社會地位,快速走向成功的目的而來,這種基於成功人士個人經驗的付費分享,是註定要讓他們失望的。

現代人的焦慮感:生怕升職比別人慢,知道的比別人少,一步錯過步步錯過。成功人士的經驗變現似乎傾其所有,教你怎麼投資,怎麼為人處世,怎麼洞察一切。但當人們恍然大悟,發現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個更加成功的別的的時候,“知識變現”看起來就不那麼吸引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