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的青春遇見你》:陳也遇到李招娣,大上海戀曲1990

《我的青春遇見你》:陳也遇到李招娣,大上海戀曲1990

李木戈導演的青春懷舊生活成長劇《我的青春遇見你》,改編自滕肖瀾所著的小說《城裡的月光》。故事背景發生在1990年代的上海,在這部平視目光的故事裡,

從羅大佑的著名時代曲《戀曲1990》開始,在浦東尚未開發的歲月裡,上海的一些年輕人充滿自得其樂的生活態度、以溫情和欲望同在的價值觀,過著屬於他們自己的小日子。魏千翔飾演的修路工陳也,與薑妍飾演的售貨員李招娣,“吃土式偶遇”、不打不相識、不是冤家不聚頭,順其自然的成為戀愛對象,水到渠成的談婚論嫁。當然,《我的青春遇見你》並非偶像劇,
也不是《情滿四合院》的年代戲,更沒有《生逢燦爛的日子》的大時代感,而是海派的生活流。日子裡一個接一個的生活難題,就是當前最大的矛盾所在。

姚安濂飾演的李爸爸,含辛茹苦,既當爹又當媽,一個人拉扯大兩個女兒,那是一種不平凡的奉獻,

卻也不是《渴望》那種悲情戲碼,而是金宇澄小說《繁花》裡的市井。1990年,當然沒有財上海和歐成效的房地產理論,然而幾乎所有的房子都屬於福利分配、論資排輩等待的傳統框架內,青年工人想早日住上自己的房子,那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劇中圍繞著房子,拉扯了很久,甚至難度要高於這兒媳婦與婆婆的“鬥法”。李招娣即使漂亮而自知,正因為不是物質女孩,也沒有高攀或下嫁的評斷,
只是平等又安生的想結婚,所以她對於婆婆的“刁難”,也不是海清演過的那種計算和算計。只不過她能力不足,在老頭子無微不至的呵護下,哪裡會做飯呢?於是就鬧出很多笑話。笑話也鬧了,爸爸讓分手也分不成,就只有按部就班結婚是了。然而,房子在哪裡呢?

本來是有的,陳家還有一套呢,好巧不巧,陳也的媽媽將另外一套長租出去了,為了給老二在美國上學做點努力(這一段情節要素,放在當前還有點意思,1990年上海的房租能換幾美元呢?)。陳也只好在單位裡軟磨硬撐,最終尋找到一處幾個單位共建的澡堂子附屬的更衣室。回憶我最初工作時,每年都有一些同事結婚,他們的婚房那是什麼情況都有,領導也是使出了所有的關係,

在目力所及的範圍內,盡可能籌措、調換房子,幾乎所有空閒的房子,最終都住上了新人。更衣室當婚房,其實也不荒唐,要知道就在三十年前北京和上海的人均居住面積還不到4平方米,君不見馮鞏主演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同樣的時代他結婚只能住一間房子,目測劇中更衣室五十平還是有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只有在這個大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理解本劇,陳也和李招娣就這樣開開心心的刷牆,準備迎接自己的新生活了。

幸福的生活總是相似的,搗蛋的人總是各有各的不同。陳也結婚是大事情,新娘子穿著老爸修改了多年的旗袍,新郎在公路段中的死黨紛紛鬧洞房,毫無疑問這是那個時代平凡人生中最具回憶的特殊時刻。陳也在李招娣的要求下,終於數清了紅包,就在準備正式就寢的時候,房間是越來越熱了。隔壁鍋爐房的孟師傅,被小年輕們的噪音折磨的睡不著,就“非常體貼”的給他們的溫馨時光加了一把火,終於是逼迫著他們逃之夭夭,洞房花燭夜就坐在弄堂口等待著黎明而昏昏睡過去。

《我的青春遇見你》是一部緊貼著生活本身的輕喜劇,美好、瑣碎、單純、本真,每個人都是有自我的,也都是可以為他人考慮的。那個時代,物質生活處於一種極端的悖論中,物質匱乏所以很重要,物質很重要但是又能夠等待。時間很慢,日子也坎坷,未來似乎沒有什麼特別,大約也就是父母的翻版。1990年的陳也,穿著北京亞運會的T恤,那是諸多70後、80後對於歷史最早的集體記憶。《我的青春遇見你》說到底講述的是90後父母的故事,如今90後也不再有未成年人,讓90後和他們的父母再一次回到過去,一起重溫“那段青春”和“那些相遇”吧。

陳也和李招娣就這樣開開心心的刷牆,準備迎接自己的新生活了。

幸福的生活總是相似的,搗蛋的人總是各有各的不同。陳也結婚是大事情,新娘子穿著老爸修改了多年的旗袍,新郎在公路段中的死黨紛紛鬧洞房,毫無疑問這是那個時代平凡人生中最具回憶的特殊時刻。陳也在李招娣的要求下,終於數清了紅包,就在準備正式就寢的時候,房間是越來越熱了。隔壁鍋爐房的孟師傅,被小年輕們的噪音折磨的睡不著,就“非常體貼”的給他們的溫馨時光加了一把火,終於是逼迫著他們逃之夭夭,洞房花燭夜就坐在弄堂口等待著黎明而昏昏睡過去。

《我的青春遇見你》是一部緊貼著生活本身的輕喜劇,美好、瑣碎、單純、本真,每個人都是有自我的,也都是可以為他人考慮的。那個時代,物質生活處於一種極端的悖論中,物質匱乏所以很重要,物質很重要但是又能夠等待。時間很慢,日子也坎坷,未來似乎沒有什麼特別,大約也就是父母的翻版。1990年的陳也,穿著北京亞運會的T恤,那是諸多70後、80後對於歷史最早的集體記憶。《我的青春遇見你》說到底講述的是90後父母的故事,如今90後也不再有未成年人,讓90後和他們的父母再一次回到過去,一起重溫“那段青春”和“那些相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