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新造車勢力是否開始洗牌?2018年聚焦汽車產業六大熱點

2016年因為騙補等問題開始調整,2017年經歷重創的新能源汽車開始恢復。2018年,在一系列利好因素加持下,新能源汽車會迎來爆發期嗎?

1.車市緩增長中 會有亮點出現嗎?

安慶衡:自主品牌會是最大亮點

王青:細分市場將成最大亮點

崔東樹:自主高端化會成最大亮點

基於2017年整個汽車市場增速的放緩,專家們對2018年汽車產銷增速也沒有給予太高的預期,那麼,在不利的汽車市場環境下,是否仍有一些新的亮點值得期待?

“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將是2018年中國汽車市場的最大亮點。

”中國汽車工業諮詢委員會主任安慶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經過2017年的發展,自主品牌除了整體市場佔有率提升、技術水準提高外,吉利、上汽、廣汽和長城的領先局面也同時形成。2018年自主品牌肯定要繼續發展,這是汽車市場的一大亮點。同時,新能源汽車的快速增長、新造車勢力的蓬勃向上都將扮靚2018年中國汽車市場。

“細分市場可能會出現更多變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青預測,細分市場的變化或為2018年車市最大的亮點。在王青看來,隨著自主品牌的發展,一些小眾市場產品可能會有亮點出現,就像SUV的發展一樣,因為中國品牌在這一領域產品、技術的突破從而推動行業的發展。“這種變化並非指占比或量上的激增,而是產品內涵的突破。”王青說。他同時指出,如果限遷政策解除,
二手車的發展會成為中國汽車市場的一大亮點。“二手車市場和新車市場具有很強的聯動性,而且隨著資本的進入,二手車市場的發展速度也將不斷加快。”王青認為,巨大的二手車市場一旦開始活躍,會為中國車市注入強大活力因數。

全國乘用車市場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2018年新能源汽車可能會繼續保持30%~50%的增速,自主品牌高端化會持續突破,這將是車市最大亮點。

“新能源汽車方面,隨著技術的成熟和車型的投放,新能源汽車的車型會不斷豐富,這會加速新能源汽車的發展;SUV升級浪潮也會在2018年持續下去,由此帶動自主品牌的高端化發展。”崔東樹認為,在高品質增長階段,自主品牌技術和品牌的持續提升會是2018年車市的最大亮點。

2.2018是新能源汽車爆發元年嗎?

安慶衡:不會是新能源汽車爆發年

吳松泉:是新能源汽車繁榮發展年

崔東樹:是新能源汽車艱難發展年

對於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有分析這樣說:2016調整、2017恢復、2018爆發。2016年因為騙補等問題開始調整,2017年經歷重創的新能源汽車開始恢復。2018年,在一系列利好因素加持下,新能源汽車會迎來爆發期嗎?

“我不認為2018年是新能源汽車爆發元年。”儘管安慶衡預測2018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將會突破100萬輛,但他仍不認為這會是新能源汽車的爆發期。“對於眾多自主品牌企業而言,能夠奪取多大的市場份額,在外資大舉進攻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前,能否站穩腳跟,是下一步產業發展的前提。”安慶衡認為,2018年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宏觀環境還在不斷調整,包括補貼政策、“雙積分”政策等,對於企業的市場競爭提出不少新命題、大挑戰。一定要以市場的需求為導向,做好脫離扶持還能被消費者認可和接受的長遠規劃,以此來指導技術研發、產品規劃、產能佈局、商業模式創新等。

持同樣觀點的還有王青,他強調,判斷新能源汽車市場化元年是否到來,要看它是否能可持續的高速增長,而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欠缺強勁的市場動力,所以市場化發展仍待培育。“要想市場化發展,車輛本身必須解決續駛里程、安全性等制約因素,而不是僅僅靠政策、牌照或分時租賃等因素支持下推動市場發展。從這個角度看,談新能源汽車爆發元年或為時尚早。”王青說。

