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同學不可欺!初中女生遭7名同學踩踏掌摑!如何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免受欺淩?

近日,網上流傳一名女學生被打視頻。視頻中,7名女學生對一名女生進行掌摑、踩踏、踢打,被打學生癱坐在地上,無力反抗。該視頻在網上迅速傳播,引起公憤,也引起了家長、老師以及社會各界的重視。

不久前,澎湃新聞報導,網路流傳的一段視頻顯示,一名男學生躺在寢室下鋪,遭其他多名男生掌摑、拳打腳踢。

校園生活本是一個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它應該是純淨、天真、歡快的。然而一些學生不理智的欺淩行為不僅會給自己的學生生涯蒙羞,也會給受害學生蒙上陰影。

這些事件背後,該如何反思、如何防止校園欺淩和暴力再次發生?

不久前,

教育部等11部門共同印發了《加強中小學生欺淩綜合治理方案》,其中,明確了學生欺淩的界定,提出了預防的具體舉措,規範了處置程式,對學生欺淩的不同情形明確了懲戒措施……

《治理方案》對學生欺淩是怎麼界定的?應該如何防治校園欺淩?應該怎麼實施教育懲戒?

如何界定學生欺淩?怎樣有效預防中小學生欺淩事件的發生?

學生欺淩,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那麼,應當如何有效預防校園欺淩?如何懲戒校園欺淩呢?

對“欺淩”作出明確界定

防治欺淩,首先要明確什麼是學生欺淩。

在11部門聯合印發的方案中,首次對學生欺淩作出明確界定:中小學生欺淩是發生在校園(包括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內外、學生之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路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

為防患於未然,方案要求,學校每學期開學時集中開展教育、在道德與法治等課程中專門設置教學模組等方式,定期對中小學生進行欺淩防治專題教育;組織開展家長培訓,引導廣大家長增強法治意識,落實監護責任。

方案還提出加快推進校園視頻監控系統、緊急報警裝置等建設,學校根據實際成立學生欺淩治理委員會;此外,

要定期開展排查,針對全體學生開展防治學生欺淩專項調查,及時查找可能發生欺淩事件的苗頭跡象或已經發生、正在發生的欺淩事件。

發生欺淩事件,如何妥善處置?

一旦欺淩事件發生,如何處置,誰來處置?

《治理方案》明確,學生欺淩事件的處置以學校為主,

應依法依規進行。

學校發現欺淩事件線索後,應當按照學生欺淩事件應急處置預案和處理流程對事件及時進行調查處理,由學校學生欺淩治理委員會對事件是否屬於學生欺淩行為進行認定。如有申訴請求,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可組成調查小組啟動複查。如有涉法涉訴案件則納入相應法律程式辦理。

對實施欺淩行為的學生應該怎麼實施教育懲戒?

針對學生欺淩的不同情形,方案明確了不同的懲戒措施:

情節輕微的一般欺淩事件,由學校對實施欺淩學生開展批評、教育;

情節比較惡劣、對被欺淩學生身體和心理造成明顯傷害的嚴重欺淩事件,可請公安機關參與警示教育或對實施欺淩學生予以訓誡;

屢教不改或者情節惡劣的嚴重欺淩事件,必要時可將實施欺淩學生轉送專門(工讀)學校進行教育;

涉及違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的學生欺淩事件,處置以公安機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為主。

保護孩子免受欺淩,老師、家長應該怎樣做?

