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優秀的孩子千篇一律,有這種品質的娃才萬里挑一

平時參與各個家庭的育兒討論,主題都是“怎麼讓孩子做個優秀的人”。一直到本周,形勢終於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一位媽媽問,怎麼讓孩子做個有意思的人?

因為“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

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提這個問題的人太了不起了,我先點32個贊。

優秀是個相對值。你把鶴放在雞群裡,出類拔萃;放在長頸鹿群裡,就難覓蹤跡。優秀的標準也很複雜:成績好不一定是優秀,聽話也不一定是優秀,單單厘清“優秀”的標準,就是一個大難題。

但“有趣”就不是。它簡單得多。往最最簡單來講,它就是一種能讓別人開心也能讓自己開心的能力。擁有這種能力的人,不僅自己的抗壓性好,還能緩解身邊人的壓力。它會讓人與人的交往更愉快,也會讓原本疏遠的關係顯得親密。

別說對孩子,即使是對大人,“有趣”也是個珍貴且奢侈的品質。

但有趣的人終究不太多。許多所謂“優秀”的孩子,說起話來像個小大人,一點玩笑都開不得。

曾經看過一檔電視節目,心理學家問孩子:“最喜歡什麼課啊?”

幾十個孩子裡,只有一個,說出了我特別想聽的答案:

“下課。”

全場樂不可支。

你以為這個孩子不優秀嗎?在隨後的繪畫測試裡,她是表現最好的一個;在集體任務中,她是夥伴最多的一個。

這就是“有趣”的力量。

但“有趣”沒有什麼系統的課程,送到德雲社也不行。去那裡得先練基本功和太平歌詞。

它有一部分是天生的,但也有一部分是後天的。但後天的這些東西又特別講究日積月累,講究點點滴滴。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變得有趣,那不妨倒過來思考問題:如何避免無趣?

無趣的人,往往有著許多共性,把這些共性一一克服掉,他終究會一點點有趣起來。

在諸多的共性中,我說一個最重要的——永不自嘲。

例如我,到了這把年紀,髮際線也高了,後腦勺也禿了,我在文章裡動不動就寫我頭髮的問題,如果要勸一個人,我會說,“我過去也像你這樣想,結果我的頭髮成了這樣。”

孩子也是這樣。有趣的孩子看到做錯的題目,

會大喊,啊呀我真是傻啊;無趣的孩子往往面色嚴肅如臨大敵。

這種差異未必是天生的。因為在我們的教育中,往往只讓一個人改正缺點,而沒有讓人接受缺點。

沒有人完美無缺,努力也彌補不了所有缺憾,改正缺點當然很重要,但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往往更重要。

例如我頭髮越來越少,顏值越來越低,如果我特別在意這件事情,去植發去整容,那麼我一定對這個問題保有極大的壓力;但如果我接受它,並且讓身邊的人在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不用顧忌,那麼,我多少會離“有趣”近一些,掉頭發帶給我的壓力,其實也會少一些。

孩子也一樣。那些有趣並且抗壓的孩子,往往經歷了兩步的教育認知:第一,缺點需要改正;第二,有缺點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只是,這第二步的教育,沒有多少人勇於拿捏:原則性的問題不可接受,非原則性的問題也不可接受;打架不可接受,漏題也不可接受。每一個缺點都很丟人,都不能拿出去見人。別人說一句玩笑話,就是無情的攻擊;我自己稍微樂觀一點的回應,就是不思進取的羞恥。

你看,一個人離完美越近,往往就離有趣越遠。

一個人可能完美嗎?當然不。他最後只能收穫無趣。

有趣的靈魂,離不開自嘲的精神。

接受缺點,勇於自嘲,只是有趣的前提。有趣絕對是一門比“優秀”更高深的課題。

“有趣”需要的特質還有很多,例如,懂得跨維度思考、懂得話語的留白……

但如果不懂這個前提,就不要指望學會“有趣”。

例如我頭髮越來越少,顏值越來越低,如果我特別在意這件事情,去植發去整容,那麼我一定對這個問題保有極大的壓力;但如果我接受它,並且讓身邊的人在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不用顧忌,那麼,我多少會離“有趣”近一些,掉頭發帶給我的壓力,其實也會少一些。

孩子也一樣。那些有趣並且抗壓的孩子,往往經歷了兩步的教育認知:第一,缺點需要改正;第二,有缺點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只是,這第二步的教育,沒有多少人勇於拿捏:原則性的問題不可接受,非原則性的問題也不可接受;打架不可接受,漏題也不可接受。每一個缺點都很丟人,都不能拿出去見人。別人說一句玩笑話,就是無情的攻擊;我自己稍微樂觀一點的回應,就是不思進取的羞恥。

你看,一個人離完美越近,往往就離有趣越遠。

一個人可能完美嗎?當然不。他最後只能收穫無趣。

有趣的靈魂,離不開自嘲的精神。

接受缺點,勇於自嘲,只是有趣的前提。有趣絕對是一門比“優秀”更高深的課題。

“有趣”需要的特質還有很多,例如,懂得跨維度思考、懂得話語的留白……

但如果不懂這個前提,就不要指望學會“有趣”。