不過,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松泉卻認為,2018年,新能源汽車產業將迎來繁榮發展的一年。他指出有兩點值得關注,一是,可以預見2018年國內外企業(包括大型國企和合資企業)圍繞新能源汽車將進行全線佈局,助推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的擴大。二是,包括蔚來在內的新造車企業正式加入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可以預見,其全新的產品設計理念、全新的行銷和服務模式、更好的使用者體驗、具有競爭力的機制和文化等,將給行業帶來很大衝擊。這將有助於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和繁榮,有利於加快電動化進程。”吳松泉認為,在“雙積分”政策要求下,企業將會千方百計擴大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這意味著全方位創新和全力開拓市場的到來。另外,吳松泉認為,企業為了擴大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也可能會大力發展廉價車型來擴大銷售;一些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不達標,也可能通過生產更多的新能源汽車來滿足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達標要求,所以,對企業來說,發展新能源汽車是長期發展的戰略安排,但近期也會有多種考慮,為了在中國市場的可持續發展,肯定要千方百計滿足條件,而這將在2018年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上有所顯現。

與吳松泉觀點相反,崔東樹認為2018年是新能源汽車艱難發展的一年。他認為,在補貼可能大幅退坡而“雙積分”政策尚未進入考核期的2018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將會發展艱難,市場表現可能不太好看。“在新能源汽車性價比不具備充分競爭力時,政策仍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主要推手,從目前看,2018年將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換擋期。”崔東樹說。

3.2018智能化水準會大幅提升嗎?

崔東樹:智能化水準大幅提升年

吳松泉:智慧化承上啟下的關鍵年

2017年,智慧網聯迎來了各種利好政策,一個又一個車企與互聯網企業牽手的新聞不時傳來,智慧網聯也成為各大車企在不同場合宣傳的關鍵字。2018年,智慧網聯技術會實現突飛猛進的進步嗎?

“2017年開始,車企不斷給新車型貼上智慧網聯的標籤,但從消費體驗看,車輛的智慧性功能距離智慧手機的智慧性還有很大差距,隨著技術的提升,2018年下半年或2019年智慧化水準有可能會大幅提升。”崔東樹認為,2018年車輛的智慧化會迎來一個提升年,但能否有本質的提升,還要看企業技術的研發和投入情況。儘管有造車企業如蔚來汽車推出高端智慧化車型,但畢竟是私人訂制性質,距離普通的大眾消費尚有一段距離。而智慧化水準的提升關鍵還要看大眾消費市場。在崔東樹看來,目前,車輛的智慧化概念和實用還有一定距離。

吳松泉判斷,2018年汽車產業不會出現智慧化水準的大幅提升,但將成為汽車產業在智慧網聯汽車高度自動駕駛(L4)及以上級別領域積蓄動力、在部分自動駕駛(L2)領域深耕、在智慧出行產業進行生態構建探索的一年。“首先,2018年是汽車產業在高度和完全自動駕駛領域積蓄動力、砥礪前行的一年;其次,2018年也是智慧網聯汽車在部分自動駕駛領域(L2)產業耕耘、繼往開來的一年;最後,2018年是產業生態探索、市場培育的一年。”吳松泉說,對於智慧化,2018年將是既平凡又關鍵的年份。平凡之處在於2018年是智慧網聯汽車發展歷程中的普通一年,關鍵之處在于智慧網聯汽車將在2018年積蓄能量並獲得承上啟下的堅實發展基礎。

安慶衡強調,智慧化水準提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要求行業有整體的戰略設計,需要各企業從基礎做起,不斷提升自身的水準,也要求相關基礎零部件和外部環境的支持。各企業需要制定合理的實施計畫,確定切實可行的目標,做出自己的特色,不能操之過急,不能搞形式主義。王青也認為,當前車輛的智慧化水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車輛本身的智慧化水準,另一方面則是聯網的部分,即規劃、法律法規和社會環境、基礎設施。“車輛本身的智慧化水準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需要企業一點點積累。”王青說。

4.新造車勢力是否開始洗牌?

安慶衡:誰去誰留2018見分曉

崔東樹:新造車勢力百舸爭流

吳松泉:2020進入洗牌期

新造車企業開始“交卷”了。2017年底,陸陸續續有新造車企業的產品上市,上市也就意味著即將要接受市場的檢驗。2018年,新造車企業在市場的檢驗下誰走誰留或許就能看出個端倪,這一年,新造車企業會進入洗牌期嗎?

