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魄力!三次傾家蕩產後又東山再起丨行思錄

善德人物榜 第199期“善德行者”:範蠡

上榜理由:

無論從政、治國、經商,

他都是成功者。探究其成功的原因,有人認為:他為人倜儻,不拘小節,所作所為,往往出人意表;為人,即有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也有道家順應自然大道的豁達人生觀,所以,他無論是在從政還是經商中都保持了心態的平和、淡定。他就是河南南陽人範蠡,一位“富好行其德”的善德行者。

善言慧語:

◆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

◆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

◆大丈夫有畢生之憂,無一時之患,情如流水,逝去難歸。大丈夫何必自取哀愁!

行者小傳:

范蠡,字少伯,生於西元前536年,

卒於西元前448年,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傳說他曾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後定居于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生平著有《範蠡》二篇,
今佚。

善德故事:

●掩才隱志: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輕時,就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然縱有聖人之資,在當時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範蠡卻不為世人所識。於是,為了掩才隱志,他開始在行為舉止上放蕩不羈;這一時期,

《越絕書》裡說他:“一癡一醒,時人盡以為狂。然獨有聖賢之明。人莫可與語”。《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說他:“佯狂倜儻負俗(假裝瘋癲,很灑脫,與一般人的行為不一樣)”。只到時任宛縣縣令文種兩次登門拜請,他才一收瘋態,出山輔越伐吳。

●功成歸隱: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成功之後,越王封賞百官,範蠡因功被封為“上將軍”,官位在勾踐之下、百官之上。政治生涯達到巔峰時,

但他不是貪戀權柄,而是主動請辭。勾踐許諾與他“劃界分國”,甚至用其家人的性命相威脅,亦不為所動,攜妻兒悄然離去。臨行前,他致書文種,直陳“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厲害,勸文種早作打算。然而,文種自恃功高,貪戀權位,不聽勸告,最終招致無故被殺,並且連累了家人。

●遷徙定陶:離開越國後,範蠡化名“鴟夷子皮”,在齊國種田經商,幾年下來成了千萬富翁。平日裡,他接濟鄉鄰,善名遠播。百姓聯名上書齊王,懇請拜其為相,導引民風,振興國家。齊王請他出任相國,範蠡推脫不過,勉強做了三年,再次辭職,並將財產全都分給好友鄉民。而後定居定陶,自號陶朱公,繼續種田經商,很快又“富可敵國”。活近百歲,無疾而終。

●財運唯德:小財靠智,大財靠德。范蠡一生堅持以行富民,為幫助百姓發家致富,他毫無保留地傳授生財之道。曾經為了指導百姓養魚,他專門寫作了《養魚經》,並親自示範教導百姓因地制宜的鑿池養魚。魯國有個貧寒書生叫猗頓,“耕則常饑,桑則常寒”(《史記集解》引《孔叢子》),饑寒交迫。他聽說范蠡致富有術,便來求教致富的方法。範蠡教他牲畜之道,並指點猗頓到西河經營;十年之後,猗頓成為了與范蠡齊名的巨富。當時有人問他:“你不擔心別人富後與你爭利嗎?”他說:“與浮利相比,我更喜見均富”。

●範蠡救子:范蠡次子因殺人而被囚禁在楚國。範蠡說:“殺人償命,該是如此,但我的兒子不該死于大庭廣眾之下。”於是就派少子前去探視,並帶上一牛車的黃金。可是長子堅持要替少子去,並以自殺相威脅。沒辦法,範蠡只好同意。過了一段時間,長子帶著次子的死訊回到家。家人都感到悲哀,唯有範蠡獨笑說:“我早就知道次子會被殺,不是長子不愛弟弟,是有所不能忍也!他從小與我在一起,知道為生的艱難,不忍捨棄錢財。而少子生在家道富裕之時,不知財富來之不易,很易棄財。我先前決定派少子去,就是因為他能捨棄錢財,而長子不能。次子被殺是情理中的事,無足悲哀。”

●富行其德:據《史記》記載,范蠡一生曾三次散盡家財,又東山再起。第一次是在戮力輔佐越王勾踐複國後,他名利齊聚,卻乘舟遠隱,一去不返。第二次是在齊國“家至千金,官至卿相”後,他將家財盡數分給鄉鄰,再次隱去。第三次是在定陶經商,家資巨富後,範蠡感覺自己年紀已大,最後跟家人一起把家產又一次散發窮人。對范蠡“三散家財”之舉,司馬遷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他說:“禮生於有,而廢於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利。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也正因為他“富行其德”,後人才把他尊為財神。

善史氏曰:

觀德於忍!落魄人逢絕境後,仍能奮發圖強、計利天下,努力後必有其成。

觀福於量!得志者處如意中,唯有不貪歡喜、舍富修仁,功與名才能長久。

善名遠播。百姓聯名上書齊王,懇請拜其為相,導引民風,振興國家。齊王請他出任相國,範蠡推脫不過,勉強做了三年,再次辭職,並將財產全都分給好友鄉民。而後定居定陶,自號陶朱公,繼續種田經商,很快又“富可敵國”。活近百歲,無疾而終。

●財運唯德:小財靠智,大財靠德。范蠡一生堅持以行富民,為幫助百姓發家致富,他毫無保留地傳授生財之道。曾經為了指導百姓養魚,他專門寫作了《養魚經》,並親自示範教導百姓因地制宜的鑿池養魚。魯國有個貧寒書生叫猗頓,“耕則常饑,桑則常寒”(《史記集解》引《孔叢子》),饑寒交迫。他聽說范蠡致富有術,便來求教致富的方法。範蠡教他牲畜之道,並指點猗頓到西河經營;十年之後,猗頓成為了與范蠡齊名的巨富。當時有人問他:“你不擔心別人富後與你爭利嗎?”他說:“與浮利相比,我更喜見均富”。

●範蠡救子:范蠡次子因殺人而被囚禁在楚國。範蠡說:“殺人償命,該是如此,但我的兒子不該死于大庭廣眾之下。”於是就派少子前去探視,並帶上一牛車的黃金。可是長子堅持要替少子去,並以自殺相威脅。沒辦法,範蠡只好同意。過了一段時間,長子帶著次子的死訊回到家。家人都感到悲哀,唯有範蠡獨笑說:“我早就知道次子會被殺,不是長子不愛弟弟,是有所不能忍也!他從小與我在一起,知道為生的艱難,不忍捨棄錢財。而少子生在家道富裕之時,不知財富來之不易,很易棄財。我先前決定派少子去,就是因為他能捨棄錢財,而長子不能。次子被殺是情理中的事,無足悲哀。”

●富行其德:據《史記》記載,范蠡一生曾三次散盡家財,又東山再起。第一次是在戮力輔佐越王勾踐複國後,他名利齊聚,卻乘舟遠隱,一去不返。第二次是在齊國“家至千金,官至卿相”後,他將家財盡數分給鄉鄰,再次隱去。第三次是在定陶經商,家資巨富後,範蠡感覺自己年紀已大,最後跟家人一起把家產又一次散發窮人。對范蠡“三散家財”之舉,司馬遷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他說:“禮生於有,而廢於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利。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也正因為他“富行其德”,後人才把他尊為財神。

善史氏曰:

觀德於忍!落魄人逢絕境後,仍能奮發圖強、計利天下,努力後必有其成。

觀福於量!得志者處如意中,唯有不貪歡喜、舍富修仁,功與名才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