“校園欺淩”是一個嚴肅且嚴重的社會問題,需要學校、家庭雙方合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學習、成長環境。

家長作為孩子堅實的後盾,平時應該多注意觀察孩子的舉動,多與孩子交流,及時瞭解孩子的日常情況。當發現孩子有異常,應該及時與老師溝通。

同樣地,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也是老師的職責之一。平日裡,老師要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情緒和同學關係狀況,特別要關注學生有無精神恍惚、情緒反常、無故曠課等異常表現及產生的原因。

提醒孩子:認識多種欺淩形式,防止傷害與被傷害

校園欺淩的形式一般可以分為四類:肢體欺淩,語言欺淩,關係欺淩(亦稱社交欺淩),網路欺淩。除了對受害者進行人身攻擊外,以下情形也屬於校園欺淩,告訴孩子謹記不要對同學做以下事情,也不能縱容別的同學這樣對你。

(1)對受害者的物品進行攻擊,包括搶奪他人物品、故意毀壞或弄髒他人物品、故意拋棄他人物品、故意隱匿他人物品,以及逼迫受害者毀壞自己的物品等。

(2)向受害者勒索財物,包括勒索金錢、物品等。

(3)威脅、強迫受害者去做有損自身身心健康和人格尊嚴的事情,如強迫其舔舐穢物、脫褲子、做淫穢動作等。

(4)威脅、強迫受害者為其提供勞務,如為其代寫作業、代為值日或者為其跑腿等。

(5)用粗鄙的語言侮辱受害者,包括叫侮辱性的綽號,譏笑、貶損他人容貌、疾病和生理缺陷以及其他與他人不同之處等。

(6)故意編造、傳播對受害者不利的謠言,使得受害者被同學、老師誤解、受到處分、名譽受損。例如造謠說受害者偷東西、打架、作弊等。

(7)在微信、QQ、網站論壇等社交媒體上,通過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形式,攻擊、侮辱受害者,或者散步關於受害者的謠言,或者公佈受害者的隱私。

家長:注意觀察孩子是否存在異常,及時發現問題並解決

如果孩子真的遭遇了校園欺淩,往往不願意和父母傾訴。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比較敏感、自尊心較強。

這時,就需要家長們多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表現,及時發現問題並解決。當孩子出現以下情況時,家長們便要引起重視了。

(1)身體表面無故出現瘀傷、抓傷等人為傷痕;

(2)書本、文具常常丟失或破損,或者頻繁地向家長要錢;

(3)如廁習慣變得反常,課間不去,改在課上去,或者非得回家才上廁所;

(4)突然變得逃避上學,常常裝病請假甚至翹課;

(5)在校期間或者回家後,總是神情沮喪、情緒低落、精神恍惚;

(6)學習時變得難以集中注意力,成績急劇下滑;

(7)突然變得焦慮、易怒,感歎活得沒意思;

(8)經常自責,甚至出現自傷自殘行為;

(9)頻繁地出現失眠、噩夢、尿床等現象。

老師:關注校園欺淩高發時段和區域,早發現、早控制

上文中提到的兩起校園欺淩事件都發生在宿舍內,那麼校園裡還有哪些區域屬於欺淩高發區域呢?哪些時間段最容易發生校園欺淩呢?老師平時多注意,多監督,才能防患於未然。

(1)高發時段:

①課間休息時間;

②午休時間;

③沒有老師看管的活動課時間;

④放學後;

⑤上下學途中。

(2)高發區域:

①學校廁所;

②學生宿舍;

③操場;

④樓道;

⑤教室;

⑥校門口及周邊。

孩子的性格、心性的養成與成長環境有直接的關係,家長、老師、學校、社會各界都該努力為孩子們營造更加健康、美好的環境,以身作則,做孩子們正確的榜樣。

對於那些受過欺淩的學生,家長和老師應當盡可能地給予關懷,不要讓一次的欺辱成為終身的烙印。

方案明確了不同的懲戒措施:

情節輕微的一般欺淩事件,由學校對實施欺淩學生開展批評、教育;

情節比較惡劣、對被欺淩學生身體和心理造成明顯傷害的嚴重欺淩事件,可請公安機關參與警示教育或對實施欺淩學生予以訓誡;

屢教不改或者情節惡劣的嚴重欺淩事件,必要時可將實施欺淩學生轉送專門(工讀)學校進行教育;

涉及違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的學生欺淩事件,處置以公安機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為主。

保護孩子免受欺淩,老師、家長應該怎樣做?