“2018年將是新造車勢力競爭加劇的一年。”“百舸爭流將是2018年新造車勢力的狀態。”對於新造車企業,專家認為,2018年是個關鍵年,或許也是一個轉折年。

在崔東樹看來,目前,新造車企業陸續有車型推向市場,但能否獲得市場認可需要一個觀察期。在此期間,各方資本會持續支持,呈現百舸爭流的競爭狀態。2018年會是這種發展狀態,但談洗牌還為時尚早。王青也表示,2018年將是新造車勢力活躍度提升的一年,在資本支持下,新造車勢力市場活躍度將不斷提升,一些已經進入該領域的企業將加速市場化步伐,也還會有一些企業謀求進入,這些都將提升行業的活躍程度,這種活躍的市場化競爭尚處於初期,2018年談洗牌還早。

安慶衡則認為,2018年新造車企業的產品將陸續上市,活躍的資本市場會回歸理性,新造車企業哪個能成功,哪個會被淘汰, 2018年開始能見分曉。隨著新造車勢力進入“實操”,那些五花八門看上去頗吸引人的概念能否真的被市場接受將在2018年迎來大考。不過,由於尚處於成果進入市場的初期,加之資本的支持,2018將是新造車勢力蓬勃發展的一年,或不會這麼快進入洗牌調整階段。

在吳松泉看來,已經取得資質的15家企業只有5家企業產品上了工信部目錄,還有10家仍處於建設階段。2018年,部分企業將實現新車上市,正式加入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其他的企業,比如蔚來、小鵬、威馬等也會採取各種方式實現產品上市。另外,主要合資企業和自主企業也在積極佈局新能源汽車產業。市場主體不斷增多,所以,2018年競爭肯定會更加激烈。但同時,由於市場仍將保持高速增長,還遠未到大規模的優勝劣汰階段,所以吳松泉認為,2020年甚至更晚市場才會進入洗牌期。

5.國企改革能有實質性成果嗎?

吳松泉:國企改革步伐加快

崔東樹:兼併重組是重點

王青:授權經營、激勵機制為重點

2017年,汽車行業國企改革力度空前。東風人事調整持續一年;兵裝集團與一汽掌門人互換;東風、長安、一汽三大央企成立戰略聯盟;公司制改制在不斷推進。2018年,這一系列改革能否呈現實質性成果?

吳松泉認為,國企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的標誌是真正形成適合市場競爭的企業產權結構和治理結構,構建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機制和文化;企業自主品牌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市場地位大幅提高。而這些問題可能不會一下子在2018年徹底得到解決,但國企改革步伐會在2018年繼續往前推進。

在崔東樹看來,2018年國企改革能否有實質性成果,關鍵看資源整合情況,包括國企能否成功剝離非核心業務、不良資產,讓主營業務有更好的發展等。而從目前看,兼併重組或為汽車國企2018年改革重點。“以奇瑞為例,凱翼、觀致專案先後找到更好的資本支持可謂奇瑞改革過程中的成功之舉,無論是對奇瑞、凱翼還是觀致來說都是最好的選擇。”崔東樹說。

不過,改革是一項持久工程,並不能一蹴而就。“國企改革是一項複雜的工作,需要長期持續推進,很難一朝一夕見成效。目前,深層次改革還不夠,機制、體制的變化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王青認為,授權經營、激勵機制或成為決定2018年國企改革能否見成效的關鍵,只有激勵機制切實有效、經營機制盤活才能推動汽車國企煥發活力。

安慶衡建議國企繼續向民營企業學習,他說,吉利、長城等民營企業在發展上走在了不少國企的前面,差距在哪兒需要進一步研究,研究透才能對症下藥。“國企也不是肯定搞不好。上汽、廣汽、長安等發展得也不錯,彼此的差距在哪兒?下一步又應該怎麼走?能不能廣泛地討論討論?”安慶衡說。

6.自主高端品牌能否經得住市場檢驗?

安慶衡:成功與否2018初見結論

崔東樹:有突圍成功的內外部條件

王青:關鍵還看技術和品牌

2017年,自主品牌高端化趨勢明顯。長城高端品牌WAY VV7 VV5上市,市場反應良好;不久前,吉利領克01上市,備受消費者關注;傳祺接連推出高端車型GS8、GA8、GM8,高端戰略正式落地;奇瑞在法蘭克福車展亮相的全新高端產品系列Exeed,主打輕奢風格。2018年,這些高端品牌能否經得住市場考驗?

