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濟南章丘訪古——東溝巷裡保存完好的清建築

東溝巷位於“太平閣”東側,長度約為300米,寬度約為4~5米,主巷略偏東南,從太平門至石灣,為東村與南村分界線,主巷中部有一沿坡上行的副巷,方向基本屬正,下至東溝,上至王家林子(現已成為居民區),

清朝中期此巷框架基本形成,初具規模。因古時此巷道自“石灣”起,有小溪徑流,故人們稱之為“東溪村”。

巷內現居住村民姓氏以王,

牛二姓居多,宋,孫,齊,趙等姓氏次之。該巷分為兩個生產隊,以自然數1~2命名。此巷域避風向陽,溪水潺潺,人們傍水而居,生活方便,當屬三德範發祥地之一。

三德範扮玩中該巷道最具特色的為蚌燈表演,用竹劈做成頗似蚌的燈,由兩片組成,高約1.6米,寬約1米,中間略呈凸狀,將兩片連接起來極似蚌形。表演時一人飾漁翁在蚌前引逗,忽左忽右,一人在蚌燈中隨漁翁走動,

兩片蚌殼大開大合,似蝴蝶在空中飛舞。而後兩蚌燈對舞,一左一右一高一低,一開一合一進一退,相映成趣,時而四殼圍城一圓,快速旋轉,給人以美的享受。該巷的“雙芯子”表演——《梁山伯與祝英台》,場面浩大,難度係數極高。

1867年(清同治六年)莊內建圍子牆,副巷下端設有一圍牆門,門額鑲嵌“清平”二字石刻,故曰“清平門”,副巷上端同時建有一圍牆門,尚有部分遺跡。

主巷中部與辛莊巷相連處圍牆依仗自然地勢,以溝坡陡堰連接民宅為屏障,巷口連接處建有一石閣門,門額鑲嵌“艮峰”二字石刻,做工精細,建成於1868(清同治七年),保存完好。

20世紀60年代起,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該巷迅速向東側延伸,比原巷域面積增加三倍以上,同時路面也大為改觀,交通極為方便,目前該巷已是莊內東西走向主巷道之一。

副巷下端設有一圍牆門,門額鑲嵌“清平”二字石刻,故曰“清平門”,副巷上端同時建有一圍牆門,尚有部分遺跡。

主巷中部與辛莊巷相連處圍牆依仗自然地勢,以溝坡陡堰連接民宅為屏障,巷口連接處建有一石閣門,門額鑲嵌“艮峰”二字石刻,做工精細,建成於1868(清同治七年),保存完好。

20世紀60年代起,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該巷迅速向東側延伸,比原巷域面積增加三倍以上,同時路面也大為改觀,交通極為方便,目前該巷已是莊內東西走向主巷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