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懷集連麥有座大屋人才輩出!很多大人物!

懷集縣連麥鎮蓮社村社陌寨有一座大屋,酷似倒放的玉璽形狀,建於20世紀30年代,至今仍保存完好。這座大屋曾經有四代嶺南第一狀元莫宣卿的後裔居住過。

玉璽大屋背倚連麥鎮天堂嶺,

坐北向南,朝向海拔400多米的阿婆界嶺,可謂“後有靠山,前瞻高峰”。大屋的東北側還有一座外形酷似仙鶴的墩丘,大屋的坐落位置正是仙鶴飲水的碷(盛水的器皿),故大屋的正座天井常年不竭,非常特別。玉璽大屋的所在地被風水先生譽之為“風水寶地。”

玉璽大屋是嶺南民居建築風格,建築結構非常講究,共有五座獨體建築,7套住宅,其中前座門樓居中,兩側各有一間小廂房,中間是一廳兩房前接兩小房的正座,正座與前座之間有一塊30多平方鵝卵石鋪成的露天地坪;正座的左右兩側各有一排(一廳一房一廚房和一廳兩房一廚房佈局)朝向正座的旁屋,俗稱朝回屋,屋宇佈局相錯,同排兩套之間各有一條短橫巷,

屋前建有缸瓦花窗的朝壁,旁屋與正座之間各有一條1.5米寬的巷道,稱豎巷;正座背面還有一排面向正座的房屋,正廳居中,左右兩側各有一套佈局為“房廳房”的屋宇,左右兩側各向內縮進1.25米,後座前面同樣是用鵝卵石鋪成的25平方米的露天地坪,建有三面圍牆,前方圍牆開有三個門與前面屋宇連通,正座與後座圍牆之間設有2米寬的巷道,稱橫巷,整排後座就成了“玉璽”的“手柄”。
整座屋宇構成了“回”字,俯瞰頗像正方形的印章,兩條豎巷、短橫巷和橫巷各開了一個小門,包括正門在內共有7個門通外,分別稱之為乾門、坤門、兌門、巽門、震門、砍和離門。而且是按照八卦原理而設計的,為什麼不是8個門呢?因為艮門的位置正對廳屋(祖宗大屋),所以只有7個門,據說,哪個年份行哪一卦的運程就走哪個門,所以平常除了正門及1個小門以外其餘5個小門均砌牆閉封。

如今,這座磚瓦結構的大屋,如同經年累月的巨石踞坐著,任憑風雨吹打,紋絲不動。屋脊高低錯落,斑瓦鱗次櫛比,舊簷梁方依然堅挺,頗像耐勞耐苦的老人,默默不語。

據族老介紹,這座玉璽大屋是由連麥莫氏第20世裔上臣公選址設計的,他是個仁愛常懷的精通風水學的私家藥房掌櫃,生有7個兒子。清朝末年,莫上臣公在村前通往連東的路旁開設了“廣濟堂”藥房,經常為困難鄉民免收藥錢,

是四鄰八村德高望重的大好人。他教育後代尤為嚴勵,教導子孫們不斷傳承“讀聖賢之書,以忠孝為先,仁義為重”的祖訓。其中四子大元到梧州求學,後在廣西南寧市任監獄長一職;五子登元同樣到梧州求學,後在梧州及懷集的計量質檢部門工作,民國期間常騎白馬回鄉;孫子如錦曾在廣西鐘山縣司法局任局長,孫子如珍曾在懷集縣公安局任職。

早在清朝時期,連麥莫氏家族已經設立了學租(助學金),以獎勵成績優秀的本族子弟,激勵他們努力讀書,其中有一段長時間沒有族人能領取該項“福利”,直到民國時期,莫大元叔侄3人均因讀書成績優異領取了學租,曾一度被族人傳為佳話。更為有趣的是,當時他們3叔侄離鄉別井去讀書都有一個負責挑書籍的書童伴隨,當年的書籃還存放在大屋的木崀上。

進入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莫上臣的後人中,賢才志士不斷湧現,66個後人中共有10人是大學畢業或正在就讀的。不乏考上華南理工大學、中山醫科大學、四川醫學院、武漢理工大學等優秀學子,其中莫漫先取得了廣州美術學院研究生學歷,他們當中有教師、醫生、公務員、企業高管等。

據《連麥莫氏族譜》記載,莫友義是莫宣卿第19世裔,在明朝年間,從封開魚澇遷居懷集白沙(今連麥鎮)蓮社村社山寨承佃落業,勤習史書,積善儲良。他曾在當時的“莫陳二姓合族祠”當先生,光前裕後、丕振家聲,教書育人,德高望重,名銜五品,為後人立下了標榜。

滄海桑田,世事變遷,隨著光陰的流轉,玉璽大屋日漸蒼老。留給莫氏子孫的,是那一抹抹溫馨的記憶,有著如水般的溫軟、甜美與靜謐。曾經的點點滴滴,都幻化成了四代莫氏子孫金色的回憶。曾經在老屋度過的一幕幕,必將在他們的腦海中巡迴放映,一念即暖!

作者:高健

連麥莫氏家族已經設立了學租(助學金),以獎勵成績優秀的本族子弟,激勵他們努力讀書,其中有一段長時間沒有族人能領取該項“福利”,直到民國時期,莫大元叔侄3人均因讀書成績優異領取了學租,曾一度被族人傳為佳話。更為有趣的是,當時他們3叔侄離鄉別井去讀書都有一個負責挑書籍的書童伴隨,當年的書籃還存放在大屋的木崀上。

進入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莫上臣的後人中,賢才志士不斷湧現,66個後人中共有10人是大學畢業或正在就讀的。不乏考上華南理工大學、中山醫科大學、四川醫學院、武漢理工大學等優秀學子,其中莫漫先取得了廣州美術學院研究生學歷,他們當中有教師、醫生、公務員、企業高管等。

據《連麥莫氏族譜》記載,莫友義是莫宣卿第19世裔,在明朝年間,從封開魚澇遷居懷集白沙(今連麥鎮)蓮社村社山寨承佃落業,勤習史書,積善儲良。他曾在當時的“莫陳二姓合族祠”當先生,光前裕後、丕振家聲,教書育人,德高望重,名銜五品,為後人立下了標榜。

滄海桑田,世事變遷,隨著光陰的流轉,玉璽大屋日漸蒼老。留給莫氏子孫的,是那一抹抹溫馨的記憶,有著如水般的溫軟、甜美與靜謐。曾經的點點滴滴,都幻化成了四代莫氏子孫金色的回憶。曾經在老屋度過的一幕幕,必將在他們的腦海中巡迴放映,一念即暖!

作者: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