“2018年,自主品牌高端化將得到更多來自國家層面的支援,這將加速其高端化的步伐。”崔東樹認為,自主品牌高端化很大部分來自智慧化、網聯化、電動化、節能化方面的支撐,而這方面我國可以提供較強的技術和社會應用支援。另外,自主品牌本身已經有了一定的技術和實力,也不乏資本的支持,加之一定的市場化運作經驗,自主品牌高端化極有可能在這一輪向上突圍中獲得成功。

安慶衡對自主品牌的高端化發展充滿期待和信心,他說:“領克、WEY等新時代、新市場、新階段的高端自主品牌,是否能夠取得成功將由2018年的市場給出結論,期待它們能突出重圍並帶動自主品牌整體發展。我認為成功的幾率很大。”

“自主品牌高端化能否成功,關鍵要看技術和品牌。”王青表示,從目前的市場狀態看,長城在多年發展基礎上推出更高端的WAY,吉利利用與富豪的合作推出領克,榮威的產品也在不斷謀求向上突破,這些品牌已經初步擁有了技術和品牌實力,但高端品牌要經得起市場考驗,這也是對企業實力和持續發展的考驗,這是這一輪自主品牌高端化能否成功的關鍵。

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在此輪自主品牌高端化發展中,儘管幾乎所有自主品牌都打出了高端化概念,但並非所有企業、品牌都具備了高端化的實力。在這一輪向上突圍中,也許會出現兩極分化,有些品牌或能成功突圍,有些品牌也或許因為缺乏足夠的產品能力而遭遇滑鐵盧,但無論如何,向上突圍都是自主品牌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需要長期不懈地堅持。

能夠奪取多大的市場份額,在外資大舉進攻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前,能否站穩腳跟,是下一步產業發展的前提。”安慶衡認為,2018年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宏觀環境還在不斷調整,包括補貼政策、“雙積分”政策等,對於企業的市場競爭提出不少新命題、大挑戰。一定要以市場的需求為導向,做好脫離扶持還能被消費者認可和接受的長遠規劃,以此來指導技術研發、產品規劃、產能佈局、商業模式創新等。

持同樣觀點的還有王青,他強調,判斷新能源汽車市場化元年是否到來,要看它是否能可持續的高速增長,而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欠缺強勁的市場動力,所以市場化發展仍待培育。“要想市場化發展,車輛本身必須解決續駛里程、安全性等制約因素,而不是僅僅靠政策、牌照或分時租賃等因素支持下推動市場發展。從這個角度看,談新能源汽車爆發元年或為時尚早。”王青說。

不過,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松泉卻認為,2018年,新能源汽車產業將迎來繁榮發展的一年。他指出有兩點值得關注,一是,可以預見2018年國內外企業(包括大型國企和合資企業)圍繞新能源汽車將進行全線佈局,助推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的擴大。二是,包括蔚來在內的新造車企業正式加入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可以預見,其全新的產品設計理念、全新的行銷和服務模式、更好的使用者體驗、具有競爭力的機制和文化等,將給行業帶來很大衝擊。這將有助於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和繁榮,有利於加快電動化進程。”吳松泉認為,在“雙積分”政策要求下,企業將會千方百計擴大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這意味著全方位創新和全力開拓市場的到來。另外,吳松泉認為,企業為了擴大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也可能會大力發展廉價車型來擴大銷售;一些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不達標,也可能通過生產更多的新能源汽車來滿足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達標要求,所以,對企業來說,發展新能源汽車是長期發展的戰略安排,但近期也會有多種考慮,為了在中國市場的可持續發展,肯定要千方百計滿足條件,而這將在2018年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上有所顯現。

與吳松泉觀點相反,崔東樹認為2018年是新能源汽車艱難發展的一年。他認為,在補貼可能大幅退坡而“雙積分”政策尚未進入考核期的2018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將會發展艱難,市場表現可能不太好看。“在新能源汽車性價比不具備充分競爭力時,政策仍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主要推手,從目前看,2018年將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換擋期。”崔東樹說。

3.2018智能化水準會大幅提升嗎?

崔東樹:智能化水準大幅提升年

吳松泉:智慧化承上啟下的關鍵年

2017年,智慧網聯迎來了各種利好政策,一個又一個車企與互聯網企業牽手的新聞不時傳來,智慧網聯也成為各大車企在不同場合宣傳的關鍵字。2018年,智慧網聯技術會實現突飛猛進的進步嗎?

