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小時候常吃的野菜,乾貨幾百元一斤都不一定能買到,現在尤為難得

浦北紅椎菌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浦北縣的特產。

紅椎菌,又名紅菇,生活在紅椎林土壤腐殖層,紅椎菌目前仍無法進行人工栽培。因此,紅椎菌便成了十分珍稀的純天然野生菌。

紅椎菌生長的日期非常奇特,每年五月端午、七月鬼節、八月中秋這幾個節氣前後,是紅椎菌盛產的季節,其它時間不生長。

其實,紅椎菌只是一種特殊的山菌種,生長的環境必須在紅椎林下,必須有合適的土壤(有紅椎林葉覆蓋),以及合適的氣候(雨後悶熱的天氣)。

經國內大學的數位專家、教授10多年反復研究、試驗,目前仍無法進行人工栽培。因此,紅椎菌便成了十分珍稀的純天然野生菌。

許多遠離家鄉的遊子,都會讓自己的親朋好友不遠千里,把紅椎菌捎帶回去,做成菌湯喝。紅椎菌含有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和18種氨基酸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尤其是富含微量元素硒,是不可多得的純天然保健食用菌,深受國內外消費者青睞。

自古以來,當地產婦坐月子進補,常吃紅椎菌熬煮土雞。紅椎菌色澤鮮豔,氣味芬芳,營養豐富,煮成的湯鮮紅香甜,是純天然保健食用菌。用紅菌與土雞和骨髓熬湯補血,那血紅的顏色、濃烈的香味、可口的甜味,使當地人堅信這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最佳補品。在當地,如果哪家沒有給坐月子的女人食用紅菇,則會受到嚴厲指責。

正宗紅菇與其它紅菇的區別是:正宗紅菇蓋上中央有凸起,蓋子比較厚實,深紅色,腳的內部也有不均的深紅色,芳香,味道可口。

現在乾貨600~800克,320元,這還是參考價,對於菇的大小,

品質,價格會上漲,你們那多少錢?

紅菇也叫正紅菇、高山紅(頂級紅菇)、紅椎菌,屬層菌綱,是一種真菌,身含有5種多糖、16種氨基酸和28種脂肪酸。多糖含量約為2.47%,其中單糖和寡糖占總糖的33.9%,氨基酸含量14.7%,其中人體必需、半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的54.4%。紅菇幹品每百克含蛋白質15.7克,碳水化合物63.3克,鈣23毫克,磷500毫克,維生素b23.54毫克,尼克酸42.3毫克。

子實體一般中等大。菌蓋直徑5-12釐米,初扁半球形後平展,幼時粘,無光澤或絨狀,中部色深紅至暗(黑)紅,邊緣較淡呈深紅

生長在樹底下的虎伯寮正紅菇色,蓋緣常見細橫紋。菌肉白色,厚,常被蟲吃。味道及氣味好。菌褶白色,老後變為乳黃色,近蓋緣處可帶紅色,稍密至稍稀,常有分叉,褶間具橫脈。

菌柄長 3.5-5釐米,粗0.5-2釐米,白色,一側或基部帶淺珊瑚紅色,圓柱形或向下漸細,中實或鬆軟。孢子印白色或極淡的灰白色。孢子無色,近球形,有小疣,7.5-9×7.3-8.1微米。囊狀體近梭形,51-85×8-13微米。

紅菇種類有:正紅菇 (Russula vinosa )、大朱菇(R. rubra)、大紅菇 (R. alutacea)和紅菇 (R. lepida) 等,野生紅菇人工無法種植,產量不高。

生態習性:夏秋季林中地上群生或單生。是一種和楮、栲等樹木的根系共生的菌根真菌。

食療效用:味甘性溫,有補虛養血、滋陰、清涼解毒、抗腫瘤的功效。

主產地:野生正紅菇多產于福建(三明是正紅菇著名產地)、廣東、 江西(贛州)、廣西、四川、陝西南部、雲南、遼寧、河南、湖北等地。國外發佈在越南、緬甸、老撾、柬埔寨

紅菇屬真菌界、擔子菌門、擔子菌綱、傘菌目、紅菇科。菌蓋寬4-9釐米,扁半球形,後平展至中下凹,不粘,無光澤或絨狀,中部有時被白粉,珊瑚紅色或更鮮豔,可帶莧菜紅色,邊緣有時為杏黃色,部分或全部褪至粉肉桂色或淡白色,邊緣無條紋。菌肉白色,厚,常被蟲吃。味道及氣味好,但嚼後慢慢有點辛辣味或薄荷味。孢子印淺乳黃色。孢子無色,近球形,有小疣,7.5-9×7.3-8.1微米。囊狀體近梭形,51-85×8-13微米。 乾燥後深莧菜紅色、鮮或暗紫紅色。菌肉白色,味道柔和。野生正紅菇多產于福建、 江西、廣西、四川、陝西、雲南、湖北等地。國外發佈在越南、緬甸、老撾、柬埔寨等地。