“校園欺淩”是一個嚴肅且嚴重的社會問題,需要學校、家庭雙方合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學習、成長環境。

家長作為孩子堅實的後盾,平時應該多注意觀察孩子的舉動,多與孩子交流,及時瞭解孩子的日常情況。當發現孩子有異常,應該及時與老師溝通。

同樣地,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也是老師的職責之一。平日裡,老師要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情緒和同學關係狀況,特別要關注學生有無精神恍惚、情緒反常、無故曠課等異常表現及產生的原因。

提醒孩子:認識多種欺淩形式,防止傷害與被傷害

校園欺淩的形式一般可以分為四類:肢體欺淩,語言欺淩,關係欺淩(亦稱社交欺淩),網路欺淩。除了對受害者進行人身攻擊外,以下情形也屬於校園欺淩,告訴孩子謹記不要對同學做以下事情,也不能縱容別的同學這樣對你。

(1)對受害者的物品進行攻擊,包括搶奪他人物品、故意毀壞或弄髒他人物品、故意拋棄他人物品、故意隱匿他人物品,以及逼迫受害者毀壞自己的物品等。

(2)向受害者勒索財物,包括勒索金錢、物品等。

(3)威脅、強迫受害者去做有損自身身心健康和人格尊嚴的事情,如強迫其舔舐穢物、脫褲子、做淫穢動作等。

(4)威脅、強迫受害者為其提供勞務,如為其代寫作業、代為值日或者為其跑腿等。

(5)用粗鄙的語言侮辱受害者,包括叫侮辱性的綽號,譏笑、貶損他人容貌、疾病和生理缺陷以及其他與他人不同之處等。

(6)故意編造、傳播對受害者不利的謠言,使得受害者被同學、老師誤解、受到處分、名譽受損。例如造謠說受害者偷東西、打架、作弊等。

(7)在微信、QQ、網站論壇等社交媒體上,通過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形式,攻擊、侮辱受害者,或者散步關於受害者的謠言,或者公佈受害者的隱私。

家長:注意觀察孩子是否存在異常,及時發現問題並解決

如果孩子真的遭遇了校園欺淩,往往不願意和父母傾訴。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比較敏感、自尊心較強。

這時,就需要家長們多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表現,及時發現問題並解決。當孩子出現以下情況時,家長們便要引起重視了。

(1)身體表面無故出現瘀傷、抓傷等人為傷痕;

(2)書本、文具常常丟失或破損,或者頻繁地向家長要錢;

(3)如廁習慣變得反常,課間不去,改在課上去,或者非得回家才上廁所;

(4)突然變得逃避上學,常常裝病請假甚至翹課;

(5)在校期間或者回家後,總是神情沮喪、情緒低落、精神恍惚;

(6)學習時變得難以集中注意力,成績急劇下滑;

(7)突然變得焦慮、易怒,感歎活得沒意思;

(8)經常自責,甚至出現自傷自殘行為;

(9)頻繁地出現失眠、噩夢、尿床等現象。

老師:關注校園欺淩高發時段和區域,早發現、早控制

上文中提到的兩起校園欺淩事件都發生在宿舍內,那麼校園裡還有哪些區域屬於欺淩高發區域呢?哪些時間段最容易發生校園欺淩呢?老師平時多注意,多監督,才能防患於未然。

(1)高發時段:

①課間休息時間;

②午休時間;

③沒有老師看管的活動課時間;

④放學後;

⑤上下學途中。

(2)高發區域:

①學校廁所;

②學生宿舍;

③操場;

④樓道;

⑤教室;

⑥校門口及周邊。

孩子的性格、心性的養成與成長環境有直接的關係,家長、老師、學校、社會各界都該努力為孩子們營造更加健康、美好的環境,以身作則,做孩子們正確的榜樣。

對於那些受過欺淩的學生,家長和老師應當盡可能地給予關懷,不要讓一次的欺辱成為終身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