“2017年開始,車企不斷給新車型貼上智慧網聯的標籤,但從消費體驗看,車輛的智慧性功能距離智慧手機的智慧性還有很大差距,隨著技術的提升,2018年下半年或2019年智慧化水準有可能會大幅提升。”崔東樹認為,2018年車輛的智慧化會迎來一個提升年,但能否有本質的提升,還要看企業技術的研發和投入情況。儘管有造車企業如蔚來汽車推出高端智慧化車型,但畢竟是私人訂制性質,距離普通的大眾消費尚有一段距離。而智慧化水準的提升關鍵還要看大眾消費市場。在崔東樹看來,目前,車輛的智慧化概念和實用還有一定距離。

吳松泉判斷,2018年汽車產業不會出現智慧化水準的大幅提升,但將成為汽車產業在智慧網聯汽車高度自動駕駛(L4)及以上級別領域積蓄動力、在部分自動駕駛(L2)領域深耕、在智慧出行產業進行生態構建探索的一年。“首先,2018年是汽車產業在高度和完全自動駕駛領域積蓄動力、砥礪前行的一年;其次,2018年也是智慧網聯汽車在部分自動駕駛領域(L2)產業耕耘、繼往開來的一年;最後,2018年是產業生態探索、市場培育的一年。”吳松泉說,對於智慧化,2018年將是既平凡又關鍵的年份。平凡之處在於2018年是智慧網聯汽車發展歷程中的普通一年,關鍵之處在于智慧網聯汽車將在2018年積蓄能量並獲得承上啟下的堅實發展基礎。

安慶衡強調,智慧化水準提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要求行業有整體的戰略設計,需要各企業從基礎做起,不斷提升自身的水準,也要求相關基礎零部件和外部環境的支持。各企業需要制定合理的實施計畫,確定切實可行的目標,做出自己的特色,不能操之過急,不能搞形式主義。王青也認為,當前車輛的智慧化水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車輛本身的智慧化水準,另一方面則是聯網的部分,即規劃、法律法規和社會環境、基礎設施。“車輛本身的智慧化水準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需要企業一點點積累。”王青說。

4.新造車勢力是否開始洗牌?

安慶衡:誰去誰留2018見分曉

崔東樹:新造車勢力百舸爭流

吳松泉:2020進入洗牌期

新造車企業開始“交卷”了。2017年底,陸陸續續有新造車企業的產品上市,上市也就意味著即將要接受市場的檢驗。2018年,新造車企業在市場的檢驗下誰走誰留或許就能看出個端倪,這一年,新造車企業會進入洗牌期嗎?

“2018年將是新造車勢力競爭加劇的一年。”“百舸爭流將是2018年新造車勢力的狀態。”對於新造車企業,專家認為,2018年是個關鍵年,或許也是一個轉折年。

在崔東樹看來,目前,新造車企業陸續有車型推向市場,但能否獲得市場認可需要一個觀察期。在此期間,各方資本會持續支持,呈現百舸爭流的競爭狀態。2018年會是這種發展狀態,但談洗牌還為時尚早。王青也表示,2018年將是新造車勢力活躍度提升的一年,在資本支持下,新造車勢力市場活躍度將不斷提升,一些已經進入該領域的企業將加速市場化步伐,也還會有一些企業謀求進入,這些都將提升行業的活躍程度,這種活躍的市場化競爭尚處於初期,2018年談洗牌還早。

安慶衡則認為,2018年新造車企業的產品將陸續上市,活躍的資本市場會回歸理性,新造車企業哪個能成功,哪個會被淘汰, 2018年開始能見分曉。隨著新造車勢力進入“實操”,那些五花八門看上去頗吸引人的概念能否真的被市場接受將在2018年迎來大考。不過,由於尚處於成果進入市場的初期,加之資本的支持,2018將是新造車勢力蓬勃發展的一年,或不會這麼快進入洗牌調整階段。

在吳松泉看來,已經取得資質的15家企業只有5家企業產品上了工信部目錄,還有10家仍處於建設階段。2018年,部分企業將實現新車上市,正式加入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其他的企業,比如蔚來、小鵬、威馬等也會採取各種方式實現產品上市。另外,主要合資企業和自主企業也在積極佈局新能源汽車產業。市場主體不斷增多,所以,2018年競爭肯定會更加激烈。但同時,由於市場仍將保持高速增長,還遠未到大規模的優勝劣汰階段,所以吳松泉認為,2020年甚至更晚市場才會進入洗牌期。

5.國企改革能有實質性成果嗎?