折疊編輯本段營養價值

紅菇風味獨特,香馥爽口。其味較之任何菇類無法倫比的鮮甜可口;並含有人必需的多種氨基酸等成分。具有治療腫瘤尤其肺部腫瘤、腰腿酸痛、手足麻木、筋骨不適、四肢抽搐和補血、滋陰、清涼解毒及治療貧血、水腫、營養不良和產婦出血過多等疾病,還具有增加機體免疫力和抗癌等作用,經常食用,可使人皮膚細潤,精力旺盛,益壽延年。明、清兩朝,每逢中秋節前,當地官府必派人護送一批紅菇到京都進貢,因而馳名遐邇。

幼時粘,無光澤或絨狀,中部色深紅至暗(黑)紅,邊緣較淡呈深紅

生長在樹底下的虎伯寮正紅菇色,蓋緣常見細橫紋。菌肉白色,厚,常被蟲吃。味道及氣味好。菌褶白色,老後變為乳黃色,近蓋緣處可帶紅色,稍密至稍稀,常有分叉,褶間具橫脈。

菌柄長 3.5-5釐米,粗0.5-2釐米,白色,一側或基部帶淺珊瑚紅色,圓柱形或向下漸細,中實或鬆軟。孢子印白色或極淡的灰白色。孢子無色,近球形,有小疣,7.5-9×7.3-8.1微米。囊狀體近梭形,51-85×8-13微米。

紅菇種類有:正紅菇 (Russula vinosa )、大朱菇(R. rubra)、大紅菇 (R. alutacea)和紅菇 (R. lepida) 等,野生紅菇人工無法種植,產量不高。

生態習性:夏秋季林中地上群生或單生。是一種和楮、栲等樹木的根系共生的菌根真菌。

食療效用:味甘性溫,有補虛養血、滋陰、清涼解毒、抗腫瘤的功效。

主產地:野生正紅菇多產于福建(三明是正紅菇著名產地)、廣東、 江西(贛州)、廣西、四川、陝西南部、雲南、遼寧、河南、湖北等地。國外發佈在越南、緬甸、老撾、柬埔寨

紅菇屬真菌界、擔子菌門、擔子菌綱、傘菌目、紅菇科。菌蓋寬4-9釐米,扁半球形,後平展至中下凹,不粘,無光澤或絨狀,中部有時被白粉,珊瑚紅色或更鮮豔,可帶莧菜紅色,邊緣有時為杏黃色,部分或全部褪至粉肉桂色或淡白色,邊緣無條紋。菌肉白色,厚,常被蟲吃。味道及氣味好,但嚼後慢慢有點辛辣味或薄荷味。孢子印淺乳黃色。孢子無色,近球形,有小疣,7.5-9×7.3-8.1微米。囊狀體近梭形,51-85×8-13微米。 乾燥後深莧菜紅色、鮮或暗紫紅色。菌肉白色,味道柔和。野生正紅菇多產于福建、 江西、廣西、四川、陝西、雲南、湖北等地。國外發佈在越南、緬甸、老撾、柬埔寨等地。

折疊編輯本段營養價值

紅菇風味獨特,香馥爽口。其味較之任何菇類無法倫比的鮮甜可口;並含有人必需的多種氨基酸等成分。具有治療腫瘤尤其肺部腫瘤、腰腿酸痛、手足麻木、筋骨不適、四肢抽搐和補血、滋陰、清涼解毒及治療貧血、水腫、營養不良和產婦出血過多等疾病,還具有增加機體免疫力和抗癌等作用,經常食用,可使人皮膚細潤,精力旺盛,益壽延年。明、清兩朝,每逢中秋節前,當地官府必派人護送一批紅菇到京都進貢,因而馳名遐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