吳松泉:國企改革步伐加快

崔東樹:兼併重組是重點

王青:授權經營、激勵機制為重點

2017年,汽車行業國企改革力度空前。東風人事調整持續一年;兵裝集團與一汽掌門人互換;東風、長安、一汽三大央企成立戰略聯盟;公司制改制在不斷推進。2018年,這一系列改革能否呈現實質性成果?

吳松泉認為,國企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的標誌是真正形成適合市場競爭的企業產權結構和治理結構,構建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機制和文化;企業自主品牌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市場地位大幅提高。而這些問題可能不會一下子在2018年徹底得到解決,但國企改革步伐會在2018年繼續往前推進。

在崔東樹看來,2018年國企改革能否有實質性成果,關鍵看資源整合情況,包括國企能否成功剝離非核心業務、不良資產,讓主營業務有更好的發展等。而從目前看,兼併重組或為汽車國企2018年改革重點。“以奇瑞為例,凱翼、觀致專案先後找到更好的資本支持可謂奇瑞改革過程中的成功之舉,無論是對奇瑞、凱翼還是觀致來說都是最好的選擇。”崔東樹說。

不過,改革是一項持久工程,並不能一蹴而就。“國企改革是一項複雜的工作,需要長期持續推進,很難一朝一夕見成效。目前,深層次改革還不夠,機制、體制的變化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王青認為,授權經營、激勵機制或成為決定2018年國企改革能否見成效的關鍵,只有激勵機制切實有效、經營機制盤活才能推動汽車國企煥發活力。

安慶衡建議國企繼續向民營企業學習,他說,吉利、長城等民營企業在發展上走在了不少國企的前面,差距在哪兒需要進一步研究,研究透才能對症下藥。“國企也不是肯定搞不好。上汽、廣汽、長安等發展得也不錯,彼此的差距在哪兒?下一步又應該怎麼走?能不能廣泛地討論討論?”安慶衡說。

6.自主高端品牌能否經得住市場檢驗?

安慶衡:成功與否2018初見結論

崔東樹:有突圍成功的內外部條件

王青:關鍵還看技術和品牌

2017年,自主品牌高端化趨勢明顯。長城高端品牌WAY VV7 VV5上市,市場反應良好;不久前,吉利領克01上市,備受消費者關注;傳祺接連推出高端車型GS8、GA8、GM8,高端戰略正式落地;奇瑞在法蘭克福車展亮相的全新高端產品系列Exeed,主打輕奢風格。2018年,這些高端品牌能否經得住市場考驗?

“2018年,自主品牌高端化將得到更多來自國家層面的支援,這將加速其高端化的步伐。”崔東樹認為,自主品牌高端化很大部分來自智慧化、網聯化、電動化、節能化方面的支撐,而這方面我國可以提供較強的技術和社會應用支援。另外,自主品牌本身已經有了一定的技術和實力,也不乏資本的支持,加之一定的市場化運作經驗,自主品牌高端化極有可能在這一輪向上突圍中獲得成功。

安慶衡對自主品牌的高端化發展充滿期待和信心,他說:“領克、WEY等新時代、新市場、新階段的高端自主品牌,是否能夠取得成功將由2018年的市場給出結論,期待它們能突出重圍並帶動自主品牌整體發展。我認為成功的幾率很大。”

“自主品牌高端化能否成功,關鍵要看技術和品牌。”王青表示,從目前的市場狀態看,長城在多年發展基礎上推出更高端的WAY,吉利利用與富豪的合作推出領克,榮威的產品也在不斷謀求向上突破,這些品牌已經初步擁有了技術和品牌實力,但高端品牌要經得起市場考驗,這也是對企業實力和持續發展的考驗,這是這一輪自主品牌高端化能否成功的關鍵。

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在此輪自主品牌高端化發展中,儘管幾乎所有自主品牌都打出了高端化概念,但並非所有企業、品牌都具備了高端化的實力。在這一輪向上突圍中,也許會出現兩極分化,有些品牌或能成功突圍,有些品牌也或許因為缺乏足夠的產品能力而遭遇滑鐵盧,但無論如何,向上突圍都是自主品牌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需要長期